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娥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提问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在充分的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展开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巩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充分和切实地研究问题教学改善,寻找一种适合学生年龄发展特征和认知基础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對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之中。文章基于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开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做出分析,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教学提供科学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探究分析
引言:
小学数学教师在充分的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充分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在面对问题时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意识,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更加有效,教师对学生的数学问题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之中。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教学情境创设的依据分析
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非常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教师在明确的问题提出中,也就为学生树立了思维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在掌握到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的拓展,对问题进行探究,这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能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依托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是需要充分的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发展特征来做出综合的分析的。教师充分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融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的之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实现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例如,许多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征,选择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元素,融入问题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产生更加积极的想法。
(二)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作为依据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教学,还需要基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进行问题的提问教学。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特点都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掌握也就与其他的所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在充分基于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来进行分析,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依据开展问题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提升课堂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师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创设科学的问题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开展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在故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和心理学习需求等方面,做出综合的考虑,采用故事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将新的知识与故事相联系,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思维能力,对知识进行学习[1]。例如,当教师讲解“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章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进行课程教学的导入,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乌鸦将石子放进瓶子里就能够喝到水了呢?由此,学生也就会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的问题思考中,教师再将话题引入到体积知识教学之上来。在此,教师不仅仅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一种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全面调动思维进行问题思考,还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趣味和丰富,使得教学轻松且有效。
(二)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融入生活元素
在教师教学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进其中进行提问。结合学生一些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元素和场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的心理层面创设一种主角的角色,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投入进对问题的思考之中[2]。例如,当教师讲解一年级“连加”的章节课程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坐校车的生活情境,向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第一站有3名同学上校车,在第二站又上来了5名同学,在第三站又上来了4名同学。然后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时,就会更多的将自身带入到实际的坐校车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运用已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就能够更好地将这一问题解答出来。这样,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充分重视在基于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开展教学,以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成长特点以及需求,并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为依据做出问题教学的分析,而后在故事教学和生活化教学中,开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使得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罗同芳.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16):53-53.
[2] 陈舜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19, 000(07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