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东岳路小学 王 梅
“教书育人”分为“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二者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教书”做到了,甚至是做到几近完美了,但“育人”仍有努力空间。观察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教师和家长都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代表了一切,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好孩子;反之,就是坏学生、坏孩子。这种一刀切的判断方式,让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下降,让学生误以为德育知识的学习不重要。如今,互联网让人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让“育人”重回教育的重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更加希望学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虽然素质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但还是存在部分语文教师,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所以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未能做到语文教学与的德育的融合,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尽管如此,传统教育模式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据大部分地位。就目前看来,大多数小学语文工作者对德育教育的定义还处于模糊阶段,认为放松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就是素质教育,还是没能全面认识到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的在政治、思想、道德、层面的知识。且在小学语文德育的教育过程中形式单一,以传统的教师单一输出为主,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得不到释放,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得不到落实。
移动互联网走进小学生的语文课堂,让单一的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起来,把抽象的书本定义具体化,教师的备课时间可以大幅度地缩减,学生可以得到更感兴趣的课堂,学习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快乐,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了。比如:教师和学生开始对互联网产生依赖。再比如:互联网中的信息如浪潮般扑向学生,而这些信息中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如果学生没有能力分辨其好坏,而家长和教师又没有及时指正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此看来,移动互联网也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想要提高应互联网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首先要增加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如果自身对德育教育就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水平自然就不会提高了。当然,此处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单指小学语文教师,还包括其他语文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有了政策,教师才能更好的遵照执行。除了政策的执行外,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从根本上认识到德育知识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利用课余时间整理归纳德育知识内容,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只有自身充实了,学生才能在教师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营养。
比如:学校方面可以讨论决定每周的哪一天为德育日,在这一天,学校可以先暂停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改为德育知识的教学,师生共同参加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这样既不会耽误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还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深入德育知识,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既然师生都很喜欢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何不利用互联网搭建一个有趣的德育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感兴趣的授课方式,在不改变语文课文原本的语境前提下,利用互联网搭建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场景。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在互联网搭建的真实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自己初步的思想认知。这个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遵循了新课改中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最终学生还学习掌握了德育知识。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播放花生成熟过程的视频或者动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对课文中“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思想,有了具体化的认知。教师在对学生加以简单的引导,课文中更深层面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好学、不为名利的高尚精神,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这样,在互联网搭建的德育教学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收获思想、道德教育的种子。
传统的教学模式延续至今,生命力是顽强的,也有它自身的优势所在。但互联网技术在大众的视野下不断成长,它超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也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否认,互联网中的信息,能够传输给学生的知识是比书本中固定的知识要多得多。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中的优势资源。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这一课文时,文章的含义是做人不能眼界窄小,要勇于进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学习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出和坐井观天相似或相反的成语,如相似的鼠目寸光、盲人摸象,相反的见多识广、包罗万象等,这都可以帮助学生在对比中熟记知识。
再比如:在部编版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或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资料,在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之后,鲁迅先生追求民主、不畏强暴、爱国主义的精神就已经进入了学生的知识库存。之后如果再遇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不会感到棘手,而是信手拈来了。也许学校图书馆或者资料库也可以查到鲁迅先生的资料,但用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更加快速且完整地了解一个知识点,何乐而不为。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家长微信群,分享德育知识或文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有利有弊的世界,它可以拓宽你的眼界,也可以荼毒你的心灵。在互联网的信息浪潮中,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热点信息,但还是有少量的消极因素存在,它本身不是错误的,但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负面的情绪都有可能对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小学生现在处于一个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周围的事情还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对观点的好坏还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时期,如果这时家长和教师没能及时发现和指正小学生的观点,那么对小学生的伤害极有可能是一生的。
例如:在互联网信息的浏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俗、淫秽、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小学生在缺乏正确判断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阅读、信服甚至遵循了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再加上小学生极强的模仿能力,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操控的。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后果的出现,首先,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互联网信息浏览进行适当的监管,既保证小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要帮助小学生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其次,还要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强绿色网络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小学生创建一片纯净的网络空间。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手段,让小学生可以在一个有趣且生动的空间里感受德育知识的春风。但这一美好画面的出现,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重视;需要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持续进步;需要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互联网浏览的尊重与监管;需要网络监管部门对网络空间的绿色净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学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沐浴中,散发出思想道德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