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 年国际法庭口译研究回顾:兼论中国法庭口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2021-12-03 23:5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庭审

朱 珠 张 威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家间交往的深入,法庭口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为法庭口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推动了后者的快速发展。自兴起以来,法庭口译研究的主题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向多样化演进。通过对近20 年来发表在国际主流翻译研究期刊的法庭口译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不少国家在法庭口译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对法庭口译质量、法庭口译新技术的应用、译员角色、译员的翻译策略、庭审互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研究过程中,注重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国际前沿的法庭口译研究相比,我国法庭口译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在回顾国际法庭口译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法庭口译研究现状,探讨未来我国法庭口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法庭口译研究的总体特征

从国际法庭口译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法庭口译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研究主题丰富、理论视角多元和注重采用实证性的跨学科研究思路等。

1. 研究主题丰富

广义的法庭口译研究涵盖一切发生在司法场景中的口译活动,狭义的法庭口译研究则主要关注庭审口译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现象。法庭口译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法庭口译质量、法庭口译新技术的应用、译员角色、译员的翻译策略、庭审互动关系、历史上的重大司法事件以及发生在警察局、监狱等司法场景中的口译活动。其中,法庭口译质量问题是法庭口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话题。与其他类型的口译不同,法庭口译质量不仅关系到少数语言使用者的权利保障①中国香港的法庭口译情况比较特殊,“在香港,90% 以上的人口讲广东话,而庭审多用英语进行。因此,香港的法庭口译服务一直以来都是为多数语言群体服务的,而不是像其他法庭中那样,是为少数语言群体服务的”(Ng,2009:39)。,同时也会影响到司法机构话语掌控者的职业操守。与法庭口译技术相关的主题同样也受到关注,研究者针对远程口译中的设备与技术可靠性、庭审效果以及对译员与听众互动关系的影响、电话法庭口译、机器翻译、法庭口译术语库、法庭口译语料库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Napier & Leneham,2011;Braun &Taylor,2012)。针对法庭口译实践主体的法庭口译员角色及其翻译策略、庭审互动等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如讨论译文中礼貌标记的使用、语域和原词含义的调整等(Berk-Seligson,1988);探讨庭审中的三方互动,如译员的协调机制、面子问题、庭审参与者的合作态度等。其他研究主题还包括警察局、避难所、监狱、律师事务所以及战时国际法庭等司法场景中的口译活动和法庭手语翻译、土著语言的法庭口译等(Cooke,2000;Eades,2003)②参见 Hale(2006)、Morris(2015)等文献对法庭口译研究的总结。。

2. 理论视角多元

法庭口译研究积极从法学、伦理学、语用学、社会学、法律语言学等学科中汲取养分,运用多元化的理论框架,针对性地对法庭口译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展开分析。具体来看,法学研究集中讨论公民法律权利的实现和法律体制的构建,有助于启发研究者思考如何保障公民合法权利和建设法庭口译制度等问题(Berk-Seligson,1985;高建勋、刘云,2007)。伦理学重视伦理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和职业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常用于分析法庭译员角色、职业译员在法庭口译中面临的职业伦理束缚及应对策略等问题(Morris,1995)。语用学为法庭口译研究中的话语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中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最主要的理论依据(Jacobsen,2008)。另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法庭口译场景中的对话参与框架、权力关系等因素,详细描述抗辩式庭审中交叉询问环节各方的对话参与机制以及互动关系(赵军峰、张锦,2011;Lee,2013)。在上述各学科之中,法律语言学与法庭口译研究的联系最为紧密。《法律语言学》是法律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国际性刊物,创刊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该期刊曾明确表示法律口译是法律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于1999 年出版了一期以“法庭口译研究”为主题的专刊(Hale,2006:208)。

3. 注重采用实证性的跨学科研究思路

法庭口译研究的一大特色是研究人员大多曾担任过职业译员,他们关注实践、注重实证研究。长期以来,法庭口译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描述性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搜集和分析数据,增强了数据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提高了研究的信度(Hale,2006:206);注重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实证主义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搜集一手音频、视频素材,注重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对同一类型庭审进行反复观察,对长达数百小时的现场庭审录音进行转写和分析,将问卷调查范围覆盖绝大部分司法人员和法庭译员(Hale,2008;Lee,2013)。同时,研究人员还广泛从语言学、社会学、语用学、心理学和法律语言学等学科中借鉴理论研究框架, 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研究浸透着实证科学的学科意识。除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外,研究者还善于从话语角度深入剖析译员角色、对话参与各方之间的权力关系等问题(Cheung,2012;Defrancq & Verliefde,2017)。

二、我国法庭口译研究现状

1. 我国法庭口译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

(1)我国法庭口译现状的介绍及法庭口译制度的构建

我国法庭口译研究初期主要是对法庭口译机制及其不足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法庭口译制度建设仍相对落后,应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和成熟机制,推进我国法庭口译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此外,还需进一步对法庭口译进行规范,建立法庭口译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培训和监督等(杜碧玉,2010;杨灿,2010)。近年来,研究人员积极介绍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法庭口译制度,为我国法庭口译制度建设提供了参考(张其帆,2010;姜广等,2019)。

(2)法庭口译策略的相关研究

一方面,针对法庭口译员所处的跨文化工作环境、法庭口译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如“模糊语言”)以及译员的专业背景等问题,对译员采用的口译策略以及译前准备工作进行讨论。相关研究涉及的口译模式以交替传译为主,对视译、手语翻译等模式也有所关注(李建军、曹灵美,2010;胡辰,2012)。另一方面,关注译员的口译策略或表现对庭审产生的影响(沈璐,2014),此类研究主要关注我国涉外刑事案件中庭审问答环节的法庭口译。在庭审过程中,各方权力不平等,法官往往占据主动,而译员的加入通常会对话语的控制以及庭审的节奏产生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能够为司法从业人员更好地配合译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3)法庭口译员的主体性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关注译员在庭审中角色的构建及转换,分析译员角色对庭审语境和各方互动所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孙炳文、宋琳(2015)研究发现,译员在庭审中担任“信息的筛选人”“交际的调解人”“权力的平衡人”以及“立场的倾斜人”4 种不同的角色;而朱波、高虹(2015)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译员所发表的职业经历“声明”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在法庭口译中存在不可避免的“角色冲突”,表现为译员与司法从业人员的“角色内冲突”、庭审参与各方之间的“角色间冲突”以及“角色与人格冲突”等。因此,译员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角色,适应法庭口译所处的职业环境。

2. 我国法庭口译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主题较为零散,缺乏深入讨论

除上文所述的研究主题外,我国法庭口译研究还涉及历史事件中的法庭口译、国际前沿法庭口译研究与实践经验介绍、法庭口译质量评估、法庭口译研究书籍介绍、法庭口译人才培养等研究主题,存在研究主题较为零散的问题;另外,尚未对当前我国法庭口译研究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开展系统性研究,也未形成较强的影响力。此外,我国法庭口译研究人员对我国法庭口译体制和现状的介绍,通常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知识储备或职业经历,相关分析停留在对法庭口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层面,缺乏对法庭口译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剖析;对域外体制的介绍也较为宽泛;未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法庭口译机制的现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

(2)法庭口译研究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目前,我国法庭口译研究以研究者个人经验总结为主,多采用理论阐释和文献梳理等研究方法。个别研究尝试开展针对某一类案件的实证研究(如国内刑事案件庭审),但涉及的案件样本数量往往较少,论证方法也较为单一(以举例分析为主),未采用多样化的论证方法从不同侧面进行交叉论证,使得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不足。

(3)法庭口译研究成果与法庭口译实践存在差距

一方面,相关研究缺乏问题意识,鲜能做到“从实践中来”。以法庭口译制度建设为例,目前我国法庭口译制度尚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法庭口译立法缺失, 对译员的任用、口译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缺乏明确的监督。相关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讨论我国法庭口译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法庭口译制度建设提供建议,尚缺乏实证调查的支撑。另一方面,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实现“到实践中去”。法庭口译研究主要是口译从业人员、高校教师开展,缺乏与立法、司法机构的横向合作,研究成果还未切实应用于法庭口译实践。

三、我国法庭口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理论层面

我国法庭口译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拓展研究范围,改进研究方法。在借鉴国际法庭口译研究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可以立足于法庭口译实证研究,积极开展法庭口译体制研究,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规模化研究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司法体制相比,我国的庭审多以法官等公职人员为主导,法官在庭审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此外,由于民事案件一般不需要当事人本人出庭,因此使用法庭口译的一般为涉外刑事案件。未来可积极开展针对中国特色庭审模式的研究,对庭审中的口译策略、不同庭审环节所使用的口译模式、法庭口译员角色及其影响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同时从法庭口译员的任用、口译质量监督、职业资格等层面完善我国的法庭口译体制建设。此外,我国法庭口译研究人员在开展理论分析的同时,还可以广泛搜集实证语料,扩大样本数量,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不同侧面进行论证,提高研究的说服力。

2. 实践层面

(1)加强法庭口译的教学工作,提高法庭口译员的职业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①参见王立非,2021:3。

目前,研究者已对法庭口译的译前策略、庭审过程中的口译策略以及法庭口译员角色等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法庭口译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法庭口译员的职业技能和语言服务能力。高平(2015)对法庭口译的译前准备工作进行了研究,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译前准备及口译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译前准备有助于提高法庭口译质量。余蕾(2018)对中国刑事审判语境下法庭口译中的概括口译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概括口译现象可以分为 3 种不同类别, 即主动概括、被动概括和惯性概括。其中,译员所运用的被动概括策略并不是缘于口译员能力不足或不负责任,而是译员对语境中制度性因素被动顺应的结果。牛丽霞、王跃洪(2015)以某一类型的法庭口译案件为例,通过探讨案件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法庭口译应对策略。余蕾(2015)、江伟玲(2016)等发现,法庭口译员在庭审的不同语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能够对法庭的话语权力分配结构产生影响。未来,研究人员可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代表性,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法庭口译的教学工作中,帮助法庭口译学习者了解我国法庭口译领域的一手信息,培养和提升法庭口译员的职业技能。此外,可以使用《法庭口译入门》②《法庭口译入门》(Introduction to Court Interpreting)由Holly Mikkelson编著,于2000年首次出版,并于2017 年推出第2 版。2008 年,该书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入我国后,被列入“外教社翻译硕士专业(MTI)系列教材”之一,为我国法庭口译教学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等国际通用的法庭口译经典教材作为辅助,综合介绍法律背景知识、行业现状和口译技巧,帮助法庭口译学习者快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实现研究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2)促进法庭口译行业发展

对法庭译员聘用、管理机制以及法庭译员考核(认证)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法庭口译行业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与较早开展法庭口译的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法庭口译行业的发展较为落后。赵军峰、董燕(2019:27)通过将我国现有法律中的有关规定与美国《法庭口译员法修正案》(1988 年)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现有法律对法庭口译的规定相对零散、笼统且不成体系,对口译员资格认证、口译主管部门的职责、口译质量控制、口译模式等核心问题尚无明确阐述。面对我国法庭口译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学者倾向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吴远宁(2017:82)指出,准确、诚实、职业化是法庭口译员必须恪守的质量标准和伦理规范。从长远来看,法庭口译研究有利于帮助从业人员明确法庭口译如何进行和应遵循的职业规范。

(3)完善法治建设

法庭口译研究对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已经有相关研究对涉及跨语言司法交流的法律背景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有助于我国司法从业人员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法律法规差异,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赵军峰、董燕,2019)。在实践层面,法庭口译研究可以助推法庭口译制度建设。例如,在美国夏威夷州,来自高校的教研代表是最高法院法庭口译委员会(Supreme Court Committee on Court Interpreting)的重要成员,该委员会对译员的培训、选拔和法庭口译制度的建立与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①引自2018年12月6日美国夏威夷大学口译和翻译研究中心(CITS)主任Suzanne Zeng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所作的题为 The Development of Court Interpreting and Court Interpreter Education in Hawaii 的讲座内容。;澳大利亚法庭口译学者Jemina Napier 开展了对有听力障碍的陪审员接受手语翻译服务的研究,这一研究直接促成了新南威尔士法律改革委员会(New South Wales Law Reform Commission)敦促该州总检察长准许听力障碍人士担任陪审员(Napier et al.,2009)。尽管我国法庭口译研究在与实践结合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积极与司法系统展开横向合作,相关研究成果未来或可直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结语

当前国际上的法庭口译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着丰富的研究主题、多元的理论视角和实证性的研究思路。相较而言,我国法庭口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就当前我国法庭口译的现状来看,我们需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法庭口译实践经验,明确法庭口译研究的重要性,做到实践和研究“两手抓”。

基于此,本文在介绍法庭口译研究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进一步开展法庭口译研究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法庭口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需要拓展法庭口译研究疆域,改进相关研究方法,促进我国法庭口译教学工作,提高法庭口译员的职业能力,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尽管法庭口译尚属于新兴话题,但相关研究为口译研究开辟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潜力的领域和方向,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通讯作者为张威。)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庭审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我国庭审网络直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中的“陷阱”
人民法院庭审须全程录音录像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