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史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

2021-11-29 03:15刘振
关键词:科学史人文思政

刘振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31]号文件,“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2019年3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总书记讲话的积极回应和认真应答,其核心要义在于突显“非思政课”中的思政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显性教育课程;各门专业课程里的价值教育部分,属于隐性教育课程,借助科学史教育经验,二者才能有机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课程思政建设: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一流人才,高校才能算得上是一流高校。对于学生而言,将来要成为人文素养与科学技能兼备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成为自觉追求真理与行善审美有机融合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对高校而言,培养学生时既要做到传授其精深知识、培训其熟练技能,更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领其掌握操作方法、内化科学精神、践行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奉献社会的价值旨趣。总之,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内在性要求: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专业知识传授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高德毅和宗爱东认为,问题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上”[3]。刘承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尚未根本改变,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增强。”[4]虽然存在各种原因和困难,但问题十分明确:“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未能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因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长期存在将科学理论学习与人文素质培养割裂开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出科学史教育的“桥梁”——沟通科学与人文——作用,将大学生对真理的追求与求善审美的价值趋向统合到一起。意欲避免此类“价值引领缺位”的现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则是最优选择,也是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

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这一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其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5]。课程是思政理念的基础与载体,思政是课程传授的引领与归宿,课程与思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核心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现实路径是将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学科里的伟大天才故事讲述好;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以自身的追求感化学生。在课程设置上,正确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是可操作方案的基本要求。

具体说,“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6]科学史教育的内容属于隐性课程部分。通过隐性课程内容增加,发挥思政理念在专业课教育中价值引领作用。因为“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6]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来自于专业课教师对本领域知识储备的完善,也依赖于教师熟知本领域伟大天才的榜样事迹,熟知本学科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贡献。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史素养将是发挥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才干,科学史教育将是课程思政建设有力支撑。那么,科学史与科学史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否有助于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呢?

2 科学史教育:沟通科学与人文

科学史正式成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萨顿的卓越贡献使得科学史完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建制化,成为一门学科。科学史教育的经典意义,在于沟通科学与人文。对科学与人文学生分别进行科学史教育,将协同一致达成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原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史,主要分析自然科学力量体系的发展过程,后来称此为‘内部史’,而晚近发展的‘外部史’则着重研究科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源流和社会背景。”[7]在科学史学科化过程中,乔治·阿尔弗雷德·利昂·萨顿(George Alfred Leon Sarton)的功绩是举世公认的[8]。萨顿认为,“科学史要反映科学的人文主义位置,即人类进化的中心及其最高目的”[9],目的在于,“唤起科学专家们想到他们与人文学科的联系和共同根基,提醒人文主义者想到科学与人文只不过是人类同一种努力的两个方面。”[9]当代智识生活日益分裂出的科学与人文主义的鸿沟,并非其固有特征,科学史可以成为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科学史研究者和教师就是“建造桥梁”的工程师。首先,科学史教育“向学生详细追溯一项发现的全部历史,向学生指明发明者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他们怎样战胜它们、避开它们,最后,又怎样趋近于那从未达到的目标,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适合于启发学生的批判精神、检验学生的才能了”[8]。

其次,优秀的科学家传记为教师开展科学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对于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如果青年们知道得更多一些,不是将以更大的勇气和热忱工作么?不是将对科学怀有更深的尊敬么?不是会更加渴望进行某些不谋私利的研究工作么?或者,至少,如果他们看到科学事业在接踵而来的困难中完成,并曾分享欢乐与陶醉,不是会更好地评价全部科学事业的伟大与壮丽吗?”[8]历代科学英雄坚韧奋斗的故事,是教育青年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最好教材。

最后,科学史比普通历史,更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必备模块。“它使我们熟悉进化的思想和人间事物的连续变迁;它使我们懂得我们全部知识的相对性的不确定性;它使我们的判断力敏锐;它向我们表明,如果人类知识总体的成就是伟大的,那么,大体上,我们每一个人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即使是其中最伟大的人物也应该谦逊。”[8]科学史教育不仅开启民智、培养公民的判断力和辨识力,而且教化科学家和公民懂得宽容和谦逊、明了善知识。

总之,科学史教育,对于科学教学本身有实质性帮助: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它是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0]。科学史教育意义的实质是“桥梁”,连接着科学与人文[11]。科学家团体不仅要具备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的技能,更需要学习科学史,接受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双重熏陶,自觉追求真理与行善审美的统一;人文知识分子不仅能够进行审美实践,更要学习科学史课程,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自觉追求进步反对愚昧,崇尚自由批判反对迷信盲从。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技能教育受学科专业的教育传统指导,不同专业其课程设置不同,是学生的本职课程;素质教育受大学生通识课程的设置规律指导,不同专业学生可以共选同一门素质课程,是所有不同专业学生的同行课程。目前的教育情况是,同行课程起价值引领作用,而本职课程只负责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张皮”的现象。在专业技能教育课程里融入价值引领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学科史教育的内容。

具体来说,在专业技能教育课程之中,加入学科发展史教育,而新加入的学科史内容,是二阶的同行课程,即在专业技能课教育的同时,讲述学科经典案例和辉煌历史,显示价值引领。因为专门科学史教育,依赖各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必须要有专业课教师来讲解。最经典的教育方法莫过于,利用优秀的科学家传记,展示伟大天才的成功范例,引导学生追求卓越。那么,使用优秀传记教学,有什么理论根据呢?它能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吗?

3 范例教学法:融合求真与行善审美

范例教学法是对中小学科学教育模式的浓缩与提炼。初学者进入某一学科研究时,首先是教师展示学科里大师们的经典创造,供初学者模仿;然后学徒按照该学科范式的规范不断练习,并由教师再次展示范例,供学徒模仿校正;最终,初学者可以像教师一样进行操作研究并展示经典范例,才算教学成功。这类学习模式,在中医药教育中有大量例示。

1962年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el Kuhn)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指出科学是一群科学家组成科学共同体在一个共同的范式指导下,进行常规“解难题”的活动。此范式的核心要义,即“共有的范例”[12]。初学者学习理论,是通过模仿具有典型特征的例题,而非背诵条条框框,这就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要义。一言以蔽之,“范式还通过直接模仿以指导研究。”[12]范式是该学科发展史上成功的科学成就的集合,包含着研究问题、解答方法和价值标准,这些又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和思想模型被展示。例如,伽利略的“摆”和“斜面”,牛顿的“质点”。初学者模仿与反复模仿典型的范例,学会分析和研究。

科学史教育,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大事纪年表,也不仅仅是一堆古代科学成就汇编,而是科学家艰苦卓绝勇攀高峰的历史叙事。科学史教师真实描述伟大科学家发现科学定律的事迹,故事中蕴含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讲述中展示着伟大天才科学家的执着与坚韧,激励起学生模仿和学习先贤的斗志。课程思政所要强调的科学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灌进学生心田。

在中医药教育中,存在大量案例,学习救死扶伤的技能与践行悬壶济世的精神融汇为一。中医药初学者模仿看病、教师给予辅导,及时纠错;医生习得诊病制药技能、领会“大医精诚”精神。传统中医药教育是“师徒制”,因为师徒制更利于技能的传承,也更能展示言传身教的力量。“一种无法详细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定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13]师父带徒弟,技能与操守代代相传。无论是术精岐黄的医师,还是技术精湛的药工,无不通过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成长。历代名医的成长历程都是从跟师父学习开始的,老药工们也大都从小开始跟师学艺,口传心授,在观察、学习、实践中揣摩积累经验。

范例教学法既根源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学规律,也受到科学教育的启发。科学史教育所展示的天才型事迹,即该学科领域的典型范例。伟大天才的故事,就是榜样的“现身说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感召学生积极投入科学研究之中,肩负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重任。

4 结语

科学史教育提供大量优秀科学家的经典故事,经过专业课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达到统一,课程思政所要求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也有了坚实的落脚点。科学史教育将会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支撑,课程思政也为科学史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使思政课教育摆脱“两张皮”现象,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科学史人文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史学科的建制、共识与影响: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及策略优化的研究
人文社科
科学教学中挖掘科学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