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塔吉克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帕米尔高原(以下简称塔县),其余分布在南疆的莎车、泽普、叶城、阿克陶和皮山等地区。历来,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的塔吉克族人民,在独特的物质生活环境下,创造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塔吉克音乐文化。塔吉克族乐器作为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自身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内涵享有盛名。塔吉克民间艺人制作乐器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刀具和自制的一些工具,通过手工制作而成。目前,在我国塔吉克族人群中会做民间乐器的艺人非常稀少。因此,传承与发展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对塔吉克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要用到的材料主要包括鹰的翅膀骨、木头、芦苇、动物皮、小铁环等。例如,“鹰笛”是用鹰的翅膀骨制作的吹管乐器。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捕杀,制作鹰笛只能用自然死亡的鹰。因此,鹰笛在民间非常珍贵,而且比其他乐器的价格要高很多。“苏尔乃依”是用芦苇秆、檀木或其他木材制作的气鸣乐器。热布普、巴朗孜库木、萨塔尔等弹拨乐器一般由杏木或桑木雕制而成。热布普和巴郎孜库木的琴箱是蒙以牛皮或驴皮的呈扁半圆形的共鸣体。赛塔尔的共鸣箱呈半梨形,正面覆盖一块薄木片当作面板。塔吉克艾捷克是塔吉克族民间乐器中唯一的弓弦乐器,做工粗糙、形态原始。先前的塔吉克艾捷克共鸣箱使用的是铝罐,如今改良的塔吉克艾捷克共鸣箱是木质的。此琴琴杆呈圆形,用柳木或松木制作而成。塔吉克手鼓的鼓框用桑木制作,民间也有部分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作为鼓框(这种手鼓的鼓框内侧不缀小铁环),呈扁圆形,单面蒙皮,主要是用羊皮、牛皮或驴皮制作而成,鼓框内缀有20~40 个小铁环。
由于制作过程还没有实现机器化,塔吉克民间艺人只能手工制作乐器。除鹰笛外,其他乐器主要用的是一些传统的刀具和自制的工具,如手锯、断间锯、锄头、刨子、钢丝和铜钉等。这些工具贯穿乐器制作的全程。例如,鹰笛上的图案,一般用加热的钢钉来完成。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当地民间工艺品包括民间乐器的外观和精致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乐器行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少部分民间艺人开始使用一些电子工具制作鹰笛,如小型电钻、雕刻机、电木铣使用的直刀、开孔钻头、电刨、磨光机等。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塔县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除了刺绣,其他手工业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塔吉克族乐器制作技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乐器制作技艺相比,陈旧落后、做工粗糙、外观朴素,其没有多余的装饰、规格大小不一,导致音准和音调有差别、音域较窄。以鹰笛为例,由于鹰是生活在悬崖和山顶的飞禽,在地面上极难找到它的尸骨,人们只能跋山涉水,寻找雄鹰翅骨。制作时,应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后在碱土中埋上10 天左右,才能清理骨头内外,然后磨平上下管口,之后从出气口往上,每隔2 厘米左右,开三个按音孔。开按音孔的技艺十分重要,民间多以食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作为标准距离。因此,不同的民间艺人做出来的鹰笛不仅长短有别、管口大小有异,所开的音孔距离也不同。在塔吉克族音乐中鹰笛是成对的,不能单独使用。“用不同的鹰翅骨制作出的鹰笛长短、粗细、音高和音色不同。所以从同一只鹰上取下的一对翅骨制成的鹰笛是一对,两支鹰笛的音高和音色是完全相同的[1]。”因此,第二支鹰笛更难做。鹰笛是不能喷漆的,所以鹰笛做完后,应放在屋内馕坑附近的房梁上,让馕坑的烟气熏染,当原来的乳白色变成浅古铜色之后,才算制作完成。漫长的制作周期,考验着制作人的耐心和毅力。
塔县地区地形复杂,有悬崖峭壁、冰山雪峰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外界的联系较少。特别是马尔洋、皮勒、大同、热斯喀木、塔尔等多个乡村离县城很远、交通不畅。因此,大多数人很少外出。所以,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历来只能在家庭内部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塔吉克文化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和语言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塔吉克文化对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导致塔吉克乐器制作技艺出现不同程度的断代现象,其传承与保护形势空前严峻。目前,整个塔县专门制作乐器的民间艺人不到十位。当地有名的民间乐器制作传承人有鹰笛制作传承人鲁提克;制作热瓦普等乐器的传承人有大同乡的卡迪尔·梅润、夏木希尔,马力杨乡的努斯来提和刀来提纳扎尔等。
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塔县的旅游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以其独特的高原风光、丝绸古道、民俗风情、文物古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石头城、国家级湿地公园金草滩等旅游景点专门设立了制作乐器点、展示塔吉克族乐舞的文化点,为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保护与传承初步谱写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一直保持传统的制作方式,没有一定的规范,导致演奏技术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无法满足现代塔吉克青年在音乐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以,当前塔吉克音乐领域大量使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等邻国的民间乐器,并随意给这些乐器命名。虽然这些乐器以精美的外观、独特的音色和较宽的音区丰富了我国现代塔吉克族的音乐文化,但这种生搬硬套的情况终究会使塔吉克族传统文化逐渐弱化,进而导致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现代音乐文化发展中处于缺失的状态。
在塔吉克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在积极保护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地区资源有效配置,如及时挖掘民间艺人、采集传统制作技艺的影响资料、建立乐器制作坊、开展一些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与演奏比赛活动、资助传承人收徒传艺等,鼓励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发挥文化传播和技艺传承的作用。与此同时,成立塔吉克音乐文化基金会,组织全方位的音乐文化交流会也可以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这能为塔吉克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使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乐器作为体现和传播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音乐文化发展的核心因素。乐器制作技艺的水平,不仅代表着乐器本身的品质,也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普及。首先,我们应在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借鉴先进的乐器制作技艺,充分利用电子设备提高生产率;其次,与本民族音乐专业人士共同探索乐器的制作原理,高度重视塔吉克热布普、巴朗孜库木和萨塔尔等乐器的标准性、表演性与观赏性,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和数量;最后,与国内民乐专家和专业乐器制作厂家合作研制塔吉克族具有特色的鹰笛、苏尔乃依等乐器,在坚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研发新的制作材料来弥补材料缺乏和制作技艺缺陷等不足。
“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承载了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智慧。因此本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被本民族认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当前,塔吉克民间音乐正处于固守和发展的转折点,由于严重缺乏专业人才、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和理论研究基础,在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塔吉克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传承环境。
自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在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地方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塔吉克族民间音乐得到抢救、保护及传承。尤其是在1976 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香宝宝古墓进行挖掘后,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力。从此关于塔吉克文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塔吉克族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对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仍然存在不少疑难杂症。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艺进行挖掘和保护,使这一优秀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