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钰莹
(鹤壁市淇滨区天山小学,河南 鹤壁 458030)
对于每个人的学习生涯来说,小学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此时期不但是学生身体发展与储备知识的重要基础,还是其良好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显著的心理特征通常是简单的且又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小学生始终持有较多的愿望与理想,另一方面他们通常会缺少具体的行动,并不会向着自己的愿望或是理想付出实际的行动或是努力。同时,处于小学生阶段的学生,十分渴望受到来自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肯定与表扬。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子女皆是独生子女,加之家长对其的过分溺爱,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做事说话更是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便会凸显出来。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要求学校以及教师应注重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首先,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快速发展,且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活与学习观念。其次,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妥善地解决小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如情绪波动较大、不爱学习、抗挫折能力较差以及容易半途而废等等。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新时期背景下,任何形式的小学教学工作,教师都应始终坚持以学生文本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并根据此合理地设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例如,为了保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与需求,班主任可以首先采用班级讨论或是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讲出真实的内心所想。这是因为一些小学生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是困惑。其次,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转变身份,以倾听者或是同龄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讨论过程。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讨论中,可以打消学生的陌生感与惧怕心理,在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从而使更多的小学生乐于同班主任进行沟通与交流。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在校的多数时间都是与班主任一起度过的,所以班主任应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平日的班级管理工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应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融入。比如,在组织学生清理班级卫生时,教师应向学生传达“劳动是一种美德”的思想,打消其对劳动的抵触心理,在正确心理的影响下,积极地参与到班级劳动活动之中,且积极地维护班级卫生。其次,班主任应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因为良好的班级环境,是滋润小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温床,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在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适当加入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等思想教育,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品质,辅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且心智发育尚不健全,所以学生相对比较脆弱且敏感。因此,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并根据实际的变化科学地调整教育的方法与内容。比如,一些小学生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往往会直接表现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一些细微表现对其的心理状态进行解读。部分小学生可能在平日里表现得脾气较好,但在某一特殊时期可能发生乱发脾气、不听管教等情况。当发生此现象时,班主任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波动进行详细分析,找出诱因所在,并立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将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来说,班主任不仅要完成对学生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工作,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其得以全面且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小学班主任理应提高对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态变化,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