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建萍
幼儿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景中模仿与再造的实践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教育形式。幼儿教育家莫利生指出:“‘开放教育’是‘一种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及学习活动,允许幼儿选择学习内容,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区域走班游戏正是兼顾了开放和幼儿个性发展的游戏,受到幼儿广泛欢迎。它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是幼儿课程的一部分,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是教师首先关注的问题。教师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
顺应自然原则。在环境创设中,教师要结合幼儿园建筑的设计结构和风格,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和条件。例如,在教室的拐角、走廊等处设置不同功能的游戏区域,前者适宜一些安静的游戏,后者则适合一些活泼的游戏。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空间,又营造了良好的游戏氛围,让幼儿专注于游戏,减少外界干扰或对外界造成干扰。
相容互动原则。一是鼓励师幼一起参与环境的布置,在共同收集材料摆放的过程中激发游戏乐趣;二是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让做不同游戏的幼儿能够互动;三是在布置环境的时候注意动态性,让幼儿与玩具进行互动。
例如,手工作坊和娃娃家、表演区相邻,做好的作品可以放到娃娃家,给幼儿观赏;还可以送到表演区,给幼儿穿戴。益智区和建构角相邻,使幼儿动手动脑结合,激发创意。
灵活多样原则。随着幼儿数量的增加,很多幼儿园面临活动面积小、班级物品摆放拥挤等问题。为缩短游戏前准备的时间,减轻教师负担,保证幼儿游戏时间,教师利用公共活动室创设了剪纸吧、扎染坊、陶艺吧等民间艺术工作室。各班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班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合理分割,开设超市、医院、娃娃家、理发店等活动区角。一是在每一个区域,提供分类架和游戏筐,便于幼儿取放和整理;二是设置不同功能的游戏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应根据教育的目标,结合幼儿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安排,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在与预设环境的交互中陶冶性情、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游戏内容的选择要源于生活。游戏内容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在主题活动选择中,教师会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开展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延伸区域游戏。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蛋宝宝的秘密”中,教师创设了美工活动“可爱的鸡宝宝”,引导幼儿画小鸡、蛋壳贴画、制作不倒翁,了解蛋宝宝的秘密。
游戏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年龄差异。为了更好地体现走班游戏的价值,教师开展了平行班间、两个年龄段间的走班游戏。
因此,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例如,在美工游戏“可爱的鸡宝宝”中,教师为小班幼儿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圆形卡片进行拼贴添画,为中班幼儿提供了画纸进行绘画小鸡,为大班幼儿提供了水粉颜料进行水墨画。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是否符合本年龄段幼儿实际发展需要。例如,在主题活动“民族大联欢”中,教师可以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染料和各种质地的小布料,供幼儿蜡染做准备。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将投放的材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层次化”。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例如,小班开展“喂娃娃”区角活动时,教师准备的材料要经过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在幼儿操作初期,教师提供小动物纸盒,幼儿通过自己的手将各种果子喂给小动物吃。接着提供小勺,让幼儿尝试用筷子夹物。
材料投放的丰富性。所谓丰富性,是指教师提供多样的材料,能从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方面需要出发。在材料数量上,教师要满足全班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让幼儿在操作中按照意愿添加和改变。幼儿特别爱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供幼儿活动使用,以保证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同龄平行班两两互访。每日的区域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十名幼儿进入其他班级开展互访游戏活动,在实现共享环境的同时共享了“人”——不同班级的幼儿和教师。制定相关互访活动制度及评价机制,明确教师分工职责:主班教师负责来访幼儿的接待、交流,并做好特色区域的介绍及互访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配班教师负责本班出访幼儿的组织及安全管理,协助被访班教师进行区域游戏的观察、组织、指导。
混龄班两两互访。混龄互访是在不同年龄段的班级互访,目前主要在中、大班或中、小班幼儿之间开展。混龄互访活动彻底打破了年龄、班级之间的界限,对各班特色区域创设提出更高要求。既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也可供不同年龄的幼儿同时进入,投放材料面更广、层次更多、适应性更强;不仅考虑小年龄幼儿的活动特点,也要考虑材料对大年龄幼儿的挑战性,使不同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游戏。
学会等待,适时介入。在活动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幼儿,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例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排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基本上是AB、BA 等几种,幼儿的探索热情会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指导幼儿尝试AAB、ABC 等排序方法,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恰当引导,适时促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起到介入目的。例如,在美工区,教师投放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接着,教师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
每个幼儿都有社交的需求,被同伴承认、接纳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也最自然、最高兴、最放松,在幼儿园开展走班互动区域游戏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增加选择主动性,激发幼儿活动热情。每个班级的区域创设在一个学期或是一个学年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在各区域内不断增加、更新操作材料,部分幼儿渐渐会对本班的区域活动失去浓厚的兴趣。幼儿可以到同年龄段其他班级参加区域游戏活动,每个班级平均有五六个区域,走班可共享参加二十多个区域活动,大大增强了参与区域游戏活动的选择性,激发了幼儿参与区域游戏活动的热情。
区域互动,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创设条件,使幼儿主动、友好地与他人交往,从中体验分享、互助、合作的快乐和意义。”走班区域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共享区域这一平台,创设了交往空间,扩大了交往群体,使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交友能力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