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欠发达地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11-30 07:00郝春涛
关键词:智媒欠发达专业

郝春涛

(山西大同大学新闻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随着5G的到来,VR/AR新闻、“播客”、大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声控智媒体、机器人选稿、写作、编辑制作的新闻、算法推送带来的定制化新闻等,给传媒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智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生产的方式、方向,万物皆媒、人机协作、边界消融催生的“泛媒体”,使得人、机、自然交互在一起,垂直化、细分化的信息发布为海量的分类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可能;5G技术则把移动化与智能化融合在一起,促使新闻传播手段与途径的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新闻教育如何应对5G技术、智媒体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新闻传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从何处着手?怎样建构“未来媒体实验室”?跨学科、跨文化培养怎样实现?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同地区的智媒体发展水平不同,欠发达地区无法与发达地区广泛使用智媒体、5G技术相提并论,人才出口各各不同,培养模式也就有所区别。怎样建构既能应对智媒体+5G带来的挑战,又适应欠发达地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相关概念及特质分析

(一)“智媒时代”所谓智媒时代,是以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协同、机器与人工新闻生产并存、媒体与非媒体信息采集同构、新闻平台与身体终端信息分发同行的,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万物皆媒”为主要特征的新闻传播新时代。

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专业传播扩展为全民参与。专业化内容生产机构不再具有新闻信息传播的“垄断权”,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拥有自主的信息发布渠道;那些掌握着智能机器和传感数据的IT企业、物联网企业,也将成为新闻生产系统中的成员。二是“媒体空间”延伸到“现场空间”。移动终端使微视频“现场直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表现形式,由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现场目击者等普通人带来的现场空间的新闻,把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从编辑部的“媒体空间”延伸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空间”。三是传播“渠道”让位于“分发平台”。传统媒体独自控制的公共信息传播渠道的传播功能被可以进行内容分发、社交、服务等满足用户的多重需求的“平台”弱化,用户对于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影响能力增强。四是边界消融与媒介融合。新媒体使得媒体旧有边界、媒体与其原有服务间的固定关系被打破。“中央厨房”强化了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融合传播模式。业务融合带来机构的融合、媒体与用户融合、媒体与相关业态之间的融合。用户成为整个媒体系统的新生产要素;传媒业与电信业、互联网业、IT业等其他相关产业之间融合与重组,也使媒体生产力得以被重新构建,终端产品、内容产品、社交产品、服务产品,共同构成了新媒体市场。

媒介融合也迫使传统媒体改变俯视的、教化的“庙堂式”文化姿态,适应新媒体竞争性的“江湖式”文化格局,容得下审视、批评、质疑的声音,以此增加文化的兼容性。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DT科技(数据科技,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等技术推动下,智能化机器将全面进入内容生产,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与信息分发、传播反馈等各个环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智能化,传感器新闻、机器人写作等颠覆了传统新闻采写模式。把握机器能量释放的方向,以人的理性和价值观约束机器的越界风险,是“人——机”协作、共同进化面临的新挑战。

(二)“欠发达地区”这里所谓的“欠发达地区”,有别于地理区位说和人均收入说所界定的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概念区分,而是专指“教育欠发达地区”,即受区位、历史、资源、观念等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缺乏,没有“双一流大学”、也少有一流学科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如西藏、贵州、云南、甘肃,以及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的三四线城市。

欠发达地区的新闻教育特点:

1.更多局限于传统新闻教育。欠发达地区尽管也具有上述智媒时代的某些特征,但更多地囿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化(报纸电子版、广播电视订阅号、公众号、两微一端等),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播、算法推送、人物画像、区块链、物联网、DT科技等现代技术的利用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

2.对优秀人才吸引力弱。受到地域、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其新闻传播教育也就只能局限在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培养上,网络直播、可视化编辑、网络互动编辑、智媒平台管理和人机合作数据工程师、媒体创意与媒介经营、管理等的师资配备不足,也就很难培养出人才。

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不多。根据2018年3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的数据,目前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了1244个本科专业点(新闻学326,广播电视234,广告378,传播学71,编辑出版82,网络与新媒体140,数字出版13),在校本科生达到了23万人,从专业分布上看,传统媒体行业教育依然占主导地位。

二、智媒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智媒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熟知各种传播渠道的特点、能做好针对相应传播渠道的选题策划和内容呈现形式的新闻策划、编辑人才;具有高层次想象力和社会洞察力的网络主播;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流利的表达能力、较强的新闻现场采编能力的新闻生产者;具备计算机相关知识,能够从事可视化编辑、网络互动编辑、智媒平台管理和人机合作的数据工程师;有着很强媒介审美能力与媒介创意能力的管理人才;能够实施“伦理把关”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高级编辑……。“美国TOW中心还认为,新闻从业者需要6种硬技能,即‘专家型记者,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熟悉编程知识,会讲故事,了解用户分析工具、更好地理解受众,项目管理’”,“同时还出现了十大新兴新闻岗位:受众分析员、参与编辑、应用技术创新引领员、社交媒体和社区编辑、社会发现总监、移动项目经理、消费体验总监、直播编辑、创新实验室主任、虚拟现实编辑和拼接员”。[1]这些高级人才,是智媒时代的中流砥柱,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该达到的高度。

与发达地区智媒行业发展迅速、新闻传播教育处于领先地位不同,欠发达地区师资、设备、教学理念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较为欠缺,专业知识底子薄弱,且能够直接上手的实践机会不多。据本团队调研,截至目前,山西有5所高校设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河北省有7家大学(学院)设置此专业;内蒙古自治区有3家高校新增该专业。不过,这些高校在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播、区块链、物联网、DT科技等新型网络技术方面与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师资、设备较为缺乏,相应的课程也较少。一方面是智媒时代对新型人才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是欠发达地区新闻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梯队建设滞后、教育理念陈旧落后,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与智媒时代格格不入的人才培养现状。

基于此,欠发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侧重点应以培养学生从事信息传播工作,包括撰写、编辑文稿、使用视觉及多媒体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基本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应对智媒体发展的长期效能,也就是用现有手段解决新出现问题的方式与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地新闻传播实际的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

三、智媒时代欠发达地区本科教育模式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尽管欠发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与发达地区存在许多差距,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新闻传播使命是一致的。欠发达地区的本科新闻传播教育,可采用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2+1+1”模式“2”,即用两年时间,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组合作为日后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主攻方向,成为体育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法制新闻甚至理工类如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新闻、图形图像处理等的专业人员;“1”,即用1年时间——第三学年,学生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课程设置进入专业学习;第二个“1”,则是在第四学年,打破校企界限,让学生直接深入融媒体行业,更全面地掌握现代传播技术,达到社会对智媒时代人才的各方面需求。

本模式与复旦大学2010年起施行的2+2跨学科培养模式不同,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师资、设备、学生素质无法与双一流高校学生相提并论。复旦大学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第二学年任选一个非新闻专业课程就读,并完成该专业的所有课程学分;第三、第四学年,研读新闻专业的各门课程。双一流高校也强调应用型与复合型(清华大学取消新闻学本科专业,则在于培养“学术型”人才)人才培养,但其落脚点主要还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新闻理论方面有所继承、创新与建树的高精尖人才,欠发达地区的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则应俯下身去,用基于“实践素养”并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去浸润所有教育过程。基于此,本模式中用两年时间夯实学生的人文知识,是为了强化学生各方面的人文素养,以实现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从中发现个人兴趣专长,并作为以后的工作方向;用一年时间学习新闻传播学知识,其立足点在于利用先进理论、技术、工具,了解行业趋势,进行报道与创作;最后一年,完全融入融媒体行业,则可以实现术业互通,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从业能力,其立足点在于更多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2+0.5+0.5+1”模式 用两年时间,系统训练学生流利的表达能力、较强的新闻现场采编能力,增强新闻专业素养和知识积淀。“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改革不应被职场的快速变化‘带节奏’不能搞‘因岗设课’,而应当继续坚持‘知识+技能’导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让他们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专业素养”。[2]第五学期由智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直接进入高校,承担所有相关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六学期,学生沉入智媒体行业,提高采编水平。第四学年,根据学生兴趣、能力与前三年的训练、积淀,强化学生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业技能。

这种模式旨在培养欠发达地区学生撰写、编辑文稿、使用视觉及多媒体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基本技能,这是新闻传播者必备的专业基础,也是学生保持发展后劲的长效技能。第五、第六学期媒体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溶”,能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目标;第四学年则需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制定与之相应的模块课程群,实施跨学科学分互认,使学生成为适应智媒体发展和专业细分的多面手。

(三)“双导师制”模式 从大一开始设置双导师制。导师来源于一线智媒体行业和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校导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基本素养,通过“理智训练”和“理智扩展”,让师生始终保持旺盛的质疑态度和探索精神。这样才能“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一线智媒体行业导师通过全媒体运营(文案、策划、编辑)、影视制作、视频编导、视频剪辑、摄影、文案撰写等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成为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多面手。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媒介审美能力与媒介创意能力,有效实施“伦理把关”,同时熟悉智媒体的各类创意表达,充分利用平台推送合适的信息。

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其专业方向、人生规划、自制能力与发达地区重点高校学生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在大学入学伊始,强化专业规划和人生目标的引导,并不断夯实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媒介审美与创意能力,培养出在正确的新闻观指导下,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优秀人才。“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这是一个‘技术决定论’的时代,因此新闻教育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需要适度地‘反技术决定论’的时代,坚守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4]

(四)智媒企业“嵌入式”教学模式 发达地区一流高校平台高、资源广、实力强,能够和国内一流媒体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出一流的新闻管理与媒介营销或理论研究人才;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培养目标也与发达地区一流高校不同,应更多地立足于有扎实的专业技能,适应地方——主要是区、县新闻传播实践需求的实践人才。为此,可引进一两家智媒企业,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并把实践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以江西贺州学院为例。该校与教育部教师发展中心、凤凰教育集团实施深度校企合作,成立凤凰数字媒体“产学研究院”,从大一开始嵌入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并成立凤凰数字媒体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包括远程导师协同育人中心、数字媒体专业协作中心、数媒人力资源协同中心、数媒项目综合研发中心、虚拟仿真项目孵化中心、K68创意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立,可极大地提升欠发达地区新闻传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建立与智媒企业的合作,还需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和新闻教育从业资格准入机制,理顺各方利益关系,这样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此外,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完成一系列新闻采写流程,也是欠发达地区新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美国南加州大学互动媒体实验室带来的“Project Syria”、国内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的VR可视化传播实验室等,都是此类新闻实践类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投入成本较低,但其沉浸性、交互性、逼真性的特点,可帮助学生进行危险、紧急状态下的虚拟新闻采写实战演练,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情景多样化、教学素材本地化、教学成果社会化,有助于丰富传媒实验教学资源,降低实验教学成本,同时又能提高学生传媒素养,增强学生实战能力”[5]。

目前,发达地区的优质高校(双一流高校)已经为适应智媒体挑战做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智媒体时代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开设媒体数据分析、视觉媒体、数码媒体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新闻传播领军人才,实现信息的高效传播。与这些知名高校培养国际化、理论型人才不同,欠发达地区高校应更多地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人才是此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述4种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基于此种考虑,也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根本区别。

猜你喜欢
智媒欠发达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财政部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智媒时代“机器人记者”对媒体记者社会职能的影响与应对
“智媒”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艺术“新观”
智媒趋势下新闻编辑视觉素养培育的文化维度
部分专业介绍
深度化、智能化、互动化:智媒语境下的融合发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浅析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