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怨旷思惟歌》识昭君之苦

2021-11-27 21:20崔婷婷
魅力中国 2021年21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匈奴

崔婷婷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羽毛,形容生光。

既得生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久。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一、《怨旷思惟歌》的来源

这是一首远嫁异国的思乡绝唱,是一个弱女子的《怨旷思惟歌》,此诗歌最先记载于《琴操》。《琴操》是继班固的《汉书》之后,又一记载昭君故事的一部音乐文献。全书共二卷,分四类,著录47 曲。主要记载了从春秋到西汉末的各种琴曲故事和琴曲歌词,并非专为昭君而作。《琴操》一书,来源甚早,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已引用其书,置于东汉文颖之后。说明它很早就已成书,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宋时不幸王佚,遗失撰集者姓名,今本为后人辑佚而成。目前史学界,对于作者问题,众说纷纭,多有争论,主要有两说:一为东汉末蔡邕,一为东晋孔衍。在《辞海》中亦持蔡邕著的观点。[1]六朝人刘昆注《后汉书》,唐人李善注《文选》时都曾明确肯定《琴操》为蔡邕所著[2]。清永瑢等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明确标示作者为蔡邕。[3]近期,李祥霆、马萌、刘跃进、赵德波等学者皆主此说。对于孔衍所著的说法,唐初魏征的《隋书》中记载说:“《琴操》三卷,晋广陵相孔衍撰”。[4]刘昫等撰《旧唐书·经籍志》云:“《琴操》三卷,孔衍撰。”[5]《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孔衍《琴操》二卷。”[5]今人邓绍基先生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也承袭了这种观点。[6]相比为孔衍所著,我更赞同是蔡邕撰写。综上,大致可推出《琴操》作者为蔡邕。《琴操》中有关昭君的事迹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为琴曲解题的故事,一为“昭君怨”乐府歌词。

二、王昭君的追梦之路

这首《怨旷思维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开云,上游曲房。”开头两句“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是比兴得兼之句,勾画了塞外荒原秋深草衰的景象,先给人以凄凉、凄楚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感伤、哀怨的基调。“有鸟处山,集于苞桑”,抬头看看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的鸟儿,回过神来,是独自一人的远嫁异国,以乐景写哀情形成鲜明对比。“养育羽毛,形容生光”,故乡山水养育了饱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面貌格外鲜明,以鸟喻人,《汉书,元帝纪》记载:“王昭君,西汉南郡姊归人,名嫱”。关于昭君的家世,“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7]“良家子”:悬泉简中有这样一条简文:

良家子,都护西域骑前尉。

ⅡDXT0313S:113A[8]

在汉代,都护西域前尉显然是一官职,汉宣帝时下诏褒奖郑吉曰:“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拊循外蛮,宣明威信……”[9]崔向东教授在《汉代豪族研究》一书中对豪族相关词语指称分类时,认为“良家”是突出豪族门第阀阅性指称。[10]“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11]《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孝文窦皇后,景帝母也,吕太后时以良家子选入宫。”[12]总之,良家子在汉代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他们受到国家的重视,享受减免赋税的优待。无论是良家男子还是女子,都有进入国家权利最高层的机会。这是其他如商贾巫医等身份者无法比拟的。”[13]昭君在这样的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养育羽毛”。王昭君的兄弟姊妹情况,虽多不明,但其有哥哥,还有两个侄子,《汉书》载:“天凤元年(14 年),云,当遣人之西河虎猛制虏塞下,告塞吏曰:“欲见和亲侯。”和亲侯王歙者,王昭君兄子也。中部都尉以闻。莽遣歙、歙弟骑都尉展德侯,飒使匈奴,贺单于初立,赐黄金衣被缯帛”,[14]由此可见和亲侯王歙、王歙之弟展德侯王飒,是“王昭君兄子”,且均已王昭君出塞和亲前而在王莽时被封为侯爵。身为家中独女,虽无大富大贵,却能享尽人间温暖。“形容生光”说到了王昭君的美,“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15]昭君容貌丰美,服饰漂亮,使汉宫为之增光、声色;顾影徘徊,美得使左右为之肃然起敬。“既得生云,上游曲房”天边飘来的五彩云彩,把她带进了天下最好的闺房。“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可见昭君在元帝时成为了后宫佳丽三千中的一员,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路。第二部分:“离宫绝旷,身体摧藏”,自古以来,世人对后宫的形容“尔虞我诈”、“深宫后院”这些具有欺骗、孤独的生活,让昭君虽进曲房,但那离宫幽室实在空阔孤单,金丝鸟般的生活见不到阳光。再加上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15]在《西凉杂记》中记载说昭君因得罪画工毛延寿而被丑化。“诸官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这在当时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进了宫中,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花容月貌追逐梦想,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谁知,飞出了大山,找到的却是温暖的金丝鸟巢,即便是美味佳肴堆放在眼前,心中也是茶饭不思,更加凄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感慨命运来来去去,造化弄人,生活无所期待。所以,在呼韩邪单于“愿婿汉室以亲”,昭君非但没有拒绝还“乃请掖庭令求行”[16]。“翩翩之燕,远集西羌”,化身成为一只翩翩起舞的燕子,终有一天自由的飞向遥远的边疆,栖息在王庭上,竟宁元年(前33 年)春正月。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为阏。数月后,昭君便跟着呼韩邪的大队人马归胡。据《汉书·匈奴传》:“故事,单于朝,从名王以下及从者200 人。”[17]再加上汉朝为王昭君派出的侍从人员,此次人数将更多。“高山峨峨,河水泱泱”,巍巍屹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从汉都长安到漠北的单于庭,数千里长途跋涉,黄沙紫塞,掠地惊飙,环境及其恶劣,对于一位初出宫门的少女,可见是多大的考验。关于昭君出塞行走的路线,虽史无明文,但林幹先生对《资治通鉴》卷27 胡三省的注,曾予以考证[18],此说有据,可从。王昭君随呼韩邪返回漠北单于庭,首先从汉都长安出发,过左冯翊,然后经北地、上郡、西河、朔方、至五原,出五原向西至朔方郡临河县、渡北河,向西北出高阙,越过长城,便离开了汉地,进入匈奴辖区.由于从阴山北去单于庭的道路被瀚海所阻。故不得不绕道西行至休屯井,从休屯井北渡车田卢水,西北行至范夫人城,过浚稽山,到姑且水。然后沿姑且水东岸北上,转东行,可以顺利直达单于庭(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父兮母兮,道里悠久”,远嫁他乡,道路漫漫,何时才能看到家乡的父母亲?翦伯赞先生在《王昭君年谱》中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 年)出塞,终于东汉刘秀建武6 年(30 年),享年84 岁。这期间,众多史书并无记载王昭君回过汉庭。“呜呼哀哉,忧心恻伤”,道不尽的忧愁和悲伤作为诗歌的最后两句,昭君追梦之路,一伤再伤。

三、昭君之三悲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游牧民族,民族诞生的“摇篮”在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战国以前称为山戎、猃允、熏粥等,居于北边,逐水草而迁徙。兴起于公元前3 世纪,衰落于公元1 世纪,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在公元3 世纪至5 世纪,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两百年,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产生巨大影响。匈奴与中原之间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4 世纪或者更早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匈奴与中原的接触较前频繁。西汉初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灭东胡、征楼烦等四处征战,称霸草原,夺取河套地区,建立匈奴帝国,真是所谓“控弦之士三十余万”[19]但当时的西汉政府,由于政权初建,国力较弱,不足以抗拒匈奴奴隶主的侵扰,因此,只能采取被迫的屈辱性和亲政策。到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财力有余,士马强盛,”[19]p3770决定用武力征伐匈奴,最后使“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由于汉武帝对匈奴主动进行军事出击,使匈奴在各方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五单于争立”,其中呼韩邪与郅支的相争最为激烈,最后的结果的是郅支胜出占据漠北地区。而呼韩邪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接受左伊秩訾王的建议,谴子入侍,自居藩臣,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他自言:“言欲取汉女而身为汉家婿。”[20]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这一千古流传的大事,便应运而生。

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不仅在政治上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而且还促进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后约半个世纪,北部的边境处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21]的和平景象。在这太平盛世的背景下,越发衬托出原价匈奴的昭君之悲。

第一悲:中年丧夫:

王昭君的生卒年,翦伯赞先生在《王昭君年谱》中记载:始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 年),终于东汉刘秀建武6 年(30 年)。其意盖谓:王昭君约生于公元前53 年,卒于公元后30 年,享年84 岁。昭君17 岁时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待诏掖庭”数岁;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 年),即21 岁时出塞。但是,呼韩邪单于与汉元帝“约为兄弟之国”,经考证在竟宁元年(公元前33 年)元帝43 岁,可见呼韩邪比昭君大了20 岁左右,远嫁异国,面对年迈的丈夫,加之语言不通,足以反映出昭君的“愁苦辛勤憔悴尽。”[22]

第二悲:后嫁继子:

匈奴“妻后母,报寡嫂”的习俗,学术上一般称之为“收继婚”。对比《史记·匈奴列传》有记载:“其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23]《后汉书·匈奴传》中记载:昭君嫁于呼韩邪后生一男,名为伊屠智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在公元前31 年,即汉匈和亲的第2 年,呼韩邪去世,其子雕陶莫皋(呼韩邪与大阏氏所生之子)继位。称复株累若鞮单于,根据匈奴的婚俗,复株累若鞮便“复妻王昭君”。西汉时期女性的再嫁相对宽松,不像宋代以后,有那么强烈的贞操观。但是,西汉允许再婚却绝对禁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婚姻及同性之间的婚姻,如父子共妻妾、兄弟共妻妾或女主嫁男奴等,这些在中原地区都属于犯法行为,要遭到政府律令严惩。受汉文化熏陶长大的王昭君在面对匈奴的收继婚时内心一定是排斥挣扎的,于是“上书求归”长安,汉成帝则敕令她“从胡俗”[24]昭君只好忍受“子烝其母”的委屈。成为后单于的阏氏,也就是复株累若鞮的妻子。生下两女。鸿嘉元年(公元前20 年),复株累若鞮死,昭君从此寡居,当时约三十四岁。

第三悲:晚年丧子:

命运仍没有眷顾昭君,古语常言,人生四大悲: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老年丧独子,少子无良师。对于昭君,中年丧偶已是一悲,祸不单行,东汉光武帝时昭君唯一的儿子被匈奴单于所杀。《后汉书·匈奴传》载:“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智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智牙师。智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25]这首《怨旷思惟歌》,将自己的哀怨溶于诗中,表现了自己远嫁匈奴的不幸与忧伤。后代文人笔下也有不少生动逼真的描述:《昭君词》、《明妃怨》、《明妃曲》这些作品都表露出昭君出塞时一路的风霜之苦,远嫁之悲。

四、总结

有一种离别,最奢侈叫出塞,有一种思乡,最深沉叫家国。昭君出塞虽然是上千年之前的故事,但是它代表着一种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正是当代人最缺乏的精神,一种舍己!一种大爱!也是一种付出……我们在歌颂昭君出塞之伟大时不要忘记其贡献,从她身上学习责任、胆识和魄力。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昭君
昭君出塞
昭君
千载琵芭语,不解昭君怨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昭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