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银丽,王金荣,苏兰利
(河南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综合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因此我国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1]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科技发达国家常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他国设置技术壁垒,因此,我国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应该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科研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应该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未来科技工作者[2]。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对科研人才的培养主要对象还是研究生,对大学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还存在不足,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实验方案基本上是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完成的。有些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但是本科阶段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导致在进入实验室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科研工作。有些进入企业的毕业生,因为缺乏科研训练,不能适应需要科研创新的工作岗位。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将科研育人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相结合。高校专职负责思想教育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教师属于专业课教师。所以加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能,符合全员育人的理念。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全过程科研育人是指将科研训练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全方位科研育人是指通过拓展教育空间,将课堂教育与课外科研训练相结合,实验实践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引入“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从注重课堂教学、实施本科生导师科研小组制、抓好毕业课题等三个方面,对高校科研育人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3]。但是,课堂教学仅传授专业知识显然不符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并具有一定科研基础能力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专业课教师还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通过对学科领域最前沿知识的介绍,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满足教学内容和教学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精心设计和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是与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相符合的。但是在现阶段,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显然还不够。于文静等人根据有关课堂的调查发现,认为任课教师会在课堂上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学生仅占 26.98%,认为偶尔为之的学生占53.82%[4]。虽然以上数据不能代表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但是也说明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在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意识中还需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专业课教师应该把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充分结合,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6-7]。
以河南工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下同)为例,专业课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动物饲料学和动物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但仅讲解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课教师还应该把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融入在课堂授课中,从而达到专业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协同的效果。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主要食品,而这些食品来自对家畜家禽等动物的饲养,所以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关乎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的身体健康。有的生产厂家为了追逐利益,在动物饲料中违规加入药物、色素、添加剂等,导致出现“瘦肉精”“毒奶粉”“色素蛋”“抗生素牛奶”等事件。所以,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把这些对人民身体健康有害的相关知识讲清楚,同时也要把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讲清楚。让学生们明白,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人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食物。同时,把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响应科教兴国战略,高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学科及专业发展趋势、新理念和学科新进展,可以加强他们科学研究的意识、知识报国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热爱。
以动物科学专业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传授专业教材中已经成熟的基本理论。专业课教材的更新速度不可能很快,而在现实的行业生产中,大小不一的新问题总是会出现,所以仅仅向学生传授课本中的知识是不够的。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从自身开始,学习并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首先,应该及时查阅国内外与专业相关的最新文献,从文献中分析行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技术方案;第二,深入行业相关的企业和生产单位,通过基层的参观学习,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和出现的新变化。第三,发现新问题之后,将生产中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然后积极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寻找创新性的方法,解决行业问题。只有专业课教师自身掌握了新知识,才能够将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够让学生扩展视野。教育需要言传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传。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将学科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自己对行业问题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通过专业拓展和介绍,让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从发现问题到如何解决问题,从提出问题到开展科学研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科学创新的目标。在知识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知不觉会慢慢地萌芽,而科研创新意识也会在潜移默化的课堂学习中得到加强。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学生们在科研活动和学习中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以便快速地了解专业的导向和最新的科技知识,找到努力的方向。有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并且与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这为科研小组的组建奠定了基础。导师围绕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身科研项目组建研究小组,通过开展科研探索,培养出有理想、有追求、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具有科研意识的大学生[8]。另外,导师在科研中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不怕吃苦、勇于攀登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科研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学术的前沿、感受学术的严谨、明确创新的过程、体会科学的真谛,从而使学生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最终实现科研育人。
大部分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比如“挑战杯”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导师制的实施。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竞赛,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够顺利完成。所以,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前提。学校应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及绩效考核办法,把育人成效作为评价和表彰导师的重要依据。通过激励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从而让导师制得以高质量贯彻执行。很多高校都有本科生导师制,但是,大部分本科导师为学生们提供的指导主要是专业情况和专业前景的介绍、专业知识扩充和专业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考研指导、就业指导以及心理指导等。所以说,大部分大学本科生所得到的指导主要还是知识和理论层面的,并没有真正得到全过程、系统性的科研指导和科研训练。如何实施导师制,如何形成真正的导师科研小组,才是实现科研育人的关键所在。
加强科研与实践育人,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精神[9],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在改革探索过程中,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初心,立德树人,重内涵、重质量,做到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10]。从学校层面,应该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完善的实验平台,为学生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创造基础条件[11]。
基于全过程育人的理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让他们尽快了解实验室的设备以及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安排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向学生介绍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从而树立他们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向学生介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用途。专业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坚定其科研信心。也可以组织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或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学术报告,让学生们了解行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学生们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后,大二阶段是开始实施导师制以及组建科研小组的好时机。导师制的实施,应该实行公开、透明、双向选择的原则。每一位导师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是什么,导师对学生们的要求是什么,应该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然后让学生们初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及导师。当学生们选定导师后,再进行导师和学生的见面会和双向选择。通过师生的坦诚沟通和交流,师生双方都有了深层次的认识,那么组建的科研小组才可能是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研究团队,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二阶段科研小组成立后,导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和学习文献,了解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及涉及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其次,引导学生在文献学习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最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一些小的实验项目,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验操作和技术训练。
经过大二阶段的初步训练之后,学生们对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已经比较熟悉了,对文献的查阅和分析也有了一些经验。所以到了大三阶段,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尝试开展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同时以课题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竞赛,比如参加“挑战杯”项目、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高校积极组织导师和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大赛,以赛促学,通过竞赛层层打磨参赛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学习查阅文献、开展科学实验,同时也为大四毕业课题的完成打下了基础[12]。
完成毕业课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阶段,写毕业论文及完成毕业答辩是本科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所必需的。完成毕业论文需要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科研育人手段,而通过毕业课题全方位、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经过大学前三年对科研能力的初步培养,学生已经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查阅和学习、实验方法的撰写、实验步骤的开展以及实验结果的整理。以上训练已经为大四阶段开展系统性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从学校层面,应投入专项经费资助大四学生开展毕业课题研究,购买仪器设备,为实验的开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平台;同时提高对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每个环节。以上措施将为学生毕业课题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从指导教师方面,要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认真完成指导的各个环节。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尽心尽责,做到真正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心理状态,并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
毕业课题首先从选题开始,课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与行业结合紧密、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应该具有可行性的题目。要满足以上条件,就应该指导学生首先查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献资料,并且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分析,从中找到对行业有意义的科学问题。然后针对科学问题再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其他学者在此方向的研究现状、当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的题目。题目初步确定之后,就是开题报告的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分析。首先,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提出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学习撰写文献综述。然后撰写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既可以采用参考文献中的方法,也可以对参考文献中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经过导师和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审核同意后,可以进行毕业课题的实验研究。
选题确定之后,整个实验过程的中间指导环节关系着实验能否顺利进行,所以同样需要学校和导师的高度重视[13]。从学校层面,制定合理严谨的规章制度,对实验的正常进行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而阶段性的检查可以促进学生们及时完成实验计划。从导师层面,对学生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指导和管理,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如果出现实验操作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以免影响实验的进度和最终的实验结果。在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中,既要做到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创新性思维,还要做到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求实,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实验完成之后,导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总之,毕业论文课题的研究过程,对于学生们而言,是一次大考,是一次系统的科学研究的训练。这样,学生们在导师全方位的指导下,就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选题、开题以及实验方案等活动的实施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经过毕业课题严格的训练之后,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所以,毕业课题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性的科研育人阶段。
科研育人模式源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即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育人。从全员角度分析,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所以加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教师把专业知识的探索和科技兴国战略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的教育融合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科技报国的爱国心,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从全过程的角度分析,在大学四年的整个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逐步实施科研育人。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对科研工作了解不多,但是又对科学研究充满了好奇。所以在这个阶段,高校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向学生介绍专业背景和行业知识,介绍国内外最新出现的问题以及专家学者从事的研究工作。让学生们了解,只有通过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才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才能造福社会,让学生们对科研工作充满向往。同时,在高年级同学开展实验时,可以组织新生参观学习,让他们感受实验的奥妙。通过大一阶段的工作,大二阶段可以实施导师制。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双向选择,确定最佳的科研小组。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熟悉和学习相关的实验技术,逐步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研究工作。经过大二阶段的基础训练之后,在大三阶段,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科研项目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也可以通过课题成果,参加课外的学术竞赛活动,比如“挑战杯”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经过大三阶段的系统训练之后,学生们已经对科研工作有了很好的基础,就可以顺利地开展大四阶段的毕业课题工作了。整个过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整个科研训练的过程,既包括了课堂的讲解,也包括课外的指导,体现了“三全教育”中全方位的理念。总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科研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合格的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