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绪国 杜海云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成为课程发展的新方向。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德育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54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式以说教为主
组织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时,许多教师习惯以说教的方式讲解相关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这就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极度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不足。课堂教学环节,许多教师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这样一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只能够单方面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虽然能够认真听讲,但是学习过程过于被动,导致思维能力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从学生兴趣培养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教育模式过于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不足,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在选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忽略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育过程一味强调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忽略了对素材的拓展和延伸,这就导致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十分有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虽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理论性内容过多,生活化案例略显不足,在教师过分依赖课本的情况下,学生的知识体系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素材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这样一来教师能够将社会资源引入到课堂,并且进一步拓展德育素材,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程知识。传统教育模式下,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的工作,自身只需要讲解品德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即可,导致德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素材更加丰富,无论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故事,还是其他形式的德育素材,都能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材料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需要结合德育这一基本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育活动形式进行优化和调整,一方面凸显生活元素,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课程知识与德育紧密融合在一起。相较于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以德育为导向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日常相处中渗透德育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开展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和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摆正自身角色定位,在与学生相处时始终保持平等的状态,认真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相处方式。在校园生活中,教師应当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以最真诚的爱与关心。
在学习方面,教师则应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当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对德育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也可以将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传授德育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启发。
2.梳理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德育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德育需求,并且将德育体现在品德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同时也要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出要求。在设置德育方面的目标时,教师应当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有效整合在一起,长期目标是指在某一学年内,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要求,短期目标则是指通过某一节课或者某一单元主题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在明确的教育目标指引下,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并且定期观察目标的达成情况,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确保德育落到实处。
3.创新教学手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应当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和创新,并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带入课堂,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展示德育的相关理念。
教师首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收集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情境创设素材,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引导作用,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官冲击,让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以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为例,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必须搜集关于爱国教育的相关素材,带领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借助《建国大业》《上甘岭》等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并且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成立所付出的努力,并且在学习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学会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4.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将德育纳入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是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不仅要会解题,更关键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德育的相关要求转化为具体可监控的目标,并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实施评价。此外,教师还应格外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在教师科学的评价体系影响下,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且主动配合教师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组织和实施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对理论内容的分析和讲解,同时也应将德育融入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学会如何应用德育知识。教师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德育主题设计具有可实施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凸显本地区的特色文化。
以培养社会公德心这一德育主题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主题,并且利用课外时间发放相关的宣传单,劝阻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公民。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组织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社会公德心这一德育概念,并且成为一名具有社会公德心的人。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德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德育活动进行优化和创新,确保德育能够贯穿于课内外,让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玉生《核心素养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8期。
[2] 曾燕宏《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考试周刊》2019年第56期。
[3] 薛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探究》,《考试周刊》2019年第50期。
[4] 王丽丽《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3期。
[5] 高海燕《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数码设计》2017年第9期。
[6] 钟剑辉《小议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16年第12期。
[7] 黄河《浅谈小學〈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德育与心育的结合与渗透》,《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