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双 彭 浩 谢绍珩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总要求。经典诗歌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聚集和体现,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可以不断健全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品质。让经典活在当下,不仅要有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的高品质内容,还要有接地气、冒热气的时代表达。在“互联网+”时代,传承经典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电视媒介、网络平台,借助信息技术传递诗词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我们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优势,深入挖掘经典诗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吟诵、演唱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创新传递诗歌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诗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关键模块。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文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总书记关于古诗文学习的话不多,但分量很重,涉及植文化根、铸华夏魂的问题,对教材编选、课程改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大学语文》教研组制定的实施性课程标准精选了六篇蕴含丰富思政育人元素的中华经典诗歌,分别是“一曲恋歌思征夫——《诗经·卫风·伯兮》”“一曲清歌寄哲思——《春江花月夜》”“一曲悲歌祭绝恋——《长恨歌》”“一曲哀歌悼亡妻——《江城子》”“一曲壮歌怀国忧——《诉衷情》”“一曲骊歌赠知交——《送别》”。
依据课程思政相关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本模块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搜集、整合、概述诗人诗歌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能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意象特征并描述诗歌营造出的意境及蕴含的深层情感;能总结诗歌的吟咏技巧。
2.技能目标:能赏析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或体悟;能在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吟咏诗歌。
3.素质目标: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提升文化素养,锤炼工匠精神,促进职业生涯的长效发展。
本教学内容的授课对象为水利类专业的学生。在每次课前,我们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知识基础: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诸多中华经典诗歌,已掌握一定的古诗文基础知识,但缺乏宏观的诗歌知识体系,在诸多细节上也掌握得不够。
2.认知能力:对现代化的潮流文化更加感兴趣,与中华经典诗歌的时空距离较远,因此兴趣不高,有畏难情绪,诗歌赏析、吟咏和共情能力较为欠缺。
3.学习特点:成长于声像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喜欢图片、音视频等声像教学材料;喜欢闯关、积分制游戏类活动;喜欢看选秀、真人秀类节目,敢于展现自我。
依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及学生反馈,确定了本模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增补诗人、诗歌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梳理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结合相同主题的新时代故事,展开联想,进行情感迁移。
2.教学难点:赋情于诗,融己入诗,声情并茂地吟咏诗歌,传唱经典。
本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三类:
一是纸质化教材,其中以谢东华、王华英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为主,同时,参考了蒋雪艳主编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
二是网络课程资源,教师团队自建了立体化、动态化的《大学语文》网络精品课程,上传了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教学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力。
三是新媒体资源,如学习强国平台、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平台、网易公开课等。
针对学情,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们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课前发布微课视频和预习测验,布置自学微课、完成预习测验、上传诵读音频、话题讨论等任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情境创设:融入丰富的,符合教学主题的图片、音视频等声像材料,主讲老师、音乐老师配乐诵读、演唱,创设诗歌学习情境。
实践演练:学生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吟咏诗歌,上传吟咏音频,并互相聆听、点赞,选出“最佳经典传唱人”。
吸收当下最受学生欢迎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灵感,采用“经典传唱助力榜”的形式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以吟唱音频获赞最多即获誉“最佳经典传唱人”的形式,促进学生以歌和诗,传唱经典。同时,以“经典传唱助力榜”分值叠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成长,体验成长所带来的自我效能感。评价形式的创新,使得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评价范围的扩大,也让评价过程更加公开化。
包括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固学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预学。(1)教师通过学习通在《大学语文》网络课程里发布自学视频和预习测验,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发布预习任务:搜集整合作家作品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制作思维导图;自主诵读,录制并上传诵读或吟唱音频。(3)教师课前发布对当次课的学情调查问卷,同时在学习通上批阅测验并做好统计分析,以此确定当次课的授课重、难点。
2.课中导学。课中导入主要分为以歌入诗、以歌解诗、以歌和诗三大环节。(1)以歌入诗(15分钟):①播放与诗歌同主题的现代流行歌曲片段,并发布讨论,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历史时空,进入诗歌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②分析学生课前预习测验数据,教师针对预习测验的反馈情况适当复习、增补本次课的文学文化常识。③播放学生课前上传的自主吟咏音频,发起学习通生生互评任务,讨论本首诗歌在吟咏方面需要注意的技巧,教师进行点评、小结,给予适当的指导。(2)以歌解诗(55分钟):①倚歌识人、串诗。播放几段反映诗歌主人公形象的现代流行歌曲,发起学习通投票,选出最符合诗歌主人公形象的歌曲片段,并说明理由,通过熟悉的流行歌曲还原诗歌主人公的形象。如讲授《诉衷情》时,播放《我的中国心》《精忠报国》《一生所爱》三段歌曲片段,让学生投票,使学生了解到忠于祖国、金戈铁马、多情寂寞的多面陆游形象。②诗乐传情,品析情感与主题。播放诗歌吟咏视频,发布分组任务:欣赏音乐,并对照诗歌内容,画出或者网上找出符合心目中形象的图片。③以诗鉴今,情感迁移。结合诗歌主题,紧扣思政元素,阐述诗歌的当代价值。发起学习通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厚植爱国情怀。如讲授《春江花月夜》时,针对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发的深层哲理思索,发起小组讨论:“人生代代无穷已”,作为渺小的个人,我们该如何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生命在疫情面前的脆弱与渺小,又认识到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价值,激发学生对青春、生命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3)以歌和诗(20分钟):①连线音乐老师,线上指导学生学唱诗歌改编的歌曲。在音乐的帮助下,对古典诗词的整体风貌进行感知和欣赏。②学生自主练习,录制音频并上传学唱成果。学生在学习通互相聆听、点赞,老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根据最高点赞数宣布本次课“最佳经典传唱人”,颁发荣誉证书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邀请函。
3.课后固学。(1)学生自学拓展视频,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知识面。(2)发布任务:让学生教唱家人本次课所学歌曲。(3)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院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以及省级经典诵读大赛。
课堂教学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1.自学微课、完成测验、演示讲述,让知识真获得。通过课前自学微课,完成测验,查漏补缺,增补、巩固了诗歌中如自然、社会、人文等文化知识。
2.音乐浸染、情境体验、思维迁移,让情感真认同。通过欣赏同主题歌曲,观看相关影视剧片段,联系时代与自身实际,拉近了学生与中华经典诗词的距离,与诗歌主人公产生了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3.联系时代、体悟生活、讨论探究,让意志真坚定。通过“以诗鉴今”环节,挖掘了诗歌的当代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
4.配乐吟咏、录制作品、传唱经典,让行动真落实。在多次吟咏中将诗中积极的知识、情感实践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使经典从流传走向流行。
1.创新诗歌教学方法,音乐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专注度。打造“以歌入诗”“以歌解诗”“以歌和诗”三大环节,使音乐与诗词重逢,流行与古典碰撞,唤醒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增强了学习兴趣。
2.创新线上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深刻的诗歌学习体验。借助学习通、微信、QQ等媒介,课前课中课后发起测验、抢答、投票、问卷、讨论、分组任务、弹幕等交互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时刻给予学生学习体验。
3.实时积分,发放大赛邀请函,创新了考核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为了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汲取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灵感,采用选拔“最佳经典传唱人”并直通院赛、省赛的机制与“经典传唱助力榜”分值叠加的全过程评价机制,使学生感受到自我成长,体验为之带来的自我效能感。
1.学生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把控课堂节奏。课堂互动环节中偶尔出现冷场、衔接不足现象。今后,要全面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条件设施,调整教学策略。
2.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教师需要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选取学生更感兴趣,更有情感共鸣的教学资料,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