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以烟台大学为例

2021-12-01 05:43孙银霞
文教资料 2021年26期
关键词:应用写作文科课程内容

孙银霞 董 晔 刘 洋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应用写作”课是各高校为大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撰稿能力等。但是,目前“应用写作”课堂存在学生学习被动化、教师授课模式化、应用写作课程被边缘化、理论的创新性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调整。新时期下探索“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发展的新路径,对推进新智慧环境下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究新文科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新配置课程内容

“应用写作”课程以日常实用性文书写作为主,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应用文写作》(第三版)为教材,内容包括八种文书的写作: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礼仪文书、日常应用文、毕业论文和申论。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文种为板块进行分割式授课,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同类文种的全方位覆盖。但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内容相似度较高的文种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混乱,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学习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配置。

(一)重组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

要对目前“应用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需分两步,一是重组课程内容,对文书类别重新划分配置,以实际功能划分类别,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是重置教学安排,对课时及教学日历重新合理设置,根据学生需求和学习进度安排课程表,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学以致用,满足学生的需要。

1.重组课程内容

“应用写作”就是为处理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撰写的文字性文书。从高教版《应用文写作》(第三版)现有的八种文书来看,按实际功能性可重新归为五大类,即工作类(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演讲稿、经济分析报告、经济预测报告、商业广告、招标/投标书),实践类(毕业论文、求职信),法治类(公文、合同、起诉状、答辩状、上诉状、申诉状、规章制度),应试类(申论)和社交类(感谢信、请柬、贺电、条据)。授课教师需要从学生目前以及将来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无法完成面面俱到的内容讲授,必须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进行取舍。例如,在工作类文体中,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和演讲稿需要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商业广告、经济分析报告、经济预测报告、投标书、招标书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2.重置教学安排

当代教育观已全面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应用写作教学安排方面,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教学课时进行重新规划(如下表所示)。开学第一周安排工作类内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使学生尽早回归学习状态。例如,第1周可安排计划和总结的撰写,要求学生根据情况为自己的学业“量身打造”一篇学习计划,以此“督促”自己本学期的学习进度。第2周可安排调查报告和演讲稿的学习内容,在演讲稿的环节中,设置工作情境,邀请学生进行个人展示,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第14周至第16周可以安排毕业论文的写作学习,此阶段正是各学院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集中动员和总结阶段,教师将高年级学生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为实例在课堂上讲授,提前为低年级学生们的论文写作打好预防针。

“应用写作”课时规划表

“应用写作”课需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将来工作需要为前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有重点、分层次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文科理论及时转化为实践经验,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进一步推进新文科的建设工作。

(二)充分发挥文科的联动机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新时代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高校“四史”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深层次地推进新文科建设。写作教师应自觉发挥文科的联动机制,将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汉语等有机地渗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习近平通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曾说:“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1]思政课程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必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应用写作”课程中的法治类、社交类和实践类内容都可以与生活实际和实践内容相结合,加强对学生思政能力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明德慎刑”“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原。“应用写作”课程中的法治类内容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使更多的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正确运用文字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存在诸多问题,如词语使用不准确、标点符号运用错误、文字表达的逻辑性不强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联合、渗透现代汉语知识,为学生撰写实用性文书奠定基础。正确发挥文科课程的联动机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写作能力的复合型文科人才。

二、创新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发展,不断适应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目的的变化等因素而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形式。[2]新形势下的“应用写作”课程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出适合自身学科发展、适应青年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重新调整授课、考核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3]教与学是联动、统一的整体,割裂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就好的教育。因此,教师应立足新时代教育需求,在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上适时地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授课方式需灵活多样

2021年“应用写作”完成了烟台大学第三批立项建设的在线课程验收工作,为学生提供了线上的课程平台。平台设置了“课程学习”“课程资源”“基本信息”“课程内容”“课程活动”五大栏目,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讨论、问卷调查、测试和练习,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活动,为实现在线教育、混合式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传统的文科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教师适时地转变角色,成为聆听者,往往会取得更多的收获。在演讲稿和毕业论文答辩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提前邀请学生作为演讲者或答辩者,其他学生及教师都作为观众对辩答双方进行点评。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好书推荐”环节,每节课邀请学生分享一部喜欢的书籍,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可以拓展学生们的阅读量,增加课堂的人文情怀,发挥新文科教学的时代魅力。

传统写作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加强知识理论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法治类内容的授课中,可采用“欣赏教学法”,结合法治类视频节目进行对比讲解,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规范意识。

2.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使学生为了分数而机械学习,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期下,改革“应用写作”课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在传统考核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往往比平时成绩多,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因此,应当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加大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形成良性的教学氛围。

要培养具有时代特色、能够担当民族大任的青年大学生,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课堂发言,形成课堂奖励机制,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由于课程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文体的写作,其格式和内容都有相对固定的要求,因此在平时考查中,还应加大对客观题的考查力度,这有助于加强学生们对实用性文体的规范意识,提高写作能力。期末考试内容应以主观题考查为主,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相对规范的格式下展现每个人不同的学习所得和心理状态。这种方式能够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客观分析。

(二)课内、课外师生创新互动

“教学是拥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在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各自不同语言文化和同构文化的前代与后代,作为成人和成长中的新一代,作为各自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个人,在沟通和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和学力发展的基础。”[4]新时代下的应用写作教师除了要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查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之外,还要注重课内、课外的师生交流,构建师生良性循环发展的互动机制。对教师而言,教育和熏陶学生不能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外时间,从而实现课内、课外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1.加强课内师生的合作意识

教与学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当代教育已经逐渐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首先,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应用写作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教师应在课程介绍中激发学生对应用写作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创新意识培养。再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关注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在课堂中创造写作情景,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或多方协作解决问题,而后教师进行点评。对于学生日常很难触及的领域,教师可适当采用“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和学习框架。在采用“欣赏教学”的课堂上,观看视频或者聆听演讲之后,教师与同学们可以展开互评或他评,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2.提高课外师生的沟通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抓住课前、课间、课后的课外时间,努力增强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和课中的时间,通过视频的方式,介绍中外经典文学、影视作品,带给学生们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饕餮盛宴”,发挥文科课堂的学科优势。第二,教师需要利用课后的时间,做好在线课程平台中的答疑解惑工作,及时解决学生们在应用写作方面的困扰。第三,可以通过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和关心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拉近师生关系,自觉规范言行,树立教师教书育人的模范形象。最后,教师应更加关注和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切实地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合理设置,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目前的大环境下,不论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依然离不开应用写作,应用写作能力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标准。“随着应用写作范围的扩大,类型的不断增加,上至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整治,下至个人的生存、交往、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具备应用写作的技能。”[5]在应用写作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者不可偏废。新时代下,“应用写作”课程需要不断地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入手,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配合线上、线下学习内容,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化,不断探究智慧环境下“应用写作”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应用写作文科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应用写作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思考
写作教学的新视角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