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长泰第一中学 郑秋香
历史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认真分析历史事件,在历史学习中发挥其主动性,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导入促进其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自主性的目的。以下将对课堂导入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发挥学科价值。课堂导入是激活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新知识前,可以抛出启发性的话题,让学生关注到历史上的某个有趣的人物、事件,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导入可以补充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让历史课堂的人文色彩更加浓郁,对学生概括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有指导作用,是点燃历史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
借助课堂导入可以渗透精彩的历史故事、人文文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高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历史知识往往只能记住重要事件及朝代顺序,对于事件的影响力缺乏思考。因此,有必要在课堂导入中启发学生,引导其认真思考现实问题,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进而锻炼思维,树立正确的三观。
课堂导入的作用虽然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部分教师牺牲知识导入时间,直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思想影响,师生过度关注知识的“量”,却忽视了学习的“质”,一旦遇到稍有难度的思考问题,就会出现思考不全面、知识面狭窄等问题,暴露出教学中的不足。
部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设计,导致知识导入环节过于随意,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一些教师习惯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前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对故事的期待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时代下,教师在导入新知识时,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应设计有声音、有色彩的导入内容,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主动参与互动,纠正对历史学科的刻板印象。
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超时问题,影响教学效率。一些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深入的研究,愿意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观点,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这本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然而,随着交流的深入,占据的教学时间过多,导致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课后自学,起初的目的是导出新知识,最后却占据了教学时间,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
课堂导入的形式应尽量丰富,除了用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也要积极应用现代技术,可以将课外资料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使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提升,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展示内容,比如,教学理论性知识时,可以用影视资料调节氛围,用声情并茂的手段淡化内容的枯燥感。各个时代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教学中务必要尊重历史,运用适宜的手段导出新知识,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独立思考。
教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要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王安石变法,思考宋朝初期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由于本节课内容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理论性知识较多,若按部就班地陈述知识,很难体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也不利于学生了解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设计这一课的导入内容时,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熟悉的与宋朝相关的知识,比如,诗人、政治家、书法作品等,围绕这些内容有针对性收搜集资料。展示资料后,与学生交流这些资料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品中体现了哪些内容,进而将话题引到宋朝的政治问题上,分析两宋时期国家的边防压力、变法的历史意义。
许多历史的瞬间是以书画的形式流传下来,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资料,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体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国家、民族面临的困难,进而产生同理心,理解历史人物做出的选择,被人物的优秀品质所折服。
历史知识包含对朝代的介绍和分析,看似枯燥无味,但若是换一个学习角度,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使其迫切地想一探究竟,这就要求教师提前设置悬念,用巧妙的铺垫和问题吸引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前,学生的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接触历史知识,比如,从经典名著、影视剧等途径获取知识,可以用这些课外内容做铺垫,引导学生思考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历史问题。
比如,在教学“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可以展示郑和下西洋、明末人口总数等资料,让学生分析:永乐时期国力强盛,明朝又是汉人建立的朝廷,占据人口优势,为什么最后会被少数民族击败?提出此问题后,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课外知识,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兵力不够强大吗?是统治者贪生怕死吗?是大臣里通卖国吗?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学生在动脑思考,这时要提醒学生一个朝代的覆灭通常受多重因素影响,接下来就可以带领学生从政治、海上交通、内陆边疆等多方面展开研究,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这一课的知识。
过程和结果有强烈反差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导入效果,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培养其质疑精神,让学生多思考,降低学习的盲目性。当然,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学前先展示一段资料,让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挑选几名学生说出内心的疑问。在课堂导入中,要善于运用问题推进教学,只有拥有逆向思维,才能认识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强化学习印象。
历史知识具有关联性,教学新知识时,应借助复习承上启下,通过回顾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分析历史问题时,许多学生思维固化,不懂得融会贯通,应借助课堂导入培养其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比如,在教授“辛亥革命”时,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引入之前所学的不平等条约知识,为学生列举多个主要条约中的赔款数额,将巨大的数额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做对比,以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悟。接下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革命形势是从何时出现的呢?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会让我们看到中华大地上响起追求民主与自取的呼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有思想的爱国人士做了哪些事情。通过合理的铺垫,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产生好奇,对于了解新内容、思考新问题有积极作用。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更加深刻,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变化。因此,课堂导入应发挥正确作用,让学生正视历史,尊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只有看到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的联系,才能对学生思想做出正确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历史知识在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时有参考作用,课堂导入中可结合生活引出新知识,但要注意用语简洁,避免教学重心偏移。结合生活导入时,应以聊天方式沟通,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重新梳理自己的观点。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后,能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经验,不仅会重视接下来的知识,也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虽然不会重现,却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生活的教学能有效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纠正成长中的思想问题,对其今后的人生有积极作用。
总之,课堂导入有助于改善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兴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时代下,高中生的知识面更加开阔,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通过平等互动改善课堂氛围。为激活历史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应采取多样的导入手段,关注历史上的趣味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感受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