伍小东 郑立 段海燕
[摘 要]通识教育既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当前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呈现出了蓬勃发展态势,并由北大、清华和复旦等高校牵头成立了全国性的“大学通识教育联盟”。通识教育与完全学分制在实现目标上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在统筹二者发展的基础上,从教育教学制度保障、通识教育“教什么”、通识课程“谁来教”及发挥科学史学科的沟通作用四个方面探讨了通识教育的改革措施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通识教育 核心课程 科学史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XM05190628)和“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X18035);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三次西迁与陕西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研究”(项目编号:2021ND0359)。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通识教育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探索方向、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的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通识教育与完全学分制的内在统一性
所谓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本质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而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都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这其中尤其以学分制改革和通识教育改革为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学分制在当下有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及复合学分制等多种形式,其中学年学分制是大多数高校在实践基础上的首选。但是,随着创新性大学发展的推进及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学年学分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完全学分制将成为创新型大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需要。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又称“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过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实施促进“学以成人”,其目标是要培养整全的人,个体与自然、社会、艺术传统、文化学术建立一种真正关联的个体。因此,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二者的共同诉求和目标,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围绕这种目标提供丰富而高质量的本科生课程,成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部分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探索通识教育,但整体不是很乐观。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实行的仍然是1999年教育部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或者称为“全校通识课”,就是在各学院专业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在全校范围内加上一些额外的课程。但从当前实施后的效果来看,这种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无法达到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教育弊端显露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结合西方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通识教育模式。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等,这些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进入这类通识教育学院的本科生第一学年不分专业院系,主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之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学习,实现了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和基于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习年限,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不断推动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道路上,将通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抓手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的共识。在2015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举行的通识教育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四校共同成立的“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制定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章程》,旨在联合国内高校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及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截止到2019年7月第四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召开,国内已有52所高校加入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显然这一数量与全国两千多所高校的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多的高校依然在观望。毕竟通识教育的根本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因而在开始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但综观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种改革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通识教育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当前西北大學通识教育的实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方面,对于选课内容和节奏没有过多限制,只要学生在一二年级完成既定学分要求即可;二是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只是为了课时量,不能有效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三是学生方面,学生往往选择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课程,即使自己特别喜欢某一门课程,也可能会因为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给学生打分过严而不选择。由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机会主义”的心态已经成为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阻碍,甚至部分通识课沦为了教师攒课时、学生混学分的“水课”。
1.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提供改革的制度保障
完全学分制和通识教育是国外一些著名的综合类高校普遍实施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部分高校也在模仿试点的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其都是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但改革工作的推进不是学校教务处或某个院系就能完成的,会涉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后勤保障等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因此,建立有据可依的制度保障是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西北大学已制定了《西北大学完全学分制综合改革方案》,以保障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但在通识教育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制度保障。所以,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提供与完全学分制目标相一致的制度保障成为全面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比如前期可先行试点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依据学分选择和通识课程而实施“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体制。后期可参照复旦大学建立的七大模块核心课程和书院制度相结合的实践模式,这些都已经成为国内通识教育领域改革的成功典范,值得学习和借鉴。
2.做好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工作,完善“教什么”的核心任务
首先,要明确通识课程的设置目标,要围绕学生自由而全面成长的目标选择课程体系。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尽可能将通识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教学方式要由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克服课堂教学不均衡、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其次,尽可能多地设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学校在条件成熟以后,可选择几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并相对地固定下来,使其成为所有学生的必选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一定要突出核心、突出灵魂,要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性根基之中。最后,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的通识教育模式。此次新冠疫情催生的线上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今后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课程、翻转课程等资源,使那些被精心打造出来的通识教育“金课”能惠及更多的学生群体。
3.由造诣深厚的专家开课,完成“谁来教”的核心任务
通识教育实施的核心不仅有“教什么”,还有“谁来教”。课程设置和授课团队是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两个核心要素,也是打造通识教育“金课”的关键因素。通识教育课程要选取专业领域内有造诣的专家来讲授,要能够让非专业的学生理解学科精髓。面对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也不能等同于“简单版”的专业课,仅简单地进行“知识点”传递,教师要大胆突破原有的专业体系和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思考点”,教学生找寻看待世界的新角度。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识教育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真正的学术素养及阅读经典的能力,因而应由第一流的学者指导学生进行第一流的学术训练,这才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最精华之所在。
4.充分发挥科学史在通识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无论是完全学分制还是通识教育的实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所谓完整就是学生对科学与人文等各类学科都要有所了解,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思想家”或“专门的技术人员”。沟通科学与人文,在科学中发现人性,并且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就是科学史学科倡导者的基本初衷和意义所在。从学科发展史中可以看出,科学史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和沟通科学人文的教育理想及通识教育的理想绑在一起的,或者说,科学史从一开始就扮演着推动通识教育的角色。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与通识教育之父科南特在哈佛大学的相互配合就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我国,科学史工作者也在重新认识科学史在中国当代的历史使命,他们在回归科学史沟通科学与人文桥梁功能的道路上一直积极探索着。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提出要让科学史回归“为通识教育而生”的“初心”和“本位”便是对这一方面的印证。科学史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极为有限,综合类大学的科学史学科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因此,西北大学作为西北地区的一所综合类高校,拥有完整的科学史学科发展体系,其在第七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五,拥有一批包括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著名学者在内的专家教授,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作用,甚至以此为抓手,创建类似于其他著名综合类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科学史学科的优势,创建出一条具有西北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
结 语
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只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各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学科发展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重点要放在“教什么”和“谁来教”两个核心问题上。同时,要注意优化通识教育管理模式,从制度层面激发师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教育管理者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本科阶段倡导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它们二者是相互关联、共同发展的。“通识教育之父”科南特在其著名的“红皮书”中早就明确指出,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则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就本质而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就好比是目标与措施的关系,通识教育启发学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专业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怎样去成为那样的人。因此,大学本科教育的真谛不应局限于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在学生四年的学习里,把最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的东西教给学生,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能有长远的职业追求和发展,这就是通识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终极诉求。
参考文献:
[1]周志刚.通识教育之“全人”使命[N].中国科学报,2014-7-3(5).
[2]魏文杰.论经典阅读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J].通识教育研究,2018,77-82.
[3]彭德倩.“博学”与“专精”结合 高校通识课上得好可事半功倍[EB/OL].(2019-7-3).http://edu.eastday.com/node2/jypd/n5/20190703/u1ai25106.html.
[4]王文浩.哈佛的通识教育不能盲目拿来[N].中国青年報,2012-4-6(2).
[5]吴国盛.科学史为通识教育而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7-20(6).
[6]张红霞.科学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历史与逻辑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Z1):82-86.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