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 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之评析及搞好该课程线上线下相混式教学的思考

2021-11-27 00:16:46余延池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平时成绩思想道德

余延池

(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一、关于2021 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之评析

(一)2021 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亮点

1.章标题回归2015 修订版格式

从教材章标题格式上看,2021 版教材一改2018 修订版教材格式,回归2015 版两句对仗工整的格式。2018 版章节标题为:绪论、第一章人生青春之问、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2021 版章节标题为: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明确价值追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2.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2021 版教材加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例如法治思想等,也纳入有关会议的重要精神。整体来看,文字篇幅增加了许多,从原来的195 页增加到241 页。

3.增加了图说、拓展、明辨和二维码等,形式上活泼,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拓展了学生阅读的面。

(二)2021 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之不足

1.教材名称仍需斟酌

从2006 年秋季开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为一门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经2007 年7 月、2008 年1 月、2009 年5 月、2010 年5 月、2013 年7 月、2015 年8 月、2018 年3 月进行了七次修订,内容虽有变化,但名称一直未变。2021 版教材名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去掉了“修养”二字,“法治”二字取代了“法律基础”,凸显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意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进而有助于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以,课程名也应体现一个素质和一个素养,而“思想道德”不等于“思想道德素质”,“法治”也显然不等于“法治素养”;另外从对仗工整的角度上看,“思想道德”是一个名词,而“法治”则往往是一个动词,也不协调。所以,有人提出课程名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也有一定的道理。

2.教材内容法治部分内容偏少

自从2006 年《法律基础》课消失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只是最后几章(后几版仅一章)讲述法治观。虽然从课程名上看,整个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但明显是头重脚轻。2021 版的内容虽然添加和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但学生对民法等重要的部门法一无所知(过去的版本还要提及民法和刑法等部门法),虽然讲了法治思维,但如果照本宣科,老实说,学生们连违法和犯罪的关系,违法或犯罪的界限是什么都糊糊涂涂。个人觉得,在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今天,大学应该开设诸如《宪法》和《民法》等重要课程为公共必修课。

3.部分表述存在逻辑混乱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的表述逻辑混乱。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名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绪论应该分析“思想道德”与“法治”二者的关系,结果分析的是“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截至目前,也没有专门对什么是思想道德这个名词做一个解释或者下个定义,感觉在分析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和分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没什么区别),“法律”等于“法治”?再如第三章讲述爱国主义的内涵,把“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灿烂的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并列而逻辑混乱,因为前面三个爱被爱自己的国家所包含,或者说前面三个爱是爱自己的国家的具体表现。

二、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线上线下相混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校为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让老师们真正愿意从事教学

和传统线下教学相比,相混式教学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譬如,线上教学,要自己建课,而建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个性化课程的各个要素。虽然可以利用网上现有的教学资源,但也不能完全只是照搬,因为照搬无法体现自己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无法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一个生手来说,去学会录制一个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后续进行编辑、修剪和配字等工作都需要付出线下教学情形之下所看不到的心血。为此,学校在政策扶持方面,要关注以下几点,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线上授课应支付不同于传统线下授课的课酬

必须承认的是,虽然目前的高校仍然是科研为主,各项评优、职级晋升和年终考核几乎看重的也是科研,教学只要完成课时量不出教学事故即可,相混式教学和传统的线下教学没任何区别。这显然不合理,因为相混式教学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种努力得不到肯定和鼓励。所以,相混式教学之下的课酬应高于传统线下教学之下的课酬。

(2)学校给课程建设提供的经费应落实给建设者本人

学校提供的经费一列中有劳务费的开支,而劳务费不是课程建设者本人所有,通常做法是支付给提供劳务的学生,学生提供学号、姓名和银行卡号,并列出学生从事的具体工作或任务,然后学校把劳务费打到学生卡上。这一潜规则显得非常可笑,因为一般情况下,学生根本没参与课程建设,他们能干什么呢?譬如,我想录制视频,后续的编辑想找学生,还得去找特定专业的学生,这个我不仅不认识,学生愿不愿意都很难说,再说,对于一个熟练进行视频编辑的学生来说,几百块钱人家根本看不上。所以,通常情况下,劳务费就是应该直接支付给课程建设者本人,除非真的学生进行了参与。

(3)年终考评应给予分数支持

在以往的年终考评中,始终体现了科研为王的考评机制,教学分只要完成所应完成的基本课时且不出教学事故即可,鼓励科研,得科研者得天下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实质性的利益导向下,教学型教师的热情会大大降低,谁会傻到把大把时间花在无法得到肯定和尊重的教学上呢?所以,年终考评应给非传统型教学的老师相应的分数支撑。

2.学校对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应科学

(1)课程的建设者应该是实际从事课程建设的人

目前存在为了提升课程建设申报的档次包括课程建设成果或者课程教学团队的评定,课程负责人或者课程成果主持人上往往会挂上领导或者某某教授,而实际上这些人领导或某某教授或一学期只给一个班上开学第一课,或者压根从没有给学生讲授过申报课程。这不仅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背离了师德规范。所以,学校在对课程建设进行评价的时候,评价对象的实施者应该是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教师。

(2)课程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

课程建设效果的展示有时通过教学成果奖表现出来,而教学成果奖则以科研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写在纸面上或者发表在所谓权威期刊上为标准。举例来说,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最终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目的是否达到决不能以科研论文为主,而应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准。科研论文中的数据应该是对学生实际教学效果的客观记载或描述。教学针对的是学生,学校的主要任务包括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所以,课程建设的效果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

(二)改变对线上教学的偏见,适应教学方式发展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和迅猛发展,线上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在去年席卷全球心冠肺炎的肆虐下,线上教学被许多国家如中国的大中小学校普遍采用。有的人说,线上教学只能在疫情时期采用,而今我国普遍恢复线下教学,疫情控制得非常好,再说线上教学无法做对学生真正的监控或管理,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不建议采用线上或相混式教学。这种说法不仅否定了线上教学或相混式教学的优势,和教学方式发展趋势相违背,也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实际上,即便是线下课堂教学,学者恒学,不学者恒不学,课堂上玩手机者也非常普遍。

(三)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打造有凝聚力的高效团队

课程建设尤其是线上线下相混式课程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精诚团结志同道合的教学团队,对于像基础课这样让学生看起来都是讲大道理而容易缺乏兴趣的思政课程,靠一个教师显然是无法搞好课程建设的。但正如前面所说,在科研至上之风潮下,基于利益的权衡,实际上,课程建设团队往往处在单兵作战的状态,职称高有科研能力的愿意搞科研,如果整下一个国家社科之类的课题,几十万经费,是课程建设经费的几十倍,而且是一个人来使用支配。

(四)改变考核方式,以考促建

1.平时成绩的考核存在的问题

由于带同一门的课程的老师较多,而且平时成绩由哪些部分组成没有统一,所以不同的老师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存在差异。另外这些组成部分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也没有统一。

平时成绩的考核存在的问题是:第一,考勤所占比重太高,在教学大纲中,考勤占到了平时成绩的50%。实际上,考勤只是证明学生是否来上课了,不能说明上课的质量或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考勤完全不应该占据如此大的比重;第二,平时成绩的组成单一,往往是考勤作业之类,缺乏阅读之类的平时要求,线上平台有的老师用,有的老师不用;第三,平时成绩组成部分的真实性无人追究,例如作业成绩,但是是否真的布置了作业,布置几次,是否真的改了作业,作业是否起到了应有的预习复习等作用,真的无人过问;第四,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呈现因果上的矛盾,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过关,而去虚高平时成绩,然这样容易出现一个荒谬的状况:既然平时成绩如此之好,为何期末卷面成绩如此不堪?

2.期末卷面考核存在的问题

期末卷面考核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一学期唯一的一次全校范围的闭卷考核。然也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为了学生期末能考出好成绩,试卷普通简单化。考试表面是考学生更大程度是考老师,纵然你平时教学再好,只要期末总评成绩挂科人数超过5%,自己就要反思整改;第二,材料题往往成了抄袭题,因为学生不会答,学生大规模抄袭材料题或者前面客观题中的文字,没有真正起到材料题应起到的考核学生能力的作用。

所以,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真正体现相混式教学的效果,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总体思路是:平时成绩要体现线上线下教学方式下,学生动态地连续的真实的多元的状况;期末卷面考核要考察出学生一个学期对教材所学所用的真实状况。因为各个学院学生学习态度和文化层次的差异性,所以,学校不应该有5%的挂科率这个天花板,不能为了学生而去迎合学生。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平时成绩思想道德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