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是为了有效的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中有效练习的设计与运用

2021-12-03 07:38:44顾颖颖
课外语文 2021年31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当堂认知结构

顾颖颖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太湖校区,江苏 苏州 215200)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在学习中,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与实践是语文课程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课程的特点描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人文熏陶,更要让学生学会把语言文字作为一个实践工具。为了顺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在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这两个环节中间,加入了语文练习。

练习在有效学习与保持中非常重要,我们通常要进行一定量的、时间间隔适当的练习,于是这些学习到的观念就会变得非常明晰与稳定,对学习相关的新观念就具备了迁移价值。练习作用不容小觑,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强化和巩固新习得知识,还可以拓展延伸以新习得知识为中心的课外补充知识。适当的练习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设计提供哪些练习形式呢?

练习形式多样,按练习出现的时间顺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学习新知前的预习、学习新知中的练习、学习新知后的复习,由三种形式的练习搭建语文学习的坚固知识堡垒,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

一、课前预习单,先行组织学习材料

语文的预习作业以往通常以口头形式出现,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相关段落……很多时候被学生忽略为无操作性作业,做或者不做,或者达到什么样的预习程度都因人而异。这样的行为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无法提前了解新知识,没有找到一个新旧知识的过渡点,无法做到对新旧学习材料进行一个很好的衔接,没有合适的铺垫,学生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打折,适应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后期更多的时间和练习的弥补,事倍功半,学习效率低下。如果我们借助一张可操作性强的清晰明了的预习单,帮助学生更好地过渡适应学习新材料,对于新旧知识有一个铺陈衔接的过渡区域,这样的练习势必会让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对新内容有一个初步构建,为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也为学习新知提前做好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这是有效课堂的必要铺垫。

课前预习单的设计遵循的是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育理念。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会在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学习者主动且快速地学习新材料。对于要掌握的知识提前建构起一个与自己以往认知结构相通的知识网络,会让后面的新知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达到一个有效课堂需要的学生准备状态,为后面新学内容提供一个“热身”,让课堂因此活跃起来,学习提高了效率,更容易消化吸收新学内容,从而巩固到已有知识体系中。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例,本单元是要学生学会批注。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学习方法,对于批注还很陌生,不知道批注形式与批注内容,不知从何入手。在这种情况下,全部的新知内容在课堂呈现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解释说明,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而借助预习单,提前进入批注的认知中,课堂上再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这个做笔记学习的方法,课堂就相对轻松友善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当时我设计的预习单是这样的:

在正式学习批注前,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了解批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将批注的形式与内容先以概念呈现,在概念描述中让学生对于批注有一个大概的总体印象,可能预习时也是有点不理解的,但是已经能有一个衔接点在认知结构中,加上课堂上教师的指导,这个衔接点很快会被吸收掌握。

预习单相当于代表课文提前和学生“见了面”,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内容所要学习的某些知识,预习单的出现分解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与不适性。

根据预习单的要求,学生自行预习,完成任务。上课前,我可以在学生的语文书上检查他们的批注,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自学掌握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就是了解学情。本堂课预习单的设计,通过这5个环节,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批注的接受度。这个不仅是在他们的固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也给我们教师一个很好的反馈,更清楚地了解学情后调整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预习单的练习设计,先一步教材组织好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在学习新知前有一个很好的学前准备。

二、课上当堂练,构建保持新知结构

借助预习单可以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但是新知识的接受学习最重要的阵地还是在课堂,课堂是学习信息迸发的聚集地;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引导的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全面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当然,课堂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放任自流,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是帮助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任务的组织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撼动的,教师组织的学习内容也是需要精心策划安排的,组织好课堂学习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授完新知识点后,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学生的当堂反馈很有必要。当堂练是最能实际现场展现学生学习效果的练习方式,会比较清楚地展现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态,给教师提供反思素材及调整内容的参考。

如何设计好当堂练,我们可以遵循三个条件:学习任务必须是在逻辑上有意义的;学习者必须表现出有效学习的信心以及拥有必要的、起固着作用的观念;练习的次数、分步、顺序,以及组织必须符合经过实证而形成的有效学习与保持的原则。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后有习题,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引入习题的讲解巩固,也可以根据课文需要设置需要围绕目标达成的知识习题,测验学生的当堂掌握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在新知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结合时有一个更坚固的结合点。

部编版四上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学生乐于阅读学习的趣味性较浓的文章,很有代入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我们学习的重点不是学习课文所讲述的事件内容,是要学生学会批注并且运用批注进行阅读学习。这个单元是讲究学习策略的单元,阅读的重点是能理解文字背后包含作者的心情。文章内容有趣,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这是课文的一大优势,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心向,这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好能达到教学目标且能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练习凸显了重要性。在这堂课中,当堂练我并没有只按照课后习题来,在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后我设计的练习题目是这样的:

课上当堂练习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当堂反馈让我获取重要信息,从而来判断上课的效果。语文的练习主要考查的就是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解文本后对于语言的使用能力。练习的最直接效果就在于能增强认知结构中新出现的意义的稳定性、明晰性,并由此增加这些意义的可分离强度。当堂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好新知识,并且找到与旧知识相联系的交叉部分,巩固加深对于新知识的印象。

以上设计的练习切合文章内容,同时也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有代入感地思考,可以设身处地联想当时的情境,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堂课的批注学习,批注文章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理解文本意思,解读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后,学生能运用所学去注意自己的文字表达,体现人物的心情,这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个符合逻辑上有意义的当堂练习促进了新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同化。

三、课后复习题,巩固迁移学习成果

课后要复习,这个大家都能认同,复习的作用在绝大部分人眼里是必做的一个学习环节,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就提醒了大家复习的科学性及重要性。复习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复习呢?为了有意义的学习与保持的目的,如果材料仍然记忆犹新,而且遗忘得比较少,那么在最初的学习之后应该马上复习吗?或者等大部分材料已经遗忘后再进行复习?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复习效果是差不多的。但总的来说,提早复习的主要优势似乎就在于它能对可利用性更强的材料起到更好的巩固作用、反馈作用,而延迟复习的主要优势也许在于它对部分遗忘的材料能进行更好的再学习。我们可以利用这两种复习方式,形成一个很好的互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认知结构。

课后复习题可以是下堂课的课上复习题,也可以是课外的辅助复习题。课上复习我们主要用到的方式是“再认”和“回忆”。就再认而言,原来已经学习过的材料会与其他一些似乎可供选择的变量一起呈现,只需要选择性地把它识别出来。而就回忆而言,被试必须自发地,或依照要求,再现原先的学习材料的要义。“话到嘴边”却一时想不起来的那些东西,既可以借助一些提示回忆,也可以通过多项选择题实现正确再认。

我们在语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习惯性地会对前一课时进行复习导入。复习导入的时候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再认形式。回忆是对学生要求较为高一点,对学习材料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于知识结构的稳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较短的课文,学生能回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能对课上的相关知识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记忆,对于较长的课文,主要内容可能就会有点遗漏,甚至会因为掌握不牢固没能找到合适的记忆固着点,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学习材料不适合学生,或者学生的知识认知没有达到某个水平,而是给出的信号是,需要搭建一个“过渡材料”准确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再认就是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过渡材料”,顺利完成知识任务。

再认就是可以借助教师的提示来展现学习材料的认知。再认需要准备好一个合适的“过渡材料”,这个“过渡材料”是一个桥梁,能够联结旧知识与新知识,让学习者通过再认某一个连接点去把知识串联起来。设计提供一个“过渡材料”让学生再认是复习的重要部分。我在教学部编版四下教材《小英雄雨来》时,这篇课文较长,故事情节较多,分为六部分写的,每一部分的内容又比较长。分为六个情节:雨来游泳本领高;雨来上夜校念书;雨来勇救李大叔;雨来勇斗小鬼子;河沿响起枪声;雨来机智逃生。这六部分看起来是没有关联的,都是平行的小故事,当然这些故事的共同之处都是能体现雨来的爱国精神。这是四年级学的课文,但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大部分学生尚不能不借助任何提示直接回忆起这些情节。在这种学情下,以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为导入,这样的课堂开头,势必对大部分在场的学生来说有点难以回答,这就会让课堂“冷清”下来,课堂基调便不易展开学习活动。如果采用借助提示语,即再认的形式,分步降低些记忆难度,“扶”着学生回忆上堂课所学,对学生来说也是可以增强课堂的信心的。

在第二课时开始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意料之中大家鸦雀无声,没人自信能回答完整这个问题。点名起来的学生拼拼凑凑说出几个,也不完整,总有遗漏。接着,我出示了PPT新的内容,给了他们关键故事情节的小标题(借助提示),让他们通过串联这些小标题,把整篇课文回忆起来。这下,敢于举手的学生也多了起来,站起来的学生看着小标题,很顺利流畅地完成了课文内容的回忆。

课后复习题当然还有课后辅助复习,即做练习册。练习册的内容可以对本课有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炼,促进新知识顺利归入知识结构中,巩固迁移学习成果。由于练习的结果,这种材料得到了巩固,这就为今后其他相关学习任务的学习在认知结构中提供了新的、稳定的、起固着作用的观念。

语文学习中练习不可或缺,有效的练习设计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可以让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设计好有效的语文练习,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前预习单、课上当堂练、课后复习题,三个环节的练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巩固保障。相信在有效的练习设计与练习实践引领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高效,也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当堂认知结构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材料
创造(2023年9期)2023-10-10 12:37:26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民族翻译(2021年4期)2021-10-29 09:39:02
不怕死的留下
小学高年级数学当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2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教育(2017年41期)2017-11-19 15:59:52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教育(2017年30期)2017-08-31 06:19:33
“当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3:13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