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团结精神的内生逻辑及其时代价值

2021-11-30 08:59雷永强艾晓萌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雷永强,艾晓萌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401)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从四个向度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凝练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并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1]这里,由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构成的伟大精神谱系,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特质,其统一为有机整体,成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伟大创造精神重在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伟大奋斗精神重在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伟大梦想精神重在初心不改,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目标追求;而伟大团结精神重在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面对时艰所展现出的紧紧凝聚在一起的一种齐心协力、风雨同舟的积极精神状态,它有效融入中华民族不断创造与奋斗的实践之中,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强柱石。

伟大团结精神在整个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体系中承前启后,是贯穿于整个精神谱系的枢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但就目前而言,学界对伟大团结精神的内生动力和逻辑构成还缺乏系统研究,往往遮蔽于整个伟大民族精神的阐述之中,未能彰显出自身的理论特质和时代特征。为此,本文将聚焦于伟大团结精神的内生逻辑、内在构成与时代价值研究。

1 伟大团结精神的内生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现实需要与历史继承相结合,由此提出的伟大团结精神,具有必然的内在生成逻辑。伟大团结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中国化成果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团结精神的深刻论述为思想源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创造性的发展与理论升华。

1.1 伟大团结精神的理论来源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团结精神提供了最深沉的文化滋养。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着丰富的关于团结的文献记载,甚至将其视为一种美德。《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意思是说同心协力可以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无坚不摧,无往而不利。《荀子》言:“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3]人们根据社会的道义原则团结在一起,“多力”而“强”,最终能战胜万物。《尚书·皋陶谟》载:“同寅协恭和衷哉。”[4]37这里,“和衷”意为和睦同心。而“和衷共济”所强调的就是团结,要求团队成员彼此同心,共渡难关。《尚书·尧典》又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4]10意在主张百姓和睦相处,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再如《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5]其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同事物之间唯有“以他平他”,方能相济相成,这句话着重强调了团结和谐的创生意义。《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6]自此团结上升为人间至理、“达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它以超越时空的智慧、价值和理想,绵延、丰富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成为凝聚人心、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遵循。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就重视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在《共产党宣言》中,面对“旧欧洲的一切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对“共产主义的幽灵”所“进行神圣的围剿”[7]399,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使命,主张“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7]435,并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7]435!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占据统治阶级地位,拥有强大的暴力机器,已经“武装到了牙齿”。为了能够打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枷锁”,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团结斗争,坚信无产阶级终将通过团结一致的革命斗争,以暴力埋葬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或“共同体”,以消除分工及私有制带来的异化,使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自主的劳动。“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199这就为个人自由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并重塑了集体主义,有效解决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列宁在总结革命斗争的胜利经验中,指出:“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分子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8]因为劳动者的团结行动,必将汇聚成磅礴的前进动力,推动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最后,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优良作风,也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毛泽东指出:“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9]他认为全民族的团结是我国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指出:“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10]邓小平认为,“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1]161,同时,“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11]283。不同主权国家应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平等互信的国际关系,加强团结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和平稳定。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2]团结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条件,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005年9月,胡锦涛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体现了中华儿女“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13]。这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号召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事业来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14]299。“石榴籽”之喻,生动体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联系。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其宏阔的国际视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4]43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只有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团结友好,互信互利,才能应对复杂的风险挑战,建设好共同的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思路。

1.2 伟大团结精神的实践基础

源远流长的伟大团结精神沉淀成精神基因,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7]385要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必须深入到经济生产方式中去寻找答案。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劳动的发展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牢不可破的社会联系,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当时的人们群居生活,团结一心抵抗外部风险。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古代中国经过多次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在历史长河中,虽然中国发生过短期分裂和割据,但团结统一仍是华夏历史的主流。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交往和融合中,早已形成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各民族是一家”的团结意识自然形成。

其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朝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中华民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百年屈辱史。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唤醒并带领民众团结一致,外御强敌,共克国难,打破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也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独占中国的妄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不竭的力量之源正是来自56个民族的团结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团结奋斗,共同投身国家建设,形成万众一心、无往不前的巨大合力,克服了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风险和挑战。

最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动力之源,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激励并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号召中华儿女以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5]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甘共苦,勇于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全面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蛟龙号”、“奋斗号”、“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一一面世,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创新发展的时代符号。

2 伟大团结精神的内在构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1]伟大团结精神表现为一种勠力同心、患难与共、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细绎之,伟大团结精神在内在构成上集中体现为同心同德的民族向心力、同心同向的民族行动力、同甘共苦的民族意志力。

2.1 同心同德的民族向心力

伟大团结精神首先表现为同心同德的民族向心力。只有增强民族向心力,才能使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时刻保持团结奋进的姿态,勇于迎难而上。物理学意义上的向心力是指当物体沿着圆周或者曲线轨道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合外力作用力。基于这一原理,“就中华民族凝聚力而言所谓‘向心力’,在历史和现实中,是指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及其成员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归属、依附、融入的一种力。”[16]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既要向心于人民群众,也要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同时,全国各族人民要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心向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意识。

“中华民族既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同时也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17]在革命战争时期,强大的民族向心力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在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引导群众、动员群众、团结群众,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面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实国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之路,打牢了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通过协商凝聚共识、智慧和人心,壮大了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力量。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性事件中,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摆在首要位置,动员全国和全社会的力量,全面开展治疗和救援;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个人冷暖和国家安危融为一体,肩并肩、心连心,坚决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民利益诉求的重心也随之发生转移。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同时,团结群众,凝聚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得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不断擘画更大的同心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向心力巨大的命运共同体。

2.2 同心同向的民族行动力

民族向心力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但要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仅需要把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还需要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民族行动力。民族行动力重在行动,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主动出击,用实际行动不断接近理想目标。同心同向的民族行动力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现实,朝着既定目标共同奋进的一种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综合国力快速增强的奇迹,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疫情防控工作也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都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向的民族行动力的体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干部倾力奉献,人民群众和衷共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贫困治理过程中,我国坚持内源性扶贫与外源性扶贫相结合,创造和维护公平的社会环境,同时鼓励贫困地区的人民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齐心协力大扶贫的社会格局。面对脱贫攻坚战中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9]这就要求切实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万众一心加油干”。正是全体中华儿女有着同心同向的民族行动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0]。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党交给人民群众的一份满意答卷。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当时,全国紧急驰援武汉,建筑工人通宵施工,火神山、雷神山2座医院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建造并投入使用,中国“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2]广大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了生命防线。社区管控、小区封闭排查、居民生活保障等相关工作,也都按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要求,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逐一落实到位。中华儿女同心同向的民族行动力,充分展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综合国力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能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离不开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同心同向的民族行动力。伟大团结精神使每个人自觉地凝聚到一起,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来,持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推向前进。

2.3 同甘共苦的民族意志力

民族向心力能够凝聚人心和力量,民族行动力能够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取得突破、共同前进。但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因此还必须有民族意志力的强大支撑。意志力表现为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而同甘共苦的民族意志力是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守在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同克服前进路上各种“绊脚石”的一种坚定而持久的耐力。一次次挑战和磨难锤炼着中华儿女同甘共苦的民族意志力,孕育着伟大团结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一次次抗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迫害下,中国人民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奋起反击,筑成了最广泛的抗日爱国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23]在敌强我弱、战略物资极其匮乏的艰苦条件下,我们仍然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的伟大胜利。睡狮猛醒,中华儿女空前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将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赶出中国。如今,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也始终秉持伟大团结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战胜困难。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到玉树地震和九寨沟地震,在历次抗震救灾中,党和政府始终心系群众,直面灾情,做出部署,有序开展救援工作。而亿万民众也自发地参与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捐款捐物,结对帮扶,彰显出强大的团结力量。当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全社会团结一心,有最美的逆行者——白衣天使,有捐献医疗物资的海外侨胞,有奔走捐款的爱心人士,还有送粮送菜的朴实农民,……全国人民心系武汉,而武汉人民没有流泪,在疫情面前不屈不挠,表现出惊人的民族意志力,为武汉这座红色英雄城市续写了新篇章。中国的一次次伟大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21]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会遭遇到一些挑战和曲折。而这些挑战和曲折往往能够激发强大的民族意志力,使一个民族在经历一次次苦难之后,意志更为坚定,方向更为明确,不抛弃、不放弃,初心不改,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伟大团结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团结精神是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到一起的民族向心力,是引领中华儿女朝着奋斗目标前进的民族行动力,是激励中华儿女克服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意志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价值。

3.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24]可见,民族精神关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能够提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其中,“伟大的团结精神是发展之要,没有伟大的团结精神,中华民族之间就会内耗不断,民族生存就会遭遇严重的威胁”[2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传承与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并依托其蕴含的民族向心力、民族行动力和民族意志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方位,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众多艰难险阻,主要有: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更加迫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改革发展形势不断变化,不稳定因素增多;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高;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等。此外,我国还面临着某些西方国家的围堵和遏制,甚至是“和平演变”。

面对机遇与挑战,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充分发扬伟大团结精神,聚合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质言之,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实现党内的团结统一和在此基础上的各阶层各民族的大团结,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大团结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至今,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维护团结统一。进入新时代,党仍要注重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执政本领,努力提升执政水平;同时,要不断改善党群关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因为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由永葆时代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来组织和领导,能形成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

伟大团结精神既来源于群众,又要以人民群众为载体继续发挥作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要保持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从伟大团结精神中汲取充足养分,有效组织、动员和引导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向心力、行动力和意志力,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华章。

3.2 为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提供精神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建设正在全面加强,制度优势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治理效能在不断提升。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不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同时,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难题不断增多;而且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仍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战略的渗透颠覆,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

伟大团结精神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精神支撑。面对上述风险和挑战,我们不能退缩畏惧,而要大力弘扬伟大团结精神,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正确引导,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统筹各方力量,构建新型对外宣传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以更加坚定的精神姿态走向世界,用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有力回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涤除“个人主义”的影响,引导最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合理整合各种利益关系;遏制和打击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活动;精诚团结、勠力同心,时刻准备着应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积极维护和谐稳定、团结奋进的社会局面。“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14]79

3.3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纽带

《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7]404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与多赢。我国坚持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凝聚中国智慧和力量,持续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在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与世界分享着中国智慧和价值理念,汇聚成文化交响的重要旋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6]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各国互相尊重,加强互联互通合作。这一合作倡议为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巨大平台,越来越多的国家行动起来,加强政治经济合作,深化民心相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各国政要进行沟通时,反复强调:“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27]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共识,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新冠肺炎治疗和防控经验,竭尽全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此外,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发展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也逐渐成了欧亚地区重要的建设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28]在东亚地区国家8年的努力磋商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2020年11月15日正式签署,各方朝着构建东亚共同体迈出了重要一步。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四大赤字”的挑战,我国坚持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勇立潮头,呼吁世界各国以“天下大同”与“和而不同”的宽广胸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文化共融、责任共担等原则,共同破解这“四大赤字”。我国将充分发挥在构建公正合理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互利互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4 结语

伟大团结精神的逻辑展开为民族向心力、民族行动力、民族意志力,三者层层上提,共同构成系统的精神谱系,为中华民族踏上新征程、实现新目标、谋求新发展提供着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面向未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伟大团结精神将绵延永续,并将与时俱进地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新时代,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