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雪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马丁· 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 金(Laura King),它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倡导学习的积极取向。在其理念的指导下,强调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使学生的创造力呈现出来,并注重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因此,笔者以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对于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促进小学欣赏课发展作出探寻,构建出更加生动的美术欣赏课堂。
在美术欣赏课中,积极心理学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心理与情绪,使学生能够乐观、积极地看待眼前欣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在美术作品中体会到幸福感。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来作为发展美术教育的基础[2]。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如希望获得他人尊重、情绪较为不稳定等。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影响下,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待美术作品的情感、美术学习的个性发展以及智力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心理规律,并且以此规律作为美术教学的牵引方向,在保护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指导具体的美术欣赏教学,进一步促进小学美术欣赏课向积极方面发展,在情感共鸣中获得情感体验。综上,在欣赏课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欣赏,充分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自信地表达出来。
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相对较晚,在当前的心理教育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心理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等。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以人为本的思想、群体中,都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在欣赏课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在面对美术作品时,能逐渐将审美转化为内心感悟,让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美术知识,更能促进身心健康和人格升华,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认为:“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面对逆境和压力时,可以应对自如,即使出现了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保持心理健康,走向幸福[3]。”因此,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能使学生“扩展-建构”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保持正面、客观的态度去欣赏美术作品,从而达到在以美育人的实践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对“美”产生向往,不断追求,并最终可以创造“美”。就美术欣赏课而言,就是让师生在对“美”的共同欣赏中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真”情感。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美术教育,正是对美术作品的“真”和“美”感受和享受过程,从作品的主题、材料、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作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美术作品,不断催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因此,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赏析作品,并且在美术作品中得出有益的看法,通过感知、鉴赏、表达等形式抒发自己的想法、感悟、情感,并试图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所以,在积极心理学等观点中,学生在良好情绪的作用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心理资源,如情感体验,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发展资源,如创造力、联系实际生活能力等,让学生具有创造性、发展性的眼光去客观看待美术作品[4]。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美德和品质的培养,提出了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项品质,如爱、审美、创造力等。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的目标制定、方法运用、内容选择等方面对积极因素进行发掘。这样既可以优化教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如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和兴趣,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其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根据“简、要、易、难”进行科学分类取舍,要和学生生活有所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如可设置“观一观”“赏一赏”“想一想”等内容。最后,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要充分突出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让学生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能够做到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的目标要求,也适合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小学美术“民间美术”的欣赏课中,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前期进行考察、收集资料,如可以网上进行搜索,采访民间艺人,询问父母,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并上台分享自己的收获,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进行学习。其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够在课堂中与同伴、老师之间进行表达交流。改变传统教学的刻板状态,将以往“要我学”教学旧方式转变成“我要学”课堂新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学生人格与美德的发展,同时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其教育理念与美术教育中“立德树人”的任务不谋而合。传统学校教学中,去除学生消极情绪主要通过心理辅导,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教育要融入学科当中。美术学科自身特性能够调节、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去除消极情绪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美术教师在欣赏课堂中,利用视频、教具、游戏等方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给予心理有障碍的儿童更多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悦纳自我,将潜意识里压抑的情绪与冲突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4]。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方式来开展,并能通过多媒体技术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给美术欣赏教学的实施带来更多真实的感知体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生动化,通过这样的融合方式,使积极心理学理论能够完美的实践,并且性格内向的学生,能够在情境中通过美术语言表达出心理感受,从其美术作品中分析心理发展状态,最终化解内心矛盾。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纸品乐陶陶》时,教师将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特点的纸类作品,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欣赏,以媒介的方式去感受纸艺产生的表达,体会作者创作作品的情绪,进而能够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真实的沟通情境,拉近纸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纸艺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通过赏创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作品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快乐学习,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教学评价和评估环节应该做到公平,要站在全面和客观的角度上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进行点评与总结。例如,美术欣赏课堂要选择多元化评价方式。首先,通过学生自评为其创造表现的机会,如美术作品的造型是否准确、色彩是否丰富等,满足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一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利用学生互评诱导其深度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由于小学生评价较为单一,互评能增加同学之间相互了解,了解和学习别人的观点。之后,美术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鉴赏成果,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出错的学生也要及时找出闪光点加以激励,利用成长档案袋去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在对梵高《呐喊》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理解时,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的学生适合于绘画技能把握,有的学生对于色彩有敏锐性,有的学生适合于美术专业术语表达。并且重视学生之间互评,不同学生对于梵高作品产生不同的鉴赏评价,从而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和爱好采用不同的评价尺度,以免美术教师进行过度批评使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避免学生产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抗拒心理。最后,美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于鉴赏成果积极点评、适时补充。所以,教师采取正确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还可以最直接激发学生潜能,通过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
视觉文化视域下,积极心理学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能使美术教师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接纳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去内化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