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

2021-11-29 03:15董生
关键词:大学校园法治法律

董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工处,福建 福州 35012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法治为抓手,这也要求高校治理现代化应充分利用法治资源和法治方式,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自上而下的法治教育方式,将法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及校园文化等全过程,以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大学校园法治文化的营造为着力点,提高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增进,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

1 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教育课程体系对法治教育重视不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年抓起。”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法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思维转变的滞后性,加之大学法治教育资源不足,法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学教育比较侧重于专业教育,法治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课程,虽然教育者认识到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基于功利性和短期就业考量,法治教育这一通识教育并未被课程设置者置于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本科教育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由于课时安排较少,教师专业素养不一,大学生获得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有限。在一些“双一流”高校中,已经有不少学校陆续设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开展通识教育,也基本没有设置法治教育类的课程。此外,大学中的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关注于专业领域技能的培养,法治教育课程几乎没有开设。

1.2 大学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薄弱

法治文化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养成意义重大。当前,大学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薄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校园制度生活的法治“刚性”不足[1]。具体来说,第一,部分学校的“三重一大”事项法治化程度不高,相关领导依法决策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问题凸显。如部分高校在未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强制性封闭校园,禁止外卖进入,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二,校园制度对大学生的基本权利保障不足。这些基本权利包括受教育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实践中,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例时有发生,如教师查看学生私人日记,甚至未经允许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等等。第三,对侵犯学生利益的违法行为法律制裁力度弱。最近几年,高校各类校园贷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陷入校园贷的陷阱,背负沉重的债务无法自拔。此类案件发生后,若没有公安机关的介入,依靠大学校园内部的规章制度很难圆满善后,这使得大学生无法体会到法律的真实作用,无法习得运用法治方式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第四,学校制度缺乏法律监督和救济方式的设计。在学校制度体系中应当包括学生监督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的监督机制,还必须包括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或不平等对待时,进行申诉和救济的制度。实践中,监督机制和申诉救济制度要么不存在,要么只是摆设,实践中无法运转。有权利必须要有救济,学生进行申诉和监督的实践,是对其最大的法治教育。

从现实来看,大学行政化程度较高,大学的治理主要采用的是行政科层方式,以命令-服从模式对学校进行管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制度管理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鲜活的实践经历,校园管理的法治化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养成提供直接经验基础,是大学生法治能力习得的第一现场,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提供基础。大学校园生活管理要去行政化,以法治方式进行管理,这是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另一方面,教育从业者法治素养整体偏低。教育从业者的法治素养整体偏低,直接制约了大学校园法治文化的营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质量[2]。教育从业者法治素养整体偏低原因很多,具体来说包括:第一,学校对教育从业者的评价标准定位偏差。一段时间以来以科研为主的考评方式一直是主导方式。教学质量在教学者评价体系中占比较少,各类普法教育学习流于形式。第二,法律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少,制约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法学是一门实践课程,法治教育要入脑入心,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来说就是要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扎实的理论来支撑,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第三,教育从业者运用新型媒体和平台进行法治教育的能力欠缺。由于年龄和个人经历,一些教育从业者对新兴的媒介和技术掌握不足,无法提供当代大学生容易接受和习得的法律知识课程。

1.3 大学生法治观念缺乏

大学生法治观念缺乏主要体现为:一是法律常识缺乏;二是法律意识薄弱;三是法治能力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二,法治教育的滞后。由于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间短,加之大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接受的法治教育本来就比较欠缺,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非常有限。受学校管理、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很难将有限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无法体会法律对自己生活细致入微的影响,这造成大学生法治意识普遍薄弱,运用法治的能力欠缺。

第三,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盛行[3]。由于社会中功利主义的盛行,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功利。不少学生在选择各类课程时,往往估算投入产出比。因为法律课程对大学生当下的评优评先、保送研究生和就业方面作用不明显,在笔者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各高校开设的法律相关课程,学生的选课量都比较少。

2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解决大学教育课程体系对法治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应着重加强法治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

2.1 法治常识的普及:将法治教育嵌入思想政治课程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从法律产生的历史过程来看,道德中的禁止性义务首先为国家认可成为法律。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道德的作用不可偏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根据中国实际归纳出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程,实践证明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稀缺性和思维方式的固化,这一课程中法治教育的作用不凸显。将法治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仅只是设置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而是要将法治教育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在思想政治和法治教育课程的教授中,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宣讲,而要将实践中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结合其中,使得法治课程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还能进大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法治教育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德育教育注重道德宣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宣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作用,为大学生的教育提供高线;同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强化法治教育,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设置底线。这样通过高线和底线的规范实现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准。

2.2 法治意识的生成:将法治教育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中

大学生是“双创”的生力军,将法治教育纳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有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生成。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法律风险,将法治课程纳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帮助大学生规避法律风险,使得大学生创业者具有“精商明法”的综合素质[4]。

将法治教育纳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重新定位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法治教育模式。法律知识的储备是形成法治能力的前提,法治理论指导法治实践的开展,法治实践为法治理论提升提供素材。创新创业法治教育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为依托,提升学生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的锂电池组均衡控制策略主要是对电池组进行充电、放电和待机三种方式进行平衡[13],均衡控制的工作流程一般是:首先对电池组的工作状态进行识别,也就是对电池组是处于充电、放电、搁置三种状态的判断;通过电池组的SOC算法计算单个电池的剩余能量,从而判断整体电池组的能量差是否处于均衡状态,未达到均衡指标则无需进行均衡控制,达到均衡指标则按照控制策略进行均衡控制,控制过程中要对电池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均衡指标降低到控制范围外即停止均衡控制,相对应的均衡控制策略如图1和2所示。

第二,合理设定创新创业课程中法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这些主体内容的设定不仅包括法治知识的传授,还特别注重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应着力开设民商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等课程,协同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优势,培养综合性人才。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来看,创业导师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行政部门人员,包括校团委、学生处和就业指导中心相关人员;另一部分是专业教师,这些专业教师主要集中在经济、教育和管理学院,以兼职为主,队伍质量发展不均衡。创新创业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可以扩展到法学专业教师以及法学实践部门人员的参与,包括律师、法官和检察官。邀请这些人员定期到大学开展专题法治教育,包括合同订立、企业法律风险和纠纷解决等法律知识方面。

第四,探索大学生法治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在运用课堂讲授方式传授系统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经验,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平台的涌现,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要通过多渠道搜集素材,采用“互联网+”方式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媒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法治理念入脑入心。

2.3 法治能力的锻造:将法治教育融入就业实践课程中

高校法治教育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关键在于锻造大学生的法治能力。大学教育课程中包含就业实习内容,但从客观实践来看,就业实践课程中主要以专业为主,除了法科学生到相应的法律共同体中实习——锻造法治能力,其他专业大学生几乎很少参与。这就造成大学生法治理论和法治知识学习停留在纸面和课堂上,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自觉融入就业中,阻碍其法治能力的形成。因此,将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实践课程中十分重要,就业实习中要指导大学生运用所学法治知识发现实习就业中的法律风险,切实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3 大学校园法治文化的营造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到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大学法治文化环境,将大学校园法治文化教育纳入到和谐校园构建和精神文明创建中,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有助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营造大学校园法治文化。

3.1 学生事务管理的法治化

大学校园规章依法而立。学校章程和规定依法而立,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同样这为大学生守法提供示范。大学学校章程和规定要严格依据《宪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设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开展事务管理。大学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要保持开放性和实效性,及时修订与现行法令不一致处,以免出现彼此的抵牾,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学校管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大学校园章程和相关规定对学生和教师学习和生活活动进行事务管理,这里涉及学校给予大学生和教师处分处罚的规定。在作出相应处分处罚决定时,必须依据校园章程和相关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做到程序正义,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建立健全救济制度。救济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监督学校权力的行使,另一方面,可以纠正错误,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处罚有异议的,可以依托大学校园设立的救济制度,向相应的校内主管部门提起申诉,主管部门应依据校内章程规定依法进行审查,并告知相关当事人。

3.2 校园法律服务的专业化

校园法律服务的专业化传递了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可开展法律咨询和培训、性侵害(性骚扰)预防与应对、身心健康指导等优质的法律服务。

第一,开展法律咨询和培训。大学可以聘请律师为学校出台制度和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可以让聘请的律师免费服务在校学生,回答大学生面临的法律难题,将大学生面临的法律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大学生进行专题的法律课程讲授,如宪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等内容。

第二,提供身心健康指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抑郁症、自闭症患者增多,酗酒时有发生,还有吸毒和校园欺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需要“刚性”的学校制度进行规范处理,更需要学校层面通过专业的指导,关心和帮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实践中,可以借鉴美国大学设立健康服务部的做法[5],在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服务的法律机制,以保护大学生隐私权、知情权和投诉权为中心,提供心理健康、性侵害(性骚扰)和酒精及其他药物滥用的预防与应对。

第三,性侵犯预防与应对。近几年来一些院校发生老师对学生性侵犯问题,追踪各个事件的发展始末,对于问题教师的处理,大多数是通过行政处分来处罚,严重者开除,较多时候是被调离教师岗位(降低待遇标准),少有被追究法律责任。某些大学层面通过加强师风师德教育,从道德层面规范和约束教师与学生关系。虽然道德教育对于预防校园性侵犯问题具有一定意义,但“刚性”的学校制度建设更为必要,要提高校园性侵犯行为的成本,加强对该行为的预防。对于性侵害、性暴力和性骚扰的预防上,大学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要求所有教师、行政人员和大学生接受相关培训。

3.3 法治实践的多元化

学生在大学校园积极从事法治实践,有助于提高法治意识和习得法治能力。校园法治实践是大学生法治信仰获得的基础,高校可以创造各种条件让大学生依法参与校园立法、管理、监督和自治活动。首先,应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教师和学生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让学生代表参与到学校“三重一大”的决策过程中,特别是在关涉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中大学生参与必不可少。尽管实践中大学生由于能力的差异参与难度大,且学生代表数量少,但是这种参与体现了大学生在大学管理中主人翁的地位。其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评价的环节。目前学生评价老师课程制度已经持续开展,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当然,当出现学生评价出现严重分歧时,应允许教师进行申辩。保障教师权益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进行法治实践的重要经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第三,学生自治。通过选举成立学生联合会,由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使其广泛参与到大学食堂、图书馆、宿舍和校园治安管理中。各级各层学生联合会也可以与学校行政机构进行沟通和对话,反映学生的诉求。当然,这种自治是在学校章程和相关规定框架下的自治。

在大学生的法治实践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依法维权的能力。学生一次依法依规的维权实践,就是一次成功的法治教育,对于其他学生具有示范和影响作用。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可以通过投诉、申诉和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受到校园贷和电信网络诈骗的侵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加大力度打击,这对于保护大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国务院和教育部对于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上做了不少工作,包括消除歧视和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大学生依法维权实践,强化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习得了法治能力,增进了法治信仰。

4 结语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育合格接班人的任务。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当将重心放在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上,包括法治常识的积累、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法治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只有积累法治常识,提高法治意识,才能形成法治观念,提升法治信仰,从而真正提高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法治法律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