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青,刘晶晶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近些年来,特别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健康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事实上,全民健康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对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内在关系,来认识、研究全民健康问题。2014年12月13日,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时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 2016年8月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强调这一重要论断。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属于健康领域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体现了我国将人民健康工作放在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多次召开会议,强调“人民至上”,对维护人民健康不断提出新要求。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阶段,人民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全民健康服务全面小康这一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全民”意味着全体人民,而“全面”则涵盖了全体的各个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具体包含了3个层面的含义: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这里的“全面”就包含了“全民”的重要内涵,“全民”作为覆盖人口全面性这一重要层面,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全面小康是涵盖了我国全部人民的、平衡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小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的就是“全面”,而作为“全面”重要层面的“全民”也就成为夺取全面小康胜利提纲挈领的关键一环。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博后村考察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23全民小康的实现,是检验“全面小康”质量的重要标准。虽然全面小康并不是指人人相同、一模一样的小康,但如果贫困地区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改善,建成的全面小康也无法让人信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因此,“全民”是“全面”的重要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370“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语境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历史上,“小康”的概念在《诗经·大雅篇》中首次提出[2],主要是指获得幸福的生活状态。《礼记·礼运》中,孔子对“小康”的表述为:“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3]在这里,“小康”用来形容天下大同,制度昌明,人民身体健康、略有资产而足以自给的状况。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首次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小康社会”相结合,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4]这里的“小康之家”已经蕴含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三大进一步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对“温饱、小康、富裕、现代化”的标准和实现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丰富了小康社会实现阶段的相关理论。在这一时期,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十分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在他看来,“卫生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关系到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5]。他指出了人民健康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为小康社会与人民健康的关联提供了依据。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有些区域、有些领域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健康问题。例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人民群众看病难等问题。胡锦涛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民健康的关系,他指出:“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6]人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内容。这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自此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要更加丰富、更加具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包含了人民健康工作的更多内容。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加详细具体的要求。2013年8月31日,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7]这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中,对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这说明人民健康与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含了对人民健康领域的影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不再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更注重对健康、和谐生活的追求。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深切关怀。全民健康作为国家昌盛、民族富强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产力高低的决定因素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首先,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影响着其所能承受的劳动时长和劳动强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谈道:“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8]也就是说,人类存在的首要前提是能够生存,即维持生存所必备的基本健康。具备这个前提,人们才能进行物质生产。另外,健康的劳动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通过提高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来提高劳动效率,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全民健康意味着全体劳动者的健康,这就意味着社会劳动者总数得到了保障,稳定而充足的劳动者供应将会带来社会总经济量的增长。其次,全民健康的社会,人们身心健康也会提升自身的创造活力,从而推动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民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推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最终达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体而言,全民健康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民健康问题影响着我国及全球经济的发展,这点可以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情况中窥见一斑。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展望》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巨大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对人民健康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最高位置。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安全底线,为我国疫情后的复工复产、经济复苏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效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3.2%,实现了疫情过后经济增长由负转正[9]。这不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了中国智慧。由此可见,全民健康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10]扶贫不只是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更是扶持贫困地区人民的身心健康,实现全体贫困人民的健康是进行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11]其中,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将推动全民健康的实现,这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当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2]。在消除了绝对贫困之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脱贫不返贫,就成为接下来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一定要解决好的问题。人民健康问题关系着脱贫成果的巩固,全民健康的实现也将对未来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扶贫事业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健康扶贫的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部分贫困县对全县贫困对象进行免费体检,加大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提前介入慢性病,为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做出了巨大贡献。全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印证。在贫困地区,只有通过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大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不方便等问题,才能有效防止贫困地区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贫困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事业的成果。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绿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存环境的健康与人的健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深刻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3]人同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民健康同生态环境的发展相辅相成,生态环境的质量会影响人民的健康状况,人民的健康状况也会反过来影响生态环境的质量。全民健康蕴含着人民具备健康的生理和心理。首先,健康的生理决定了人们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改造自然,人们可以获得更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使环境向更加清洁美丽的方向发展。其次,健康的心理决定了人们具备一定的社会文明素质,这有利于其选择更为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减少污染、浪费,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14]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会减少浪费、减少污染。例如,通过“光盘行动”、限制购买不必要的消费品等来节约资源,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全民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全民健康服务全面小康,首先要从人民的健康观念入手,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只有预防到位,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健康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健康理念,提升预防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发起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针对根据地出现的传染病,中国共产党就开展了卫生防疫知识教育,要求根据地人民打扫屋子、改善卫生状况。这些举措大大减少了根据地人民普遍出现的烂脚、痢疾等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应对天花、鼠疫等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卫生运动,包括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全民大扫除等活动。抗美援朝时期,美国对我国东北地区发动细菌武器攻击[15]。在医疗卫生状况相对落后的时期,这无疑是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巨大威胁。中国共产党对此迅速做出反应,不仅设立紧急防疫区隔离感染人员,阻断病毒传播,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病毒防护知识,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医疗卫生工作,为我国人民能够有效获取医疗卫生知识,获得健康的体魄和精神风貌,改善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证明,要想达到人民健康的目的,必须加强健康教育。
当下,健康教育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健康科普知识,营造宣传健康、普及健康的社会氛围,打通群众和健康问题的知识壁垒,让人们树立健康的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健康教育贯穿我国素质教育的各个阶段。以中小学为重点,加强健康习惯教育。将健康思想融入课堂,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同时,要开展课外健康活动,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健康知识教育,使人民普遍形成健康观念,提高对疾病的预防率,从而达到全民健康的效果,最终服务全面小康。
全民健康服务全面小康,离不开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16]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全民健康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石,通过政策和保障措施,对重大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可以有效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影响范围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应急服务提供能力尚薄弱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17]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不断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的体制机制,提高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除此以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十分必要,明晰各部门之间的权责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必要前提。事实上,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也向我们说明,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对推进人民健康工作意义非凡。没有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我国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情况下,难以取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完善的体制机制、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将为全面小康带来长远的影响。
全民健康服务全面小康,需要健全与人民健康相关的法治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任何一项举措的实施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实现全民健康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这是国家首次从战略高度强调人口老龄化等健康问题,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为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提高我国公民健康水平,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19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并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作为我国首部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明确提出了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益,体现了我国对于人民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以法律形式维护了人民健康的底线和标准,为全民健康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这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从而服务全面小康。
综上所述,全民健康服务全面小康具有深刻的内在意蕴,“全民”作为“全面”的重要层面,不实现“全民”就无法实现“全面”。“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勇气和决心。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将人民健康同小康社会的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将人民具体生活状况的改善融入发展的目标。在全民健康服务全面小康的具体功能方面,首先,全民健康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创新生产工具,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全民健康可以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从而巩固扶贫成果。最后,全民健康将形成绿色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进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全民健康服务全面小康的路径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从观念层面服务全面小康。其次,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从体制机制层面服务全面小康。最后,加强健康法治建设,从法治层面服务全面小康。全民健康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保持,不断完善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全民健康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还需进一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