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欣(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五中,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通过学科教学这一途径实现目标.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赋予学科教学双重功能,以便实现对学科教育的拓展延伸,促进对合格人才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立德树人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意义,牢牢把握现代化教育的方向,注意根据高中生的成长规律,确定出细致科学的教育方案,推动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同时,数学教师要把正确的德育思想与价值观融入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的实用性价值,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进入教学改革新阶段之后,立德树人就成为教育基本任务,也就成为学科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关系密切,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的在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因此,立德树人的落实和高中数学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正确地认识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可行性,不仅能为自身贯彻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能丰富和延伸数学学科的功能,推动教学的细化和优化.高中数学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立德树人和数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立德树人强调的是德育教育,数学则是一门强调理性的学科,从表面上看,两者的关系并不紧密,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就数学学科发展而言,数学发展史实际上是文化发展史,文化是可以影响人言行举止的内在事物,透过这样的逻辑关系,人们可以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本身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二是拥有文化意蕴的数学知识建构过程,能够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延伸上一点,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数学文化学习的过程时,立德树人之门也会就此打开.基于数学文化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学中包含丰富的立德树人资源和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很容易捕捉.三是在数学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并非孤立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科融合方法可以推动学生学习迁移,在助推核心素养落地的同时能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立德树人要求广大教师予以落实.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联系学科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立德树人是数学学科本身的要求.就高中生而言,他们只掌握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投入数学活动中,不断强化求知欲望,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发展.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中,立德树人是主旋律,也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模块.要想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教师就要把知识增长和道德素质发展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立德和树人之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内容比较丰富,不同的知识点中蕴含不同的德育知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深度分析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到合适的教育契机,利用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此外,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探寻不同的德育知识,将德育与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掌握相应的德育内容.在高中数学中,函数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解答函数问题时需要依据题目中的信息来绘制出函数的图像,才能顺利地解题.如果学生在绘制图像时不够仔细,就可能因为图像绘制得不够准确而影响做题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函数知识时要端正学生绘制图形的态度,让学生耐心仔细地绘制出准确的函数图形,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以及学习意识,这样学生在养成好习惯之后,即便不是做数学题,在做其他的事情时也会保持这一良好的耐心品质,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此外,函数图像作为一种图形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图像的绘制教学时,也可以结合函数图像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素质的提升都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完成的,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学上说,教师应该用耐心和恒心进行教学.部分教师教学比较心急,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行,如果他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忽视甚至放弃对于学生品行的培养,也就会让学生养成半途而废的不好习惯.因此,数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认知意识,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品质,结合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的时机,抓住每个立德树人的机会,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数学和语文学科有着一定的学科差异性,如学生在回答语文题目时,由于很多时候的语文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通常只需要意思答对.然而,数学学科中没有这样的回答空间.数学题目自身的严谨性决定了学生的答案必须明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特点,在解题时不要模棱两可,利用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数学题的解答一般需要经过大量的计算,学生如果没有耐心或比较粗心,就极有可能出现错误,有可能因为题目中一步小的计算出现错误,从而影响整个题目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恒心,在平常的计算作业中让学生仔细地运算,即便是在草稿纸上也要认真地打下计算草稿.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比较有难度且计算量比较大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耐心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学生在遇到比较难的题目时才不会丧失自信心,会更加有勇气地面对数学难题.在养成这一良好的品质之后,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会勇于面对问题,不会因为一次错误而心生气馁,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结合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品质,让学生在经过数学学习之后既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才.
兴趣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强化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有效高中数学课堂,提高数学知识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能为立德树人的贯彻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习惯的养成.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高中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渗透思想,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保持他们的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索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性特长的平台,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及数学素质.
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方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军事演习过程中,假如在发现敌方目标之后,作战部需要派出3 架战机起飞拦截,甲板上总共有13 架战机,究竟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样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发奋学习,督促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人才打好基础.又如,在教学“基本不等式”这部分知识期间,教师可以立足于高中生的兴趣激励视角,灵活地为他们创设如下一个玩扑克牌的趣味情境:两个人各自从一副剔除大小王的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分数分别为a和b(按照1~13 计分),并确定庄家和玩家的分数分别是,然后询问学生这种游戏玩法是否公平.在这种趣味性游戏情境的创设下,学生会想办法比较之间的大小,以此验证游戏的公平性.教师通过该种游戏化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对提高学生主观思考的实效性有积极的意义.
离开了丰富数学资料的支持,无论是数学课堂教学还是德育教育都只能是一场空谈.从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将德育教育理念完美地融入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注意丰富数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注意深入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增强数学教学的德育价值.实际上,数学教学中包含许多立德树人的资源,这些资源和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些史料记载了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德育教育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心,生出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注意补充大量的数学史料信息,充分体现出这些史料的德育价值.此外,在挖掘有助于促进高中生德育素养形成的数学素材期间,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这些教学资源支持常规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加内容的多样化及丰富性的特性,避免单纯依靠数学教材内容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从而更容易地提高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教学“二项式定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挖掘这部分的历史史料,并做好介绍说明:杨辉三角是我国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早在宋朝的《详解九章算法》中就已经有所记载,比帕斯卡的发现早了400 多年.然而,在数学史料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杨辉三角在国际上叫作帕斯卡三角而不是杨辉三角.通过思考和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在能立足于本国的同时能放眼全球,认识到只有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才能让中国以昂扬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如,在教学“等比数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莱茵德纸草书这一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悠久历史,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列知识,实际上就是继承历史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指导学生尊重历史,落实立德树人.
在数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中,为了满足立德树人的实际要求,教师设计的教育活动必须融入大量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因为对数学活动产生的浓厚兴趣而接受良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氛围及模式下,高中生只需要一直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不需要自主动脑、主动思考就能完成听课任务,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课标越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自主学习等几种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彼此之间共同思考,共同促进,发挥彼此之间的聪明才智来共同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关,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某些数学知识或解决某些数学难题的难度.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团结合作意识,极大地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成效.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合作互动中融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应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分别计算不同投资方法的获利:第一种方法是每日获益40 元;第二种方法是第一天收益10 元,之后的每一天都会比前一天多10 元;第三种方法是第一天收益0.4 元,之后每天的收益会比前一天翻倍.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函数增长趋势存在的差别.同时,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每名学生都要发挥自己在小组中的特长,加强沟通协作,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价值,增强人际交往和互动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在学生完成相应的探讨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成果并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学习品质,通过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践行立德树人.此外,在指导学生灵活开展合作学习期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主指导及组织作用,如结合相关合作学习的知识点来设计德育思想渗透点,如“椭圆轨迹可以联系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使学生在明确椭圆方程中相关参数含义的同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立德树人进行贯彻落实,进一步拓展学科的教育功能,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立德树人的实践不仅有助于对人才的培养,还能助推社会的进步,这一点需要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的共识,把数学学习和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考虑到立德树人和数学教学结合难度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对此,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