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 徐圣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任务展开教学布设,给学生投放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将学习进行量化处理,给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也为学生展开学习体验创造良机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也能够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分配,推动教学程序的顺利展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成长。
在设计课前预习任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基础,给学生提供预习任务,高中学生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复习巩固旧知,预习新知,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
教师在预习环节要精选预习内容,对任务做出明确要求,以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这对提升学生综合学力基础也有重要意义。在预习任务设计时,教师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找准预习任务设计的切入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不同的任务,以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是: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从一个角度做重点介绍。课堂学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预习介绍,学生都能够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角度做梳理,有的学生从“始皇帝”的来历角度进行重点诠释,也有的学生从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进行重点介绍,还有的学生对郡县制做深度分析,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特点做深度解读等。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分解,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在选择了适合的预习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应创新预习的形式,以提升预习的效果。一般而言,预习任务可以是书面作业形式,也可以是口头介绍形式,还可以是角色扮演的形式,教师可以融合多种形式进行设计,进而获得丰富的教学成效。
如在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前,教师给学生预设的任务是:展开梳理性阅读,从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和影响等角度,将相关的知识点列成表格,准备参与课堂展示活动。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起来,接受这个预习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归结,自主或者合作设计成知识点表格,并进行展示演练。在课堂展示阶段,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在课内教学互动环节,教师借助教学问题展开驱动设计,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逐层深入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问题形式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更多深入思考的机会。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投放问题,生成丰富学习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展开质疑性学习,通过课堂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设计活动,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也能够形成丰富的学习启动力。
在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以问题形式展示学习启示,将质疑问题提交出来,准备参与问题评价活动。学生听说要自行设计疑难问题,都能够积极投入思考。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筛选,确定问题集锦,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教学发动。如:丞相属于什么样的官职?最先起源于何时?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突出特点?和西方的内阁制有什么不同之处?清朝设立议政大臣会议,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教师利用这些问题推动课堂讨论进程,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
课堂教学呈现动态化,在课堂教学互动环节,教师要有生成捕捉意识,适时做出任务调整,对教学生成进行对应处理,抓住教学契机,形成新的教学点。课堂教学形势瞬息万变,教师在具体执教过程中,要对一些教学生成做科学处理,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融合,以发挥教学生成的调动作用。
如“鸦片战争”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的电影片段,学生对林则徐的英雄行为所折服,但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因为虎门销烟,引发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欲望,禁烟也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教师针对这个观点发起课堂辩论活动:林则徐功过是非且不论,禁烟运动是不是给国家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呢?学生接受话题后,开始了热烈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一个话题引发一场辩论,这样的生成性任务带有即时性特点,却能够形成丰富的学习成果。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教师要注意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迁移性。因此,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布置课后训练任务,利用适合的训练内容,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提升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成长。
在课后训练设计中融入任务驱动因素,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的顺利升级。教师将课后任务融合带有时代感的训练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丰富的锻炼作用。
在教授“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甲午战争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对几次重要战役的情况做了解,最后给出战争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战败。课后,教师设计投放学习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话题是:有人认为甲午战争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了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在讨论环节,学生观点开始了大碰撞。有学生认为,中日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也有学生说,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力进一步衰弱,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自足自给的经济体制进一步瓦解,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后,教师进行拓展,结合目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近代到现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作为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任务驱动与课后训练相融合,教师还要对学生生活认知有深入的考量,促使学生在训练操作过程中实现广泛对接,以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教师借助任务形式推开训练程序,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形式展开主动性训练学习,也能够获得丰富的自主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责任感。
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习任务是:美国总统说过,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三个人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你是如何评价和认识孙中山的?可以从一个角度展开论述,课后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素材,形成一篇小论文,准备参与班级交流活动。任务设定后,学生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展开信息收集,结合一些现成的文献做深度解析和探索,自然形成小论文。这是一个延伸性、思考性任务,虽然是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但需要借助一些信息渠道展开信息支持,因此带有比较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学生对孙中山先生有一定印象,也能够形成思维对接,其实践性特点也是比较突出的。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机制,教师需要从不同的教学环节做出引导操作,以提升任务驱动助学品质。预习阶段、课内互动阶段、课后训练阶段,都可以适时引入任务驱动内容,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设定科学的评估机制,都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任务驱动与高中学生学习心理高度契合,其助学效果也会更为突出,教师需要做出科学设计和规划,以提升学科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