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龙泉寺清乾隆年间碑刻考

2021-11-29 07:10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千山重修龙泉

梁 骥

(淮阴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清乾隆年间龙泉寺碑刻有四甬,即: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众龙王碑记》;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龙泉寺序》;乾隆十七年(1752)《千山龙泉寺重修碑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龙泉寺碑记》。今钩沉史料,逐一考述如下。

一、《重修众龙王碑记》考

《重修众龙王碑记》刻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原立于龙泉寺,后毁坏,今已无存。碑文依《千华山志》移录。

重修众龙王碑记

尝闻开辟以来三皇之时以云邈矣由唐虞三代而后世代传流相继于兹有年矣天地之雨露以为润□释门之感应以无穷盖建祠立庙为圣像之□址焚香设供络绎不绝

千山龙泉寺龙王供奉,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龙泉寺《重修众龙王碑记》可知,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以前已经存在。检诸文献,《辽阳县志》卷六下《古迹名胜》中记录龙泉十六景之《龙泉演梵》云:“泉在寺内韦陀殿前,上建龙王庙,下即龙泉。水自石罅出,味甘美,虽旱不涸。寺之命名以此。”[1]刘伟华《千华山志》卷二《庙宇·胜迹》记《龙泉演梵》云:“寺法王殿正北,一殿高耸如楼,上奉龙王。殿南下方凿石瓮,瓮上横刻‘龙泉演梵’四字,下刊一联曰:‘龙泉从此现,演梵万古传’。”[2]结合《辽阳县志》和《千华山志》所记龙王供奉情况,《重修众龙王碑记》所言“建祠立庙”的地址就在“龙泉演梵”处之殿宇。

关于“龙泉演梵”殿宇,《千山佛教》记曰:“殿分三层,上层为观音殿,面积为12平方米;中层为龙泉演梵,下层是潺潺流水之龙泉。”[3]此殿系依山势而建,由南向北看整体分为三层。而登石阶到殿后,则只可见一层殿宇。

刘伟华《千华山志》所记“龙泉演梵”刻石,系整石嵌入石瓮中。此石高38厘米,长71厘米。上款为“清光绪十年镌”,下款“古辰州芗林书”。古辰州指今辽宁省盖州市,辽代置。芗林系盖州名士陈桂生。陈桂生,原名荣铭,字子毓,号芗林。由弟子员中光绪元年(1875)恩科二百十名举人,大挑知县。著有《蕴香斋诗文集》。“龙泉演梵”书迹灵动巧秀,颇合士人馆阁气度。款识、正文风格亦统一,皆陈桂生一人书丹,因可知书丹时即为光绪十年(1884)。

《千华山志》录陈桂生咏千山诗歌三十首,先后于香岩寺、龙泉寺、泰和宫、朝阳观、泰安宫、洪谷庵、无量观、祖越寺、普安宫、中会寺、大安寺等寺庙宫观游历留题,且曾宿于香岩寺、龙泉寺。其有《月夜听泉》云:“梵王宫殿月华明,钟鼓初停万籁清。静向窗外窥月影,忽闻枕畔送泉声。恍如玉磬犹传响,胜似铜钟仅报更。蝶梦未成天已晓,仍教余韵助吟情。”虽未直接品题“龙泉演梵”,然于“梵王宫殿”中“忽闻枕畔送泉声”,其意所寄,亦与“龙泉演梵”相仿佛。又,陈桂生《偕友赴千山》诗下记“四月十三日”,可进一步推知,“龙泉演梵”为光绪十年(1884)四月,陈桂生游历千山夜宿龙泉寺时应寺僧所请而书。

今者□伤已多矣乃有志重修欲□灿然具新焕然可观奈力有不足耳吾不过□残缺者补之毁坏者修之化□之方劝天下以行善之有□效则四方之人熙熙而来攘攘而往皆举首而望之矣敢曰漠不相关哉凡□与人同舍己从人是古今人之所为也今人何独不然于是而众信士见寺貌巍峨庙宇辉煌既沐众龙王之灵感普济群生而善男信女亦各喜舍资财共勷盛事即一石一塑无不惮心竭力而为之经营俱备无非众善之金仲秋告竣虽曰焕然尚有未尽善美之处更启后人之补赘者也恭逄众龙王谨勒石以记云尔

本寺住持和尚弟子海光海贵

石匠周国□

大清乾隆岁次丙寅年菊月谷旦立

今“龙泉演梵”所在殿宇两侧有人工植侧柏,由其位置可知系修建或重修“龙泉演梵”殿宇后所植。柏树上有千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所挂名牌,记两颗侧柏有三百年树龄。千山风景区古树龄皆由专家测定后标记建档,故树龄三百年大抵可信。以三百年逆推,此柏种植时间最早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检龙泉寺目前所存康熙、雍正间碑刻,并无修造或重修龙王庙相关记载。另外,康熙六十年(1721)距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龙泉演梵”殿宇二十五年,两颗侧柏很有可能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龙泉寺重修众龙王时所植。如是,则两颗侧柏树龄为二百七十五年,与园林专家测定的三百年基本吻合。

今龙泉演梵所在殿宇,《辽阳县志》《千华山志》皆作韦驮殿。《千华山志》刘伟华手绘龙泉寺平面图中,韦陀殿最顶一层(由南向北)中北侧供奉韦陀像,南侧供奉观音像。刘氏手绘图中所示与其自记“一殿高耸如楼,上奉龙王。殿南下方凿石瓮,瓮上横刻‘龙泉演梵’四字”不同。究其原因,刘伟华于“龙泉演梵”记述的龙王供奉当依照龙泉寺其时所存相关文献和寺僧讲述所录。而刘伟华1930年代实际考察千山时,“龙泉演梵”上层殿宇实际供奉已经是观音和韦陀。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众龙王时,“沐众龙王之灵”和“恭逄众龙王”的供奉情况已经改变。

相较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民国时期“龙泉演梵”殿宇的龙王供奉已经发生改变,至今则又有新的变化。民国时期“龙泉演梵”殿宇称韦陀殿,而今称观音殿。民国时,殿宇中向北面向大雄宝殿供奉韦陀像,向南面向法王殿供奉观音像。今天则只供奉观音,且观音像向北面向大雄宝殿。今人名之曰“倒坐观音”,并释之曰:“观音不渡尽人间苦难,誓不成佛。”今之观音殿中观音供奉,原因是龙泉寺“所有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皆遭破坏。1980年,各殿佛像重塑面金,藏经阁的铜佛像也于1996年由亲海、亲弘主持复修”。其中,“观音殿正位是渡海观世音菩萨像,高1.8米;观音菩萨前面左为善才,高0.8米。右为龙女,高1.1米,共3尊。”[4]

笔者在龙泉寺实地考察时,发现在观音殿南侧中部龙泉演梵刻石下狭小石室正中有青铜质立柱式盘龙造像供奉,立柱为泉水向上喷涌状。洞内左侧又有青铜质青龙造像供奉,右侧有木质朱书“青龙锦堂”牌位供奉。

碑记正文记龙泉寺僧人仅住持海光及僧人海贵二人,显然此二人在修建龙王庙时出力最多。千山佛教多属禅宗派系,以临济、曹洞、毗卢三派为主。三派均有海字班辈。毗卢派海字班辈在南朝宝志禅师演派“宝树成行德莲香,志愿极乐怀安养。紫金宪古永远在,毗卢性海万事昌”二十八字辈中为第二十五代。然宝志禅师演派二十八代后,明代昌海禅师又续演毗卢派字辈四十字。也就是说,毗卢派海字辈一定在明代昌海禅师之前,而必非清乾隆时期。且龙泉寺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龙泉寺碑记》中妙、崇、先、本、来等字辈僧人,构成了当时完整的千山龙泉寺毗卢派传承。妙字辈为海字辈后二十三代,系昌海禅师续演毗卢派四十字辈中的十九至二十三辈。因此可知,海光、海贵当非毗卢派僧人。至于临济、曹洞各枝演派亦多有海字,故海光、海贵当为曹洞、临济中的一派僧人。然具体何派何枝,尚不能遽定。

石匠周国□,阙后一字。对照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龙泉寺序》和乾隆十七年(1752)《千山龙泉寺重修碑记》,此二碑石匠皆署周国俊,推此碑石匠亦当为周国俊。

二、《重修龙泉寺序》考

《重修龙泉寺序》,灰色石灰岩材质,立于龙泉寺法王殿前西侧,刻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碑通高273厘米,碑首高75厘米,宽79厘米,厚20厘米。碑首七孔透雕,双龙盘结,龙首附下,火珠纹。阳额楷书刻“万古流芳”4字,阴额刻 “佛日增辉”4字。碑身高170厘米,宽76厘米,厚19厘米。碑阳左右两边浮雕三龙赶珠纹,起首楷书阴刻“重修龙泉寺序”6字,其下序文15行,满行44字。碑座为花岗岩质,长70厘米,宽105厘米,高28厘米。

重修龙泉寺序/

自古塑佛建寺各有取名其由来久矣法苑珠林有兜率天阿育特造有佛居塔以至优钵花香菩提树茂/宝山风景何必同梵王宫哉若千山之龙泉寺则更有说焉夫寺之取义于龙泉意者为出云没雨之所有生龙/而不可驾驭乎不然何名不可取而必以龙名寺也况寺建于泉之上泉从殿出至殿前而泉始流是龙为/佛所向或潜藏泉中不敢强出头耶

寺以龙泉为名,自然源于山上有泉。如清人王尔烈《龙泉寺》云:“旧踏龙泉有屐痕,今来西阁阅朝昏。层轩历落峰峦入,叠嶂森严日月吞。瀑水时飞岩际雨,怪松皆走石间根。幽奇两擅应雄长,一字为褒须更论。”诗中所言龙泉盖源于“瀑水时飞岩际雨”无疑。碑志中言寺名取于“出云没雨之所有生龙”,可释为云出雨没而龙出,亦可为龙出而降云布雨。明人吴希孟《游龙泉寺》中“仙客欲来龙送雨,石坛蜿蜒自涓涓”句,及王尔烈为龙泉寺大雄宝殿撰“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泉之不舍混混烟波柳浪无难更作西湖”联,大抵均有此意。清慈祥道人吴教滋于此意更有延伸,其《龙泉》云:“松排山面万余株,泉以龙名胜画图。溜曲波旋穿碧涧,竹承水接到香厨。烟笼仿佛藏鳞爪,月印分明露颔珠。相彼流泉行处有,如斯活水别山无。”龙至“鳞爪”藏于“烟笼”,“ 颔珠”露于“月印”,寺以龙名不因泉之指向,已经十分明晰。

至于“寺建于泉之上,泉从殿出至殿前。”《辽阳县志》记《龙泉演梵》述次甚明,即“水自石罅出”而已。

检千山寺庙碑志,多言千山诸寺建于唐代,或依传说,或为定论。今龙泉寺所存明隆庆五年(1571)《新建龙泉寺后山佛堂碑记》云:“传者谓起于唐,而寺有唐人古迹屹立山顶,非人所能到。”以考古发掘而言,目前千山无唐代古迹遗存,且无文献确征建寺时间,因之唐时建寺之说不能定论。《重修龙泉寺序》云:“龙泉之立不知始自何年,碑断残缺几不可考,至明万历而始敕建焉。”至少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千山龙泉寺所遗断碑残石尚不能证唐时建寺。至于“明万历而始敕建”则有误。

金代王寂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二月游千山,“扶杖游龙泉谷……泉上破屋数椽,残僧三四,颇习禅定”[5]。彼时虽只“破屋数椽,残僧三四”,然可知龙泉寺已建,且有相应规模。另明人程启充于嘉靖六年(1527)曾游览千山,其于《游千山记》中记曰:“已乃遵故道,迤东而南入龙泉寺,登陟半祖越。山巅有泉,僧人引注瓮中,分流庖舍。”[6]虽未详言龙泉寺情况,然由僧人引山泉“分流庖舍”,大抵可知龙泉寺已有相应规模。程启充游千山已在明隆庆前,龙泉寺显然不是“明万历而始敕建”。今龙泉寺二道山门砖额镌“敕建龙泉”,上款“明万历三十八年”,下款“四月吉旦立”。碑志记万历年间敕建龙泉寺当依据于此,惟“始建”之说,当为误记。

碑志中又言龙泉寺景致如“西阁客灯”“吐符应生”“钟口狮声”“弥勒喜笑”等。

关于“西阁客灯”,《千华山志》记《西阁客灯》云:“寺之西南隅,瓦屋三楹,纸窗花棂,砖砌土床,式颇古朴,向为高人名士下榻之所,贵官显宦游山者亦息焉。夜阑时,暝色四合,万籁阒寂,孤檠相伴,红影摇窗,其境遇微妙幽邃,有难言喻者。”[7]古代官宦和士人于“西阁客灯”亦多有记述和歌咏。康熙三十二年(1693)陈梦雷游历千山,于《游千山记》记曰:“而此中奇秀独绝者,则寺西客堂前一峰数百尺,如笔孤悬……”[8]所记“寺西客堂”即碑志所言“书斋”,亦即“西阁客灯”也。清王尔烈、缪润绂读书千山时曾宿于此。王尔烈《龙泉寺》诗有“来游总向西堂宿,琼岛虚舟惬梦魂”句,并于诗后注曰:“西阁庋悬崖之上,室狭而长如舟然。每晨起,云海沧茫,俨片帆在蓬岛中也。余故题云‘琼岛虚舟’为额以悬之。”[9]自述游千山龙泉寺时,“总向西堂宿”。并作《西阁客灯》诗云:“危岩结构两三间,短烛疏窗笑语闲。昏黑群峰但突兀,下方应讶火铃还。”于“客灯”描述甚为传神。

辽阳名士刘文麟曾多次游历千山,咏龙泉寺诸景致诗尤夥。其咏西阁诗大抵有《琼岛虚舟》《西阁客灯》《西阁晓起》《西阁晚兴》(二首)《夜宿西阁》《西阁对雨》《晚坐西阁》《住西阁》《阁夜》《题阁壁》《西阁雨夜》《晚卧西阁》等。其有《西阁客灯》云:“一杵寒钟暮霭冥,银釭初上亮于星。小窗我已抄诗罢,让与山僧写梵经。”述游千山宿于西阁,为龙泉寺僧抄经情景。缪润绂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游历千山龙泉寺,复于同治十二年(1873)入千山读书,对龙泉十六景进行品题。光绪十三年(1887)又两次对龙泉十六景品题。十六景有“狮口钟声”“石径梨花”“鼓亭落日”“西阁客灯”“石门弥勒”“万松主照”“龟石朝日”“蟠石龙松”“龙泉演梵”“讲台松风”“象山晴雪”“松门塔影”“丈石凌霄”“瓶峰晨翠”“吐符应生”“悟公塔院”。咏《西阁客灯》有三首,其一为:“客窗高出碧峰巅,一点灯光破暮烟。我是孤檠旧知己,书声曾伴五更天。”夜宿西阁,孤灯读书,其幽旷如此。

“吐符应生”亦千山龙泉十六景之一。此景得名,盖因明按辽侍御盛泰宇于隆庆三年(1569)在龙泉寺毗卢殿后弥勒峰上题“吐符应生”大书摩崖而来。笔者曾于《千山摩崖石刻研究》中考述甚详,此不赘[10]。

龙泉寺景色虽早有龙泉十六景之说,但景观名字经常变化。从最初僧人直接起的俗名到士人雅题,到随时代发展,后代士人对前代士人命名又有改变。康熙三十二年(1693)陈梦雷游千山时,对龙泉寺僧命名景色不能尔雅,有文记曰:“而此中奇秀独绝者,则寺西客堂前一峰数百尺,如笔孤悬,其上小松数株如画。寺僧不能为取嘉名,仍袭祖越之净瓶以名之……”陈梦雷述寺僧所名“净瓶”,王尔烈曾以“瓶峰古松”为题进行歌咏:“西阁依云筑,孤峰近砌斜。石无凡土壤,松带古烟霞。偃蹇天相压,参差日欲遮。生枯双幻影,谨并画图夸。”诗题有注云:“为十六景之一,然此峰尤奇者,其上短松十数株佶屈可爱。”清道光年间,辽阳名士刘文麟游历千山,又以“瓶石”为题咏之。“瘦骨嶙峋玉有棱,一拳寒翠扑虚棂。拟倾云液三千斛,醉卧烟霞不愿醒。”考《瓶石》诗排列次序,盖其所咏与王尔烈之《瓶峰古松》皆指今王尔烈书房前之“净瓶”峰。即如缪润绂自己对于所品题的龙泉十六景名称也有变化。缪氏在光绪十三年(1887)两次重新品题龙泉十六景,将原“丈石凌霄”易为“螺峰夜月”,“狮口钟声”易为“狮吼钟声”。龙泉景致名称变化如此。

缪润绂同治十二年(1873)咏《狮口钟声》云:“狮峰低卧碧烟含,景入黄昏象可参。人语渐移钟渐起,吼声催月上东南。”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两咏十六景,其《狮口钟声》云:“灵岩钟起月明中,突地行云过半空。莫入龙邱居士耳,声高原不减河东。”仍赋七绝,然韵已不同。又《狮吼钟声》云:“僧楼寂寂暮烟笼,石上松添翠几重。据地何来狮一吼,月明萧寺起疏钟。”其实前两诗“吼声”“声高”皆描绘狮吼,惟后一句以“狮一吼”,更能动人心曲。而诗题由“口”为“吼”,一字之易,足可传神。

关于“石门弥勒”,《千华山志》记《石门弥勒》云:“寺二门右为漱琼峰,左为弥勒峰。两峰对峙如门,故称‘石门’。弥勒峰上佛殿一楹,中奉弥勒,北面趺坐,故景曰‘弥勒倒坐’。法像金身,腹垂便便,笑口翕张。或曰:我佛坐此,欢喜接引世人;或云:游者至寺先行拜谒,警惕及早回头,皈依觉路;或谓:面向朔方,藉镇北天门。”[11]

缪润绂三咏《石门弥勒》,次第为:“镇日西风不掩关,莲台说法石头顽。禅心顿作回头想,含笑终年饱看山。”“开门坐对石头颃,背转前峰一笑间。岂是禅僧真退院,回头只看自家山。”“石门掩映接松关,我佛何年坐此间。水不流环石不语,拈花一笑对青山。”三首诗中,由“含笑”至“一笑”,再至“拈花一笑”,皆述弥勒含笑法相,然“拈花一笑”更见庄严。

庙宇多而补葺愈艰幸有僧人古海语实本贵虔心进道竭力修造会余为首或自出筋力或募化/四方数年之间而龙泉寺焕然一新落成之后欲立碑以劝后人又索余为序余生长海城去龙泉寺六七十里/春秋之间每游览于此目睹其盛何异于兜率天佛居塔哉故不辞鄙陋因作文以序之/三韩弟子张文品沐浴敬撰/山左弟子侯一佐沐浴敬书/石匠周国俊/峕乾隆拾肆年岁次己巳季秋月谷旦/

碑志记录龙泉寺僧古海、语实、本贵“虔心进道竭力修造”,显然此三人于寺庙修造出力尤多。又检碑阴,龙泉寺僧具名者:住持僧现成、师幞、少续、现□;化缘僧师果、师法、古海;管事僧妙□、师海、妙安、实惠、崇喜、妙成、传行、传善、现德、心实、化秀、化果。又有双峰寺僧或有等,大安寺僧师训等,香岩寺僧现月等,祖越寺僧本仁等,永清寺僧兴宝等。上述僧众中妙安、妙成、妙□、崇喜、现成、现德、现□、现月、本贵、本仁、少续符合昌海禅师续演毗卢派班辈分,惟“现”当为“先”,系转音之误。另,“本”与“少”之间还应有“来”字辈僧众,是未刻还是其他原因,辄不能遽定。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龙泉寺碑记》的“妙、崇、先、本、来”的传承谱系中,僧妙成亦在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龙泉寺序》中,可知二十九年间,僧妙成一直在龙泉寺焚修。由二者的班辈亦可知,龙泉寺在二十九年间只是增加了“少”字班辈,大抵可由传承廓清寺庙发展规模。

师幞、师果、师法、师海、大安寺僧师训等僧众中,师果为山西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龙泉寺时“捐重资而庀材”,在雍正四年(1726)重修龙泉寺时又能“苦心任事”,出力尤多。龙泉寺僧古海在雍正四年(1726)《重修龙泉寺碑记》已见其名,今又“虔心进道竭力修造”,为龙泉寺之发展和建设出力颇多。惟其宗派归属尚不能遽定。曹洞宗万松禅师演派二十字,其十一代为“化”字,僧人化秀、化果或有可能为曹洞宗万松禅师支派,俟考。

碑文撰写者张文品、书丹者侯一佐行状不详,俟考。

《重修龙泉寺序》碑阴刻三百五十余商号及僧人、信众。信众多为沈阳、辽阳人,亦有山西信众,大抵与僧师果为山西人有关。诸信众排列较纷乱,如罗不章刻三次,亦有赵二达子、赵二等名,不知是否为同一人。碑刻镌广兴号、万应号、宝荣号等商号名称,系千山寺庙碑刻中首见,亦可推知商号在此次龙泉寺修造的捐助情况。

抚此刻石,书丹整饬有法,点画含蓄润泽,颇有晋人风度。惟个别字镌刻失形,衍为俗笔。

三、《千山龙泉寺重修碑记》考

《千山龙泉寺重修碑记》碑刻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原立于千山龙泉寺,后碑损毁,今存残碑。碑为石灰岩材质,现存残高45厘米,厚17厘米。对照刘伟华《千华山志》碑文,当为碑下部。今所考碑文依《千华山志》移录。

千山龙泉寺重修碑记

天下之理殊途而有同归古今之人圣凡而无二致诚能充满其量随遇而皆昭天良则仁义礼智孝弟忠信神□而发生我而不至弃我得我而浑若忘我则手舞足蹈身登极乐境界克称天地之肖子而形神不失即如千山龙泉幽闲安静禅室而有□外之想香□而无世中之情其景固可挹取而工每不废替者亦无非彰善与人同浑大造于无私好德秉性生征至化方于民风完全其理以不负乎人之所以为人者庶不失皇上敕建之盛典与圣真垂怜之至意今因寺宇重修鸠工数载时乃告竣无之雅奏宫商庆贺鸿休勒碑刻铭以志不忘

检龙泉寺所存碑志,从最早明隆庆五年(1571)《新建龙泉寺后山佛堂碑记》,至明万历六年(1578)《重修龙泉寺后山佛堂碑记》、明万历二十五年(1697)《新建龙泉东庵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龙泉寺碑记》、清雍正四年(1726)《重修龙泉寺碑记》等,对龙泉寺所建殿阁情况记述颇详。距乾隆十七年(1752)最近的一次重修在乾隆十四年(1749),然其碑志中并未言及具体修造情况,仅言“数年之间,而龙泉寺焕然一新”。检乾隆十七年(1752)《千山龙泉寺重修碑记》,于殿宇具体修造情况仍未涉及。究其原因,大抵两端:一是撰文者不熟悉亦未深入了解寺中具体修造情况,因寺僧所请,也就聊以作文;一是此时寺庙并未修造新的殿宇,只是对已有庙宇进行维护修缮。且碑志言“今因寺宇重修,鸠工数载,时乃告竣”,很有可能是乾隆十四年(1749)寺庙维修的延续,大抵因具体主事者、捐资者不同,故立新碑“以志不忘”而已。

嘱愚撰文云山峰毓秀天造地设名区胜景代多咏歌古刹在望势列巍峨自唐以来遗迹可溯宝积溶溶细流抑扬精舍阴阴天花飞荡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长我朝定鼎皇恩普延敕书增修梵建接天浮屠三乘羽化登仙龙藏水窝气象万千绵绵继连工程相传渐渐规式不能常鲜

碑志言龙泉寺“自唐以来遗迹可溯”,大抵言龙泉寺建于唐时。然云有“遗迹可溯”,也仅限于碑志中言,此说不足信。检《千华山志》和《辽阳县志》,有关于“唐锅”的记述。《辽阳县志》卷四十云:“唐锅,现存千山龙泉寺,唐征高丽所遗军用行锅也。质系熟铁,体薄,口径四尺有奇,两旁有耳。”《千华山志》云:“寺旧藏巨釜一,系熟铁所制,体轻而薄,其口直径四尺余,有两提耳,形类腰锅而大,相传为唐时军用物。”[12]所言“唐锅”,多有附会。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经过千山地区,今千山附近村镇如唐马寨、唐王山、唐家房得名多与此有关。而千山诸寺景色命名亦多与唐王李世民关联,甚至言李世民曾经驻跸千山指挥作战,附会过甚。“唐锅”之说,大抵源于此。从目前考古发掘看,千山尚未见任何唐代遗址遗迹,唐代建寺之说,实不足信。

关于碑志言“我朝定鼎,皇恩普延,敕书增修”事,《盛京通志》记龙泉寺云:“在城南六十五里千山上,明隆庆五年建。正殿五楹,后殿三楹,东西配庑各三楹,祠宇一楹,前殿三楹,耳房二楹,松风亭一楹,藏经阁三楹,佛宇一楹,西阁三楹,钟鼓楼各一座,大门一楹,塔院三楹。本朝崇德五年,拨僧人九名,给衣粮。”[13]由以上记述可知,清廷对龙泉寺并无“敕书增修”事,仅“拨僧人九名,给衣粮”而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幸千山香岩寺等五寺,各赐寺僧银五两”[14]。康熙来龙泉寺并赐银,聊可视为“皇恩普延”。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帝这次来千山,仅仅到了祖越寺和龙泉寺,并未到香岩寺、中会寺、大安寺等其他寺庙。康熙二十一年(1682),高士奇扈从康熙帝东巡,对于康熙帝东巡事迹记述极详。其《扈从东巡日录》云:“是日扈跸游千山,疏雨蒙蒙,湿翠沾衣。辽左诸山土多石少,此独积石磊砢,礸岏駴目,峰峦丛迭,以千数计。此山之所由名也。时从断涧层崖中见芍药一枝两枝微馨,暂拂顾而乐焉。温泉在丛薄间,祖樾寺在谷口,林木幽秀。入山数里为龙泉寺,方丈前有大石如屏,松树生石罅中,细泉出石壁下,仿佛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句。尚有大安、香岩、中惠三寺及仙人台、罗汉洞诸胜。日晡,未及遍历。”[15]

僧名现俊不忍坐观募化善良共倾诚虔既守空门不尽征善菩提法戒金经法闻远近匍匐不辞劳勤岂敢言德稍补漏隙蒙佛恩光悚动善念各懋天良敬种福田张□(连捷)洁诚志愿甘为会首梨园翩翩歌功颂德祝献徘徊祈福保安咫尺灵台殿宇辉煌焕灿穹开金身显耀碧透香来凡我同志不没仙乡捐修乐输协力共勷真珉刻镂永垂无疆千万斯年旌善津梁善善相成大化合同四野清平六宇融融随在流布移而孝父移而忠君知皆扩充久荷恩赉十方资财不□遍举以感人怀鼓舞心地世道培栽允矣美矣猗欤休哉

特简辽阳州正堂加三级记录二次又纪大功二次倪万斌

管理辽阳等处城守尉加三级纪录十八次德禄

镶蓝旗明圆牛录骁骑校纪录八次沙里图

辽阳州儒学生员刘廷臣敬撰

山东青州府处士王廷禄敬书

住持僧现俊

石匠周国俊

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盂夏乙巳月敬立

龙泉寺僧现俊在昌海禅师续演金顶毗卢派四十字辈中位属第二十二代,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龙泉寺碑记》碑阴题名可知,现俊参与了当时龙泉寺的修造工作。乾隆十七年(1752),现俊作为住持僧和主要募捐者,再次主持龙泉寺的修造工作。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乾隆十七年(1752),举凡三十余年间,现俊一直在龙泉寺焚修。

“张□(连捷)洁诚志愿,甘为会首,梨园翩翩,歌功颂德。”张□作为民间参与本次龙泉寺修造的负责人,在龙泉寺修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代表捐资者,能够清晰了解所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寺庙和捐助人之间的桥梁,可以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

碑志后部分有官员及撰文、书丹、住持、工匠题名。关于倪万斌,《辽阳县志》卷十八《职官志·辽阳州知州》记曰:“倪万斌,乾隆十七年任。”然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盛京通志》卷四十二《职官志·辽阳州知州》则记曰:“倪万斌,江苏震泽人,贡生,乾隆十四年任;保宁,满洲正白旗人,举人,乾隆十七年任。”[16]刘伟华在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龙泉寺碑记》后有注云:“知州倪万斌,江苏震泽人,贡生,乾隆十四年莅任。”显然是取《盛京通志》说。德禄为辽阳城守尉。据《辽阳县志》所记,其任职时间在乾隆十七年(1752)。其余如骁骑校沙里图、撰文人刘廷臣、书丹人王廷禄行状事迹不详,俟考。

四、《重修龙泉寺碑记》

《重修龙泉寺碑记》碑一式两通,刻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立于龙泉寺大雄宝殿前台基下东西两侧,碑文楷书阴刻。碑为灰色石灰岩材质,通高311厘米,碑首高78厘米,宽76厘米,厚21厘米。七孔透雕,双龙盘结,龙首附下,宝珠纹。碑一,其首阳额“佛日增辉”4字,阴额“敕建龙泉”4字。碑身高171厘米,宽72厘米,厚17厘米,碑阳左右两边阳刻龙赶珠、蕃草纹,下底边海水纹。碑阳首题“重修龙泉寺碑记”7字,其下序文18行,满行40字。碑阴浮雕,上、下、底边为卷叶纹,楷书阴刻26行,横排18段,计468名官员和功德人题名。碑二,《重修龙泉寺功德碑》碑首、碑身纹饰与碑一相同,但碑首内题“勒碑刻铭”4字。碑身楷书阴刻20行,满行51字,计311名官员、功德人题名。二碑均花岗岩石质碑座,长62厘米,宽90厘米,高33厘米。

重修龙泉寺碑记/

且梵刹之建也何为也哉盖以人生斯世托处寰宇其所以得享此福祉者虽在各人之积修而实由/诸佛之庇佑故自李唐而后以迄于今凡有人居之处或建立庵观或创造寺庙庶乎祈报之际有所凭/依而恭敬之心不至于望空而虚将也千山之境有五寺而五寺之中有龙泉其由来久矣远接长白/近挹巫闾南临沧海西达辽河云雾生于高巅之上清流涌于陡岩之间巍巍青山万卉而争妍丛丛/绿树百鸟以和鸣

之前龙泉寺诸碑刻考释已经涉及龙泉寺建寺时间问题。碑刻或传始于唐,或直言始于唐代。碑记言:“自李唐而后以迄于今,凡有人居之处,或建立庵观或创造寺庙。”语虽委婉,但仍持始于唐代观点。至于其后“千山之境有五寺,而五寺之中有龙泉,其由来久矣”。虽仍未明言寺庙建于唐代,然再申传承之久,其意已经了然。至于碑文“远接长白,近挹巫闾,南临沧海,西达辽河”,则与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记“远接长白,近挹巫闾,南临沧海,西线辽河”句,除易“线”为“达”,其余则完全相同,大抵直接袭前碑而不做改动。

正殿居于其中配殿列乎两旁层阶以下左有客舍右有云厨自此而南天王与弥/勒相对钟楼与鼓楼相迎经阁在东常为参禅之所书斋在西永作讲斈之居所谓盛景奇观名山古/刹者讵非在此地乎

碑记较详细地记述了龙泉寺当时的建筑格局。正殿为大雄宝殿,“自此而南天王与弥勒相对”,天王指天王殿,到1930年代刘伟华考察千山时,天王殿已易名法王殿,今仍以此名之。“与弥勒相对”之弥勒,系龙泉十六景之一“石门弥勒”。“书斋在西,永作讲斈之居”,指龙泉十六景之“西阁客灯”,文人墨客游历龙泉多栖息于此。“石门弥勒”“西阁客灯”二景,于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龙泉寺序》中考述已详,此不赘。

虽创建之初未审其为何代而时值明末业经修补迨我/盛朝自康熙五十九年以及当今/圣皇十一年其废坏者修之残缺者补之又已二次俱有遗碑可验阅今三十余载正殿五间并配殿二/所为雨蚀风剥庙貌倾颓佛像污秽睹斯况也不禁触目而伤心矣

前已考“李唐而后以迄于今,凡有人居之处,或建立庵观或创造寺庙”为委婉之辞。实际上,龙泉寺确乎“创建之初,未审其为何代”。碑文言清代定鼎以来,康熙五十九年(1720)及乾隆十一年(1746)两次对龙泉寺“废坏者修之,残缺者补之”。实际上,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十七年(1752)还曾两次对龙泉寺重修。而“正殿五间并配殿二所”,应该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龙泉寺殿阁的主体规模。

幸而灵气所钟善信频出各捐资/财共勷盛事于四十四年鸠工庀材妆金饰色及四十六年而功始告成焉第见庙貌整齐佛像辉/煌觉前此之倾颓污秽者倏而改观矣欹欤休哉佛恩大而人赖之以享福人心善而佛藉之以/增辉此一举也孰谓非快心之胜举也耶然重修而不留碑记则前人无以启后人之心而后人将无/以继前人之志亦未必非重修者之失料度也爰命梓人勒碑刻铭庶乎永垂不朽可留志于奕祀而/有以动其为善最乐之思云 古北平滦邑许景由撰文/本寺住持僧本贵 徒来永等/峕/龙飞大清乾隆肆拾捌年岁次癸卯孟冬月谷旦立/

本次龙泉寺重修始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已经完成,然立碑迟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冬。龙泉寺还有一甬乾隆四十八年(1783)功德碑,亦为冬月所立,与《重修龙泉寺碑记》同时。碑阳碑阴录相关官员及助捐功德人名甚详。可能重修寺庙之后,即如梳理确定铭石助捐人名等工作需要很多时日,因此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修工作完成,而迟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方立碑。

撰文人许景由行状不详,俟考。住持僧本贵及徒来永为昌海禅师续演金顶毗卢派四十字辈中第二十三、二十四代。又结合功德碑上崇道、现恒、现目、现恭、本君、本孝、本成、来启、来缘、来成、少智、少惠、真有、少真、少实、性别等僧人名字可知,当时龙泉寺已经形成金顶毗卢派之从第二十一代到二十六代的完整传承谱系。

由乾隆四十八年(1783)《功德碑》所记可知,其时千山祖越寺主持僧为来宾,中会寺主持僧为来宽,大安寺主持僧为少南,香岩寺主持僧为少明,双峰寺主持僧为现金,皆属金顶毗卢派。

《功德碑》又题有“盛京户部侍郎兼管奉天府尹事务兼管宗室觉罗斈全、提督奉天学政李、管理牛庄地方协领兼□龙左领新满州加五级富色诺、奉直大夫知辽阳州事加三级纪录六次罗、□□知县官奉天府辽阳州儒斈正正事赵相户部主事万德、文林郎知奉天府海城县事加三级紫泉李廷飏、部京正白旗现任工部营缮虞衡司郎中加四级记录五次纳福、直隶保定府武强县监生工头郝致中、顺天府临生头范成、内务府汉军生真邱东周、奉旨御史记名□□一等又奉旨兼南路辽阳□□等八处武工郎中纳、国子监贡生候选县左赵学□、辽阳城守尉宗室永□、王自成、海□城□□黎兴祖、辽阳城南桃花屯苏鸿泰、辽阳城西老鹳窝白明礼、海城县廪生赵德森、海城县监生唐士智”等名姓,次序排列较为混乱,亦多有讹误。

检《奉天通志》,“鄂宝,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四十八年十月,自盛京户部侍郎监管,五十二年二月卒。”[17]鄂宝之前,全魁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一月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任,博兴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任。龙泉寺本次修建始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修建过程中盛京户部侍郎三易其人,即使误记,也应为上述三人名姓。而碑志作觉罗斈全,显然有误。

检《奉天通志》:“罗肇远,湖南长沙人,贡生。四十一年任。”“克什纳,满洲镶白旗人,四十五年任。”“任嘉春,五十五年任。”[18]碑志记“辽阳州事加三级纪录六次罗”,有可能是罗肇远的漏写,然此时任辽阳知州的已是克什纳。这种讹误的产生很有可能是时任盛京户部侍郎、辽阳知州等人对龙泉寺的修造并未予实际支持,甚至不知情,只是龙泉寺树功德碑时,将这些官员填上,以祈扩大影响,因此出现误记和张冠李戴的现象。

乾隆四十八年(1783)功德碑还记有龙泉寺所属土地情况。具体为:“僧师勤名下红册地六十三亩八分,坐落□山子界;僧明吉名下红册地三十三亩,坐落庙儿台界;僧师祥名下红册地十五日五亩,坐落庙儿台界;僧妙成名下红册地一十三日□亩,坐落庙儿台界;僧传法名下红册地二□五亩,坐落庙儿台界;僧宽如名下红册地六日二亩,坐落庙儿台界;□香名下红册地二日一亩,坐落庙儿台界;僧本德名下红册地三十五日四亩,坐落梨花峪界;僧化贤名下红册地三十五日二亩,坐落梨花峪界;僧崇寿名下红册地七十□日二亩,坐落梨花峪界;僧□真名下玉租地十一日十亩,坐落梨花峪界;僧现俊名下玉租地五日二亩,坐落牛二岭韩家峪界。”从上述土地数量和分布范围可知,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龙泉寺已经有较大的规模。

商号助捐龙泉寺修造最早见于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龙泉寺序》,商号凡三家,名曰:广兴号、万应号、宝荣号。

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龙泉寺碑记》录商号四十三家。其中,当铺五家,为:永隆当、魁泰当、福臻当、德兴当、恒裕当。肉铺一家,为周屠铺。澡堂一家,为沸泉居。其他如永聚号、魁兴号、魁厚号、义兴号、年义馆、永顺号、义惠馆、永仝号、人升号、上立号、立升号、天祥居、升吉号、同泰号、吴管记、永生号、枢隆馆、云太号、万盛园、日增号、广发号、义兴史记、连发号、三盘炬、广源号、源吉号、万和馆、永盛号、永和合、万源裕记、协通号、盛义德等,未详其具体经营。乾隆四十八年(1783)《功德碑》碑阳碑阴记商号三十四家。其中,尹碾房、马糖铺、涌泉染房、魏油匠、李大机匠等,由其名大抵可知道经营范畴。其他如锦成号、如意号、富生号、五斗居、涌聚号、大兴馆、广隆号、聚宝号、福隆号、广裕号、大玉号、义兴号、聚成号、光祥号、重增号、明德堂、恒益店、天和店、常浴店、大有号、曹老屋、三泰号等则未详知其经营。

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修造,大量商号助捐参与,一方面是龙泉寺影响颇广,龙泉寺僧努力化缘的结果;另一方面,虽无确凿文献可征,但大抵可知这些商号在千山周边地区,尤其集中在辽阳、海城地区,亦可知彼时辽海地区商业繁盛情况。

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龙泉寺碑记》书丹较整饬,风格近欧阳询。然刻工有未精审处,一些笔画施刀略拙,形近讹而失书丹原貌。

猜你喜欢
千山重修龙泉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龙泉青瓷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