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展望大有可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用“大思政课”为我们上好新时代思政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和实践,努力在与青年学生同频共振的教学中,培育一代代为中国梦的实现接续奋斗的时代新人。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网络这把双刃剑既使人类创造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一些腐朽的精神垃圾和西方敌对势力的价值观念也混入其中,畅行无阻地进入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各种信息的浪潮中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怀疑,转而对其他宗教和信仰抱以兴趣。新形势下受到巨大冲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考验。一方面,单向的灌输方式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由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囿于客观条件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活动和方式往往与他们的思想现状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对滞后的情况,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1]。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应变进而积极求变,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变革教育的思维和理念,打造“思政大课堂”,积极探索并找到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一)解决思政教学与现实需要的矛盾 从我国目前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现状看来,其总体状况是比较好的。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了如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不相适应、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改革步伐不相适应。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中,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样利益群体的相继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就业方式多样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利益诱惑,一部分师生心理失衡,造成了理想信念和三观出现了偏差,在功利、享乐和拜金等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下,误认为财富和金钱是至上的,信奉实用主义生存哲学。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针对学生的思想变化给予相应指导,往往是事后补救,缺乏预见性。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只有识别和洞悉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思政工作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应结合时代发展对思政教育模式加以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和科学性,如果教师不能够用生动化的语言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描述和讲解,对学生关注的热点、思想困惑等问题没有及时了解,那么这种脱离学生和现实的教学模式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目前高校的学生多数为“00后”,他们出生在物质条件比较好的信息化时代,个性化的成长过程使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传统课堂讲授的具有高度理论和政治内涵的思政课内容就与学生理想中的课堂内容不相符合,导致学生与课堂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素养,而且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将理论还原到现实中,用好亿万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鲜活的思政课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将14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击疫情、战贫脱贫等伟大而生动的故事融入教学,讲好“四个自信”的学理哲理道理,讲出新时代思政课的底气和豪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思政课才能为教学接上地气、让教师拥有底气、让课堂充满生气。
(二)适应当前思政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始终关心思政课立德树人工作。2021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新依循、新思路,为广大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面对高校多数是新千年后出生、成长的学生,如何结合群体特点把思政课的精髓“精准滴灌”给他们,如何把书本里的东西讲到大家心坎里,如何把朋辈的故事转化为自身的动力?如何在课堂中形成情感共鸣与思想互动?这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向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率、获得感、满意度。让思政课既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真心的喜爱、全身的实践才能学思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
(一)优化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一门思想理论课,更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一个涵盖内容较多的开放性系统,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社会风气以及言论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是高校教师必须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3]同时,思政课教学内容受到系统内部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及教学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知识理解程度存在的偏差,不能因生施教、因需施教就成为目前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有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了解学生群体的特点,保障思政课的质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只有扎根大时代、善讲大思政、具备大视野,才能让思政课叫好又叫座,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全新打开模式,构建思政课堂的立体参与、多元交流,才能使思政课叫好又叫座、入脑又入心。
(二)优化思政课实践 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源于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特质。我们不仅运用学校课堂进行理论教育,更要让学生参与正在进行的社会建设实践,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善用“大思政课”,构建“大思政”格局,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并充分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学生的思想饥渴,让学生的成长与新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抗疫实践、“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航天壮举和超级工程中进一步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情和使命感。“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思政课的生命活力与思想魅力就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间,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只有学生实际参与、投身实践、立足生活、服务人民,才能从内心激发出他们报效祖国的鸿鹄志,热爱祖国的赤子心,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并帮助青年学生从理论层面科学认识社会现实背后的原因,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总之,关注学生发展的思政课才有吸引力,面向社会实践的思政课才有生命力。
(一)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协同 在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师是教学主体,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是教学对象,是理论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服务的,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从而立足于实际状况来设置课程内容,把握教学进度。学生也需要与教师进行良好的配合与响应,协同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思政课协同教学系统包括四个方面,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学生是最为核心的方面,其他三者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同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由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的满意度评价来进行评判的,所有因素都要互相配合,从而提升学生成绩以及满意度。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构建思政课堂的协同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将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系统构建,相互协调,从而构建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政课堂。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应当围绕学生要素来进行改进,使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其相互协调,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产生协同教学效应。
(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思政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当充分贯彻两访两创活动,也就是干部访谈教师,教师访谈学生,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教育事业发展。首先,干部访谈教师,能够了解教师在具体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了解教师群体的教育现状,从而对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改善,帮助教师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师访谈学生,尤其是需要重点访谈一些家庭困难和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帮助这部分学生走出生活的困境,对于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认真研究,并且做好归纳和总结工作。通过以上活动,教师能够改善教学方法,推进思政课堂质量的进步,而学生在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和疏导,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构建满足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标准学校要按照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培养学生拥有关心他人和集体以及团结合作的美好品德,思想政治教育要呈现出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让学生的需求成为促进学校工作和改善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核心力量。[5]在高校的管理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关注学生的呼声,尊重学生的情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难题。要时刻展现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把人和人之间相互的关心和平等作为学校发展以及营造和谐校园的长期目标。教育的主体由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教育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在推崇关怀和平等以及民主的和谐环境中,达到高校发展的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特别要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以及领导和普通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打造出领导和职工、领导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无间亲切感,发扬大学精神,创造良好的校园风貌。另外,要把学生的需要和建议当做改善学校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主要依据。学校要定期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必须亲自参加。深入调查和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看法,能够立即解决的就马上给予解决;需要进行讨论做决定的,要让相关部门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并及时回馈给学生;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时间不能解决的,要向学生及时说明原因。
(四)因材施教,按学生兴趣爱好组建班级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具体到思政课教育方面,很多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关心程度不一样,兴趣点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大学生的偏好统计工作,了解不同年级、专业、性别,以及不同知识结构、思维类型、学习动机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偏好划分,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改革方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按照相应的匹配,组建思政课班级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6]
(五)不断创新和完善思政课教学方法 载体式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载体形象传递教学内容,帮助建立教学认知互动关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比较高效的教学手法,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在传统的思政课教育过程中,教师偏重理论教学,而相应的实践教育比较少,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7]载体教学法可以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结合教育影片、纪实电影、相关的史料视频等等,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除此之外,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要组织学校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革命红色根据如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和革命纪念馆等,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帮助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政课堂教育更加具有真实性,从而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其次是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能够发现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团队意识较差,人际沟通能力稍显不足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把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包含4到6个人,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任务进行分工,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之后派出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发言和讲解,借助图片、表格、PPT等方式展示小组成果,最后由教师点评。这种思政课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提升课堂注意力,优化教学效果,同时既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提升思政课堂的有效性。最后,要开展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著名的思政教育专家到学校开讲座,鼓励学校内部的思政教师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找到灵感与支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学生在教育中应该是主角,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各种支持。所以不管是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的布置还是使用的教学方法,都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条件,重点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教材、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打造真正让学生满意的思政“金课”。同时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倾听大学生的愿望和诉求,通过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而营造积极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