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隐性知识传承困境与对策刍议

2021-11-29 03:15李正钧卞尧尧
关键词:师承中医学显性

李正钧,卞尧尧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守正创新,传承发扬好中医学已成为重要共识。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特征,中医学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显著二重性的特点,中医学人才培养具有院校培养和师承培养方式多元化的特色。如何把中医学学科发展好、中医学学术传承好、中医学人才培养好,是目前亟待回答的课题。尤其中医学包含大量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这既是上述课题的痛点之一,也是回答上述课题的切入点。围绕中医学隐性知识的含义、传承困境及显性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够为更加深入地认识、挖掘和传承中医学隐性知识提供新的思考。

1 中医隐性知识的含义及特征

英国学者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并且系统地阐述了隐性知识相关理论[1]。隐性知识是指个体能够体会、意识、感悟到,但是难以用文字、图片、数据等形式编码,难以通过语言表述清晰的一类知识。显性知识与之相反,可编码易表达,也是教学传授的主要知识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显性知识占知识的绝大多数,若将知识比作水面上的冰山,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下的部分。美国学者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指出,在人类知识的构成中,显性知识约仅占20%,而隐性知识却占80%[2]。某种程度上显性知识由隐性知识显性化转变而来,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也蕴含了更大的创造和挖掘价值[3]。

1.1 中医学隐性知识的含义

中医学有言“医者意也,意者医也”,这是中医学的神韵所在[4]。又有言“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其中“意会”是中医学的意蕴所在,但是“不可言传”也是中医学传承的困境所在。中医学“意会”的特性符合有关知识分类中隐性知识的特征。中医学强调基于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诊断手段,通过阴阳学说、五行理论、脏腑辨证等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学知识体系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多个方面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隐性知识的特征。总体上中医学隐性知识可概括为理论认知和技术操作两个方面,理论认知方面主要指中医学古今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技术操作方面主要指中医学临证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无论是理论认知还是技术操作,这两个方面都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而这也构成了中医学知识传承的很大部分。

1.2 中医学隐性知识的特征

中医学隐性知识区别于其他知识,显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会性、个体性、灵活性和内隐性。

意会性:中医学隐性知识主要通过经验、感悟、体会等形式存在,不易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符号等形式表达,因而不能直接编码,不利于传播和分享。

个体性:中医学隐性知识多源自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带有一定的个体依附性。个体作为载体使得隐性知识的表达依赖于个体的表达能力,使得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体性。

灵活性:对于同一个体,中医学隐性知识仍然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要求医者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随证治之,灵活地施以治疗方案。

内隐性:隐性知识的获得是个体长期体悟的结果,其独特的隐性知识或者是技能影响着其个人能力、声望以及经济收益。中医学隐性知识的获得,以及基于隐性知识不易传播的特点,主观或客观上建立起来的知识壁垒,可以使中医学隐性知识拥有者获得很强的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医学隐性知识呈现内隐性。

2 中医学隐性知识的传承困境

中医学的发展依赖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成效,学科发展需要中医学知识不断守正创新,尤其需要挖掘和发现隐性中医学知识,人才培养需要中医学知识和学术的传承,其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医学隐性知识传承的成效。但是目前中医学隐性知识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5],亟待突破。

现行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类,一是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中医高等院校培养模式;二是近年来政策指导下逐步建立正在完善的师承模式。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实现了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促进了中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但回顾院校人才培养成效,也面临偏重理论与基础研究,临床技能相对不足等弊端,这与中医知识隐性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中医学隐性知识强调“意会”不易“言传”的特点增加了中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难度和稳定性。

中医学师承模式是古代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模式侧重临证过程中学习,通过临证观摩和言传身教进行体悟式知识转移和技能传承。古代师承模式主要通过父传子受、师授徒承的形式,而现代传承模式主要以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的中医学专家为指导老师,以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学术继承人,展开针对性的学术传承。现代师承模式较古代师承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代师承模式在相关政策的规范和指导下已经尽可能地融合了院校教育的规范性。师承方式对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更加友好,能够更多地在情景环境下进行知识转移,这有益于学生在临证过程中体会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在临床诊疗这一情境中得到了一定程度显性呈现。但是仍然面临着培养过程相对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培养周期不稳定,培养数目偏少,培养成效参差不齐等传承困难。

鉴于上述,主流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隐性知识传承的些许不足,师承模式有着一定的隐性知识传承特色优势,但是师承模式规模小、不稳定,存在政策风险等一些不足,制约了该模式的发展。鉴于上述,无论是院校培养模式还是师承培养模式都面临着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困境。

3 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路径初探

人才培养是中医学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高效率传承与发展又是中医学人才培养成才的基石。目前中医学隐性知识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诸多制约,使其传承质量及效率并不理想。中医学教育行业一直在尝试通过教学改革、运用科技手段等方式提升中医隐性知识的挖掘和传承,提高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3.1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增加中医学隐性知识的呈现度

中医人才培养现行模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院校教育主导和师承教育补充的体系,尤其在隐性知识挖掘和传承方面日益完善,诸如学科体系的建立、教材体系的发展、教师梯队的成长,这些既是中医学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的成果,又是进一步推进隐性知识挖掘与传承的基础。

目前院校教育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课堂教学的形式会降低中医学知识的显性度,减少了临证情境下中医学隐性知识的直接接触机会,这就更增加了对原本显性度不高的中医学知识的学习成本和难度,而这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预期相违背。因此,兼顾中医学人才培养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种不同模式的优点,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床边教学等不同形式的优势,综合中医学知识细分内容的知识分类特点,立足提升中医学知识的显性度,逐步完善推进课堂改革、教学改革和教育改革,从而实现中医学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增加中医学隐性知识的呈现度,加速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3.2 通过知识管理理论加强中医学隐性知识的转化度

知识创生螺旋模型(SECI 模型)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提出的[6],SECI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4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概括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宏观过程。社会化是不同个体间隐性知识的转移,类似师承培养方式下,临证亲授的床边教学。外化是尽可能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参与人共同将自己的体悟、思考、经验通过可编码的文字、图标、数据等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外化环节可以实现中医学知识的显性转变。综合化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整合为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将个体显性知识上升为组织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显性知识通过传承对象之间进行分享和传播,建立传承机制和共享机制,通过临证把脉加以实践,转化为内在自身的知识,中医学传承才得以有效开展,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3.3 运用知识发现技术提升中医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度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时代发展,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到中医学隐性知识领域,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给中医学知识隐性向显性转化提供了宽阔的想象空间。尤其知识发现技术的运用,为中医学隐性知识挖掘提供了技术方案,运用知识发现技术对中医学隐性知识进行深入的显性化研究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意义重大。

知识发现技术是通过信息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发现知识的过程,常运用于中医学领域的技术方法有:关联规则算法类的关联规则方法(Association Rule);分类算法类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决策树(Decision Tree)、贝叶斯网络(Bayesian Classifier)等;聚类算法类的聚类分析法(Clustering)等[7]。比如,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目前运用该方法已经在中医证型预测[8]、中药药性研究[9]、中药药效机制[10]、中医诊断模型[11]等领域实践。运用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已在组方用药规律[12]、腧穴选穴规律[13]、证候分布特点[14]等领域进行研究。运用贝叶斯网络分析技术,已在证型诊断模型[15]、辨证规律[16]、疾病证候[17]等方面深入研究。

4 粘滞性中医学隐性知识传承路径刍议

隐性知识的传递或传承需要成本,成本代价高,则粘滞性高,成本代价低,则粘滞性低,粘滞性高的隐性知识称为粘滞性隐性知识[18]。粘滞性隐性知识主要通过演示证明它的存在,例如中医学脉象知识,学习成本较高,需要反复实践才能逐步体会,属于粘滞性中医学隐性知识。

获得并传承粘滞性隐性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实践并体悟,体悟可以通过实践得以加强,因此实践是获得隐性知识的重要手段。中医学一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已成为中医学院校共同的教学理念,这一共识充分说明实践在中医学知识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一些无法显性化的粘滞隐性知识,如何通过实践实现知识的发现,如何通过实践实现知识的高效传承,值得探讨。

知识传承的前提是知识载体之间能够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见面式交流,也可以是书面式交流,或者是运用通信技术方式进行。对于粘滞性中医学隐性知识,更恰当的交流应是面对面地交流,这种相互间交流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粘滞性隐性知识转移和传承,这也是粘滞性隐性知识传承所强调的“空间聚集”效应,该效应可以使得参与者得到浸润式的体验,获得更多的“不可言传”知识信息。同时,粘滞隐性知识转移强调参与者的交互性,即“双向交流”,强调教学反馈和教学过程中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医学粘滞性隐性知识传承的高效方式之一,尤其是小规模浸润式的教学情境有助于粘滞性中医学隐性知识实现师生之间的转移。基于“空间聚集”和“双向交流”的启发,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打造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床边教学,做好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不啻为中医学粘滞性隐性知识传承思路之一。

5 小结

从中国传统技艺“技”与“道”的角度,中医学极具“技道融合”的意会性的特点[3]。作为“技”,其最高境界是“悟道”;作为“道”,其质变的前提是“研技”。中医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知识偏显性的“技”,又要传授知识更隐性的“道”,更要尽可能地将隐性的“道”加以知识转化实现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传承,通过这样可使知识的获得者逐步成长为“得道”之人。

猜你喜欢
师承中医学显性
师承与独创之美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从“文术多门”到“以诗为专门之学”
“多元化”结合师承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平淡自然、孤高拔俗——略谈文徵明雪景山水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