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生活化教学的相关要求,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目的性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应当了解生活情景法的价值,分析应用生活情景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情境教学策略,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4-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4.059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实用性,与生活存在紧密关联。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學中,应当落实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借助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应用方法与内涵,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小学数学应用生活情景法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景法具有较多的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生较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而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在第一时间锁定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将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此外,生活情境可将学生熟悉的场景、事物等与数学知识有效融合起来,讲解一些抽象的数学定理公式,降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难度,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第二,如前所说,小学生较为活泼好动,难以在课堂中始终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因此,为了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就应当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在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时,学生能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个人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对数学学科产生全新的看法,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魅力,还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学习态度。
二、小学数学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情境脱节问题
在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往往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选择生活素材,选择的生活情境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过于成人化,那么不仅无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甚至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采用的生活情境存在成人化问题。
(二)生活情境过于生活化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能够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其能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但目前部分教师会错了意,将重点放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上,不够重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偏离了数学课堂的本质,导致数学课堂逐渐变成了故事课堂,过于关注生活情境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忽视了数学课堂的思想性。
三、生活情景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用心观察生活,提取知识养分
教师应当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启发,用心观察和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使其在不断积累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知识属于共融体,可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融合起来。一些数学知识可借助直观的想象与观察,迅速掌握相应的学习窍门;部分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借助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破解。如针对低年级的加减运算、数字认知等,就属于感性知识点的范畴;中高年级的鸡兔同笼、几何图形、鸽巢问题等,都属于理性知识点的范畴。但是,归纳起来,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普遍存在较大关联。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真实生活情境,将知识、生活与不同类型的题目联系起来。
在教学有关图形认知的内容,教师就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自行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并记录下各自的寻找结果,比一比哪位学生寻找的图形数量最多。经过观察,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有窗户、门、衣柜、手机、电视机等;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有魔方、瓷砖、照明灯开关等;生活中常见的圆形有帽子、盘子、气球等。学生寻找图形的过程,也是其学习并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始终养成这一习惯,那么就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
(二)演示生活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较为活泼好动,部分学生难以在课堂时间内,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经常出现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的情况[1]。如果学生长期保持此类状态,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此时,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的方式,借助小活动、小游戏等方式,促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天性,还能有效调和与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玩乐中掌握更多知识,也能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容易出错的方面出发,创设最真实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教学有关排队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道题目:小白准备排队乘坐公交车,从前往后数的话,小白排在队伍的第五位;从后往前数的话,小白排在队伍的第六位,那么一共有多少个人在排队呢?这道题目较为简单,学生可借助画图等方式,运用直观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但这一方法通常具有较短的实效性,学生在完成这道题目的解答后,无法掌握其中的解题技巧,或经常出现解题错误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教师可选择十名学生代表,指定其中一名学生为小白,接下来就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表演,将题目中的生活情境演绎出来。当学生能够通过排队的方式准确把握已知条件后,能够快速得到正确答案,即小白的前方有4个人在排队,小白的后方有5个人在排队,加上小白该队伍中一共有4+1+5=10(人)。借助还原生活情境的方式,学生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也能学会解答条件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型,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生活问题,积累数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数学知识[2]。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都是一带而过,未能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记录下来,甚至部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也无法发现其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无法提出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明显下滑。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数学知识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之对应的情境、场合等,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积累更多参考素材。
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可给予学生表达和分享的机会,鼓励学生分享各自搜集的生活素材,并围绕着这些生活素材提出对应的数学问题。在此活动中,教师需减少直接干涉学生的交流内容,但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积累的生活素材、数学问题等写在草稿纸上,在小组中进行轮流发言。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需格外关注性格较为内向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避免其在此环节中一言不发。在学生完成各自的发言后,教师还可给予适当提示,鼓励学生进行相互提问,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融合起来,掌握更多不同类型的思考方法与思路。如此,借助小组交流、设计生活问题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其数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四)创设生活情境,注重生活实践
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用题始终是其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3]。很多学生因无法准确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和条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常出现面对问题手足无措的情况。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就应当针对常见的应用题,创设与之对应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生活实践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此外,因部分学生无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无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教师就可开展相应的生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逐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更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并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五)加入生活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走神的问题,无法掌握充足的数学知识[4]。此阶段的学生较为喜欢各类游戏,因而教师就可在生活情境中加入有趣的数学游戏,迅速锁定学生的目光,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真正落实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较为畏惧运算方面的数学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与思维能力,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就可在生活情境中加入有趣的数学游戏,将生活中常见的接力游戏、纸牌游戏等融入其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性与灵活度。教师还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鼓励各小组的学生研究与生活、数学知识相关的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当辅助者的角色,切勿以主观角度进行支配,只可在恰当的实际给予适当提醒。在游戏中,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有效发散,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在带有较强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渐提升,教与学之间也能实现有效互动,最终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加入生活游戏,设计生活问题,演示生活情境,搜集生活素材等,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固有印象,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穩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金艳.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0(1):33.
[2]赵桂玉.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J].成长,2020(2):147.
[3]李明波.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4):26.
[4]孙满仓.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2020.
[责任编辑 胡雅君]
作者简介:常恒(1979.10— ),男,汉族,甘肃会宁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