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以读促写刍议

2021-11-29 14:26
山西青年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学情课本校本

米 丹 薛 曼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陕西 榆林 718000)

学生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触各类阅读文本,大量的阅读是学生认知世界、体验各类生活的一种途径。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是,盲目追求阅读数量,不能将其进行内部转化、升华,进而运用,这样的阅读只会徒劳无功,因而,我们的阅读一定是有目标、有规划的阅读,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阅读知识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去实践这些阅读知识,做到以“输入”(阅读)来促进“输出”(写作)[1]。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以阅读丰富写作,以写作升华阅读,进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为进一步探究阅读和写作的内在关系,以读促写,本文试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究:

一、不被教材牵着,灵活运用好教材

自小学学段开始涉及写作以来,整个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都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随着学龄段的变化而逐步提高,甚至有人“稳步不前”。这和写作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关,也和学生不会运用好已有的阅读知识有关,还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关。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角色的引导尤为重要。

(一)依循课本教材,以阅读促进写作

现有的高中语文教材课程设置上,阅读明显重于写作。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9部编新版)前四个模块都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仅有一个模块。课时的安排上也是阅读多于写作,但是单纯靠作文课提高写作能力是不科学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阅读多,写作少,而且阅读内容与写作内容联系不紧密,学归学,写归写,学了用不上。

学生在习作训练时,为了追求写得新颖独特,很少将课本素材直接运用于写作,这样无形中将课本教材与写作实践分离开来。实际上,教材所选择的阅读素材是经过学科专家投注极大努力、精心挑选历经实践,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删选而来,都是经久不衰、饱含生命力的经典阅读材料,是最经典的写作蓝本。模仿,是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仿写,也是写作实践的一种途径。就人教版语文教材而言,《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再别康桥》是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拿来主义》中先破后立的论证艺术严谨又犀利等等。所以,在习作时,不必一味追求内容之新,方法运用之灵活,只要能灵活运用当堂所学的阅读知识就可以了。

教材是固定的,可是教师的选择是灵活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度减少课堂阅读教学的时间,适度多安排写作教学课。把教材安排的表达交流模块和阅读鉴赏模块相结合,将阅读鉴赏部分写作素材作为仿写的对象,引导学生尝试初稿,再结合写作知识反复修改,将写作知识运用于写作,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读写互促。当然,这个时候教材知识的拿捏很重要,教师可以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运用好教材,不用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二)开发校本教材,紧密阅读与写作

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语文教育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等,结合起来都是大语文范畴。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考虑学情、教学实际,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更要关注教育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校本教材势在必行,这也是写作教学可以大胆尝试转变的好机会。

教材是一种媒介,教师不应该是被动的执行者,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同时也是教材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开发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情合理取舍,利用专业能力精心设计,适当增补有价值的信息。既然教材在编写上,阅读与写作联系不够紧密,就应该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知识,补充教材安排的不足[2]。教师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因地制宜,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高中阶段作文校本教材可以根据学情,合理安排不同文体写作校本教材比重,如侧重记叙文体或侧重议论文体等;也可以根据学情,具体侧重某一环节教学,如人物刻画、细节描写、论证方法等;还可以根据学段,侧重基础素养、创新拔高,考前指导、复习强化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课本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实现自主学习。

但是,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学生的可接受性、使用时的趣味性和教师授课时的可操作性。让校本教材与课本教材有机结合,共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切忌抛开课本教材,舍本逐末。

二、抛开常态教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常态的教学课堂,是将阅读课和作文课分割开来,重阅读,轻写作。阅读作为写作的来源,写作是实践阅读知识的平台,阅读促进写作,写作检验阅读,二者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一)读写结合,以阅读教学促进写作

要让阅读丰富写作,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课堂引导者的作用。既要有长远规划,系统设计,又要于细微处下功夫,结合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特征设计具体教学目标。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议论文训练。而课文所选的第三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比如就《寡人之于国也》而言,教师在阅读中强调孟子选取论点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劝学》时可以重点分析荀子论证中所运用到的论据,分析其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在学习《过秦论》时,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记叙部分,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师说》则可以强调课文中的论证结构和所涉及的论证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论证。这样,整个阅读学习的过程就会有目的地向写作靠拢,阅读有针对性、目的性,可以更好地促进议论文写作学习。

当然,及时的写作训练很有必要,也十分重要。得到学生非常及时的反馈信息,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完善教学内容,如戴望舒《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者可侧重鉴赏意象,后者可在此基础上侧重鉴赏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在记叙文和散文写作中,合理选取意象,营造氛围;也可以根据写作实际,在对比中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描写方法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等等。

教学不只是技术,也是艺术,更是智慧的集中体现。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尝试抛开常态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练笔,不只是课外,更应该是在课堂上。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担心浪费时间,写作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长期的积累,持续的输出和锤炼。此外,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尽量做到及时、有效反馈,引导学生在反复修改中磨炼写作能力。

(二)加强阅读指导,汲取写作养料

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来源,为写作提供素材、范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文本阅读教学内容的写作训练价值,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资源,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技巧能及时巩固。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荆轲”这一人物,作为辩论的中心,让学生评价这一人物,这不仅可以促使不喜欢文言文的学生去阅读课文,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论证能力。也可以在学习《过秦论》的时候,就课本教学所设计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进行现场作文训练,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为以后写作质的飞跃打基础。有目的性的阅读,辅以针对性的写作,读写结合,在阅读中搜集写作素材,用写作实践阅读知识,读写互促。

教师一定不能将阅读仅仅局限于书本的阅读,大千世界都是学生阅读的对象。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平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主要是一些长篇的经典小说,不仅能增加学生阅读量,也可以学习优秀文学作文的写作方法,积累丰富的素材,进而开展班级小练笔或征文等活动,尝试用名著中的写作技巧,用简单的几百字刻画身边的人、物、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现自我,保持写作的热情。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阅读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阅读知识进行写作活动。当然,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所以,一定要勤读,勤练,读写结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契合来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是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明智举措,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表达的手段,两者有效结合,可以深度促进语文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教师有价值的引导下,第一是加强阅读,不断积累素材,通过阅读获得生活,厚积薄发。第二是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真实生活获得情感体验。等真正着手写的时候,就可以从直接生活有感而发,从阅读生活提取阅读成果,将“读”和“写”真正融为一体,学以致用[3],真正提升语文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学情课本校本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