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运常 吴忠玉 罗树启 张一航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文章从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科学方法3个角度,浅析如何提高高校的德育教育水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7-006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容易树人难。高校在抓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严格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面发展。不可否认,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立德树人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内容把握还不够准确、方法应用还不够灵活等。本文重点围绕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科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分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借鑒和启示。
1统一思想,认清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管子》中记载“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与树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简单概括就是“树有德之人”。
1.1从国家层面看,立德树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传承
《论语》中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以德治国”思想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是核心、以德治国是基础,要不断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现代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要重点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方向问题,培养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合格的“接班人”,而不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断送者”和“掘墓人”。
1.2从社会层面看,立德树人关系社会公共道德的养成
社会公德是社会中约定俗成的“道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全社会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为我国高校抓好社会公德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要与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两者中间找到契合点,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普遍提高的有力抓手,是促进社会公德向善向好发展的有力抓手。
1.3从个人层面看,立德树人关系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孟子》中提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人无德不立,崇德向善是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基本要求。古时很多的经典名句都指明了要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培塑个人私德,如“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德不孤,必有邻”等。很多成语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诸如厚德载物、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等,都把个人品德修养放在了做人做事的第一位,严于律己、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等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2突出重点,抓住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
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做到重点突出,呼应时代最强音,满足时代发展之需,构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
2.1抓好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以坚守民族气节、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近代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故事,现代有解放军阿里军分区边防团团长祁发宝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印军寸土不让的英勇事迹。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全体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使广大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将爱党爱国的情感转化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2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成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优良风尚逐步形成。要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入手,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方案。要系统全面地贯彻“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广泛深入地被大学生接受、认可,并落实到个人实际行动中,以达到带头弘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价值观的目的。
2.3抓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大学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成形,甚至是固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关键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大是大非,放平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是非、善恶、荣辱、进退,用刻苦学习的行动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用宠辱不惊的心态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用持之以恒的坚守锻造不懈的进取精神,用奋斗不止的韧劲塑造无悔的青春年华。
2.4抓好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教育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俗语,“结草衔环”“一饭之恩”等成语故事,都是中华民族知恩报恩优秀传统美德的浓缩。高校通过持续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教育引导,对每个大学生产生入心入脑的影响,使之成为不变人生信条,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规范。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常怀一颗感恩和包容的心,在日常牢记他人付出的劳动、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同样,在他人处于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从一个受恩之人发展成为一个施恩之人,让大爱不断循环传递,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靶向施策,找准立德树人的科学方法
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方法科学,措施精准,是取得立德树人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条件。
3.1发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引领作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要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门必须修好的“必修课”,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重点,利用好思政课堂、党课辅导等机会,把党的历史的基本内涵讲深讲透,引导学生厘清党的历史脉络,让他们首先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加强对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引领大学生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引导广大同学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党员学习党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学生党员讲党的历史、讲学党史的感悟、讲身边的党员故事等形式,用青年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广大同学之间传播党的历史,使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3.2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3]。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用古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谐共生准则等等典型事例启发大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让他们明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树牢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提升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3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
俗话说:“技高为师,德高为范”。高校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务实的科研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水平,同时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态度、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书育人的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树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为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奋斗。高校教师队伍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注重提升自身师德师风素养,以身作则,才能发挥出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必须要在认清立德树人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内容,应用科学方法,发挥德育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导、促进和升华作用。只有努力提高德育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紀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9-5-1.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使命[N].光明日报, 2019-4-10.
[3]佚名.《旧影潮州》提供了潮州“党建+文化”观察新视角[J].南方,2021(3):29.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