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底蕴,助力诗歌内涵教学

2021-12-01 11:07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内涵诗歌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 王 雪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无数优秀的诗歌,为当代的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诗歌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体现了我国的诗歌文学文化,在特定的背景下传达着诗人的精神。一直以来,我国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学,随着中考政策的改革,语文学科中诗歌教学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我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在基础学科中的融合性教学,诗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类型之一,借助于诗歌教学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同样能够提升学生诗歌理解、内涵解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品格以及文化艺术修养。

一、初中生文化底蕴提升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型多样,影响力巨大。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在语文学科中学习传统文化必然离不开诗歌的学习。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诗歌是经过充分探讨选择的,蕴含着多样的内涵与意义,如关于做人的道理、为人品格等。对于学生而言,文化底蕴代表着学生的文化修养,能够启发学生的不同思维,利用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同时,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语文诗歌学习过程中,文化底蕴的提升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以及理解诗歌的基本能力,从而进一步分析诗歌的内容,解读内涵,从诗歌的一字一句中分析作者所传达的内容与情感,基于创作背景理解不同时代的诗歌特征。在促进诗歌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的提升,让学生学习诗歌不再局限于诗歌技巧方面的学习,而是更加注重整体性的学习,摆脱孤立的、枯燥的诗歌应试学习。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区别于数学、英语等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具有典型的文学艺术特征,即学生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文化底蕴提升的同时,提升文学审美素养,助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集锦,作品的优秀性不言而喻。其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能够让学生文化品位、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助力学生人格塑造以及健康发展。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问题

第一,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而是忽视学生兴趣,注重“灌输式”教学,进而导致诗歌教学偏离趣味性教学,形成流程式的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教师根据诗歌内容布置阅读任务,学生基于教师的要求完成诗歌的阅读,同时,通过测试方式检测阅读成果。在这种缺乏互动性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诗歌教学缺乏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偏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本质。

第二,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统筹规划,即将教材作为诗歌教学的立足点,没有根据诗歌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兴趣,重新建构诗歌阅读框架。这种缺乏统筹规划的诗歌教学,存在无序性的特征。教师没有站在整体的角度通过诗歌的教学展开延伸性的阅读活动,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不具备积极影响的,也不利于学生诗歌方面的有效积累。

第三,应试教育背景下,诗歌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诗歌应试技巧的培养,即教师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掌握诗歌解析的方式技巧。这就导致学生的诗歌学习更加注重背诵和默写,在课外延伸性阅读过程中缺乏兴趣与体验感,而是基于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背诵学习。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功利性的诗歌学习是程式化、流程化的学习。

(二)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上文可见,我国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是缺乏感染力和科学性的教学。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诗歌教学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整体上教师在诗歌教学方面仍然缺乏主动性,使得教学始终存在缺乏感染力的情况,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塑造与提升。从当下的语文教学来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两大主体均对文化底蕴的认知缺乏概念,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忽视文化底蕴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也忽视了文化底蕴的塑造,从而影响了学生整体文化底蕴的提升。

三、解读诗歌内涵,助力学生文化底蕴提升的方式

(一)突破教材诗歌,构建课堂内外阅读体系

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文学思维以及意识,逐渐对诗歌的学习产生兴趣。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以教材的诗歌教学为立足点,将课堂的诗歌教学与课外的延伸性阅读统一起来,构建完善的阅读体系,以此促进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诗歌学习的阅读视野,积累诗歌阅读量,让学生有充足的诗歌学习,为文化底蕴的提升打好诗歌阅读方面的基础。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的诗歌,结合诗歌内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基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兴趣,合理规划课外诗歌阅读,科学规划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以及活动。此外,教师需要基于课外诗歌阅读创设相应的阅读活动,如鼓励学生撰写和分享阅读体会,鼓励学生以博客等方式分享感想,从而让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够建立完善的输入与输出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的诗歌阅读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创设有利条件。

(二)以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效运用诗歌教学方法

兴趣决定了学生诗歌学习的状态,主动性决定了学生诗歌学习的效率,而方法则决定了学生诗歌学习的效果,这三项要素共同决定了诗歌教学是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能促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合理规划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以此引导学生。以《晚春》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晚春》的诗意,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借助《晚春》的歌曲和视频课件,创设“晚春”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晚春”的情境中,以强烈的代入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新课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组织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的环节,让学生以主动的状态理解诗意,变被动为主动。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感,并展开延伸性的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健全诗歌教学考评机制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关于学生文化底蕴的考评内容的缺乏,使得教师和学生均不重视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因此,健全诗歌教学考评机制,将学生文化底蕴纳入考评标准中,能够让教师将教学侧重点集中在文化底蕴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功利地学习,而是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后期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打好基础。

因此,诗歌教学考评机制应当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日常的诗歌学习考评机制,教师在日常的诗歌课堂内外教学中,应当改变背诵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创作、表达方面的能力培养。例如:在《观沧海》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播客软件,鼓励学生在播客软件阅读和分享《观沧海》,内容可以是《观沧海》的阅读理解、感想方面的分享。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无内容可分享的情况,教师可以基于诗歌内容提供分享主题,如诗歌作者的趣味故事分享,鼓励学生以音频或者文字的方式分享,从而改变死记硬背的诗歌教学,促进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真正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文化底蕴不仅仅关系当下的语文学习,也关系学生后期个人的成长。从学生文化底蕴和诗歌内涵教学的关系来看,二者具有相互性的特征,即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诗歌内涵的解析,而诗歌内涵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因此,在语文诗歌教学中,需要从诗歌的课内外阅读体系的构建拓宽学生诗歌阅读视野,积累阅读量,打好第一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设计、方法的创新以及考评机制的健全,让学生从更加整体的视角学习诗歌,进而理解诗歌内涵,有效提升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内涵诗歌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诗歌不除外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照金精神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