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区直幼儿园 吴清欣 张 娟
幼是指幼儿园,小是指小学,衔的意思是用嘴含着,接是接触、连接。通俗地来说,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往前一步,小学接一下,形成教育合力。2019年学前教育宣传月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的观点是:幼小衔接是与小学衔接,以此培养幼儿入学的适应性,不是幼儿园小学化。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的文章,主要阐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
2012年教育部研究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以下才是“幼小衔接”的正确打开方式。(1)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在幼儿园和家庭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2)学习能力:丰富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数学的学习能力准备上,充分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为之后小学的系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入学意识:幼小衔接最需要的就是让孩子有入学的愿望和兴趣,让孩子对上学有心理准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钱志亮提出:幼小衔接不是抢跑,而是提高幼儿的入学成熟水平,他认为的入学成熟水平包含八大能力,实际与《指南》中的五大领域的目标不谋而合,他更重视学习品质与各项能力的衔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冯晓霞认为:评价一个孩子做好幼小衔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看是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新事物是否有探索的欲望,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关注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也就是说幼儿能否主动融入集体,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最后,是否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如收拾书包、做值日等。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大幅提升了入园普及率,保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各地也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如何逐步推进。但是,幼小衔接工作仍是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对幼小衔接理念认识不到位,行为出现偏颇,破坏了教育的生态环境。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阶段,两者在教育环境、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科学做好幼小衔接,不仅关系到每个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
幼儿教师衔接教育能力不足,家长衔接行为不科学,信念不坚定,导致衔接的方式、内容小学化,严重危害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开始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习惯培养、能力养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幼儿园有责任为他们顺利进行小学学习乃至以后的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衔接准备。
要做好幼小衔接,科学、专业的引领是关键。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指南》为抓手,学习各种学前教育专业书籍,不断加强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研中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注重家长的实际需求,把居家育儿的困难作为教研学习的内容。例如:家长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技能不能做好幼小衔接而产生育儿焦虑,我们可以进行专题教研,找出解决方法,如关注幼儿教育方面的公众号、一对一线上线下交流指导等。参加线上幼小衔接各项培训活动,如钉钉线上乐学活动,网络的专家讲座为我们指明了幼小衔接的方向。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家长推送关于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如绘本阅读、科学实验、居家游戏、生活自理能力推荐等板块,这些内容的设计体现了幼儿幼小衔接的八大能力与重要的学习品质。
幼小衔接并非是大班特有的活动,应是从入园第一天就已经根据幼小衔接八大能力的要求有计划地衔接准备。
1.基础准备
小班幼儿从家庭的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是他们进入社会、融入集体的重要转折点。面对幼儿园全新的环境,我们可以通过阶梯入园的方法,利用自主游戏的魅力让幼儿情绪稳定,以此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以此达到适应社会的目标。例如:小班在户外活动中要求幼儿习得基本平衡、走、跑、跳、攀爬、钻等技能的同时,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有了准备,而在运动中体现的幼儿专注、倾听、探究等品质又让幼儿学习习惯与社会性得到了发展。
2.专门准备
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征,我们在做好基础准备的同时要做好幼小衔接的专属准备。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调整一日生活作息。适当增加集体教育课程,把集体活动的过渡时间调整为10分钟。(2)课程设置。适当增加绘本阅读、社会实践等课程。通过大量阅读绘本,孩子可以发现绘本中出现的高频字,从而去认读。社会实践课程以“我准备好了”为例,幼儿可以采用调查、观看视频、观察等方式发现一年级所需的文具,并规划外出购买事宜等。通过这样的课程引领,培养大班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以及做事的计划性、目的性等,并在此过程中向幼儿传递长大的信息,营造心理环境,让幼儿萌发对小学的向往。(3)行为、学习习惯的兴趣培养。可以专门开设“植物种植成长记”活动,以常见的蒜苗种植为例,与孩子们一起探讨蒜苗成长的秘密,了解生长的过程,通过对小蒜苗的照料,体验劳动的快乐,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交流,培养幼儿语言表达以及探索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向幼儿传递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4)学习能力的专题培养。学习能力是幼儿进入小学最重要的能力,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是数学的统计、分析能力,我们可以开展“小鬼当家”的专题活动,通过制作日历表、记录天气与温度、家庭收支情况、外出计划等,让孩子学会梳理分析问题,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此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小学、家庭、社会等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因此,我们需要家长配合好我们,达到共赢。
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心理定位,放平心态,不要人云亦云,理性对待遇到的问题。其次,激发孩子入学的愿望。幼儿上小学,是他们求学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要帮孩子做好准备,不但要做物质的准备,更要做精神的准备。最后,陪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关注陪伴得越多,孩子能力、品质也就越高,更有发展的余地。
其次,举办“去小学化”专题教育讲座,让家长明确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确保“去小学化”的势在必行。
最后,推送“去小学化”网络宣传活动,包括国家政策导读、专家建议引领、入学应知事项、幼小衔接误区等,化解家长的担心和焦虑,以此帮助家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科学过渡。
幼小衔接的两个主体是幼儿园与小学,我们怎样与小学沟通交流,也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
孩子进入小学后的状态,小学教师最有发言权,我们可以向小学教师发放《幼小衔接调查问卷》,根据问卷调查中的问题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课程设置。例如:我们根据问卷调查中最焦虑的学习习惯的问题,对于倾听习惯的培养,我们是通过倾听绘本、故事、儿歌等游戏我说你做,创设情境,与同伴、亲人、老师交流等方式来培养,每个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效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方面,我们要做到以点带面,采用一个中心能力多个基本能力相结合的方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幼儿园教师、家长、小学教师等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总结各自的经验与做法,共同研讨幼小衔接的行动计划。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探讨的内容。比如:如何将向家长宣传的内容内化并转化为行动的问题,设置怎样的课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如何有效沟通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