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莹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为了使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要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样指出要科学合理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并科学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同时还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这些文件虽然是针对职业院校而言的,但应用技术型高校与职业院校类似,都是面向社会各种职业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因此文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检索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科学设置专业提供参考。
“专业设置”包括专业的设立与调整两部分,其中“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调整”是指专业的变更与取消。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提供的高等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实现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
郎耀秀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有三点依据[1]:第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二,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专业设置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内部关系规律;第三,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积淀。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学科专业基础、办学经验以及学校已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等。孟庆国基于应用技术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提出了四点基本依据[2]:一是按工程领域或技术来设置专业。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以培养工程师或技术员等为主的应用型教育,而工程或技术教育是应用型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应用技术型高校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相衔接,同时要健全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三是具有鲜明的地方和行业特色。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密切联系当地的生产发展状况,与当地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开办具有特色的、与行业相关度高的专业。四是灵活的专业调整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灵活地进行专业设置,能够及时适应产业结构变化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2]。
尤伟等人则提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满足当地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社会分工、劳动力状况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要能够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需求进行预测,从而及时地进行调整[3]。侯爱荣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及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性[4]。基于此她提出了四条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一是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衔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突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实现重点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依据自身发展的办学优势,推动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办出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三是形成学科专业的协调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形成“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的发展态势,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以及相应的学科基础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四是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资源承载力,始终将办学效益放在所有行为准则的核心位置,同时要保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实现[4]。
我国台湾应用科技型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分工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考虑学校师资、学生意愿、设备、校舍、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开设,注重专业开设的实用性[5]。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职业和应用为导向,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并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和岗位的需求[6]。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专业设置时不仅要适应区域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密切与企业和当地产业发展的联系,从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还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统筹与校企的深度联合[7]。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本身拥有较高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地方州政府对其进行宏观统筹指导,让它们能够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企业在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达到了有机的结合[8]。
综上,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主要依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两个内外条件,社会需求占主导地位,主要是针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同时考虑应用技术型高校自身高等教育的属性。另外,专业设置也要考虑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对接也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既可以增强企业办学活力,办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特色,也可以服务于地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就业。
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一种有别于提供单一理论知识教学或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办学场所,它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孙进提出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应用性、跨学科性、特色性[9]。应用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根本标志。跨学科性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标志性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重视跨学科性,才能够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特色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必然要求,通过专业设置突出各个高校和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突出多元化特征,注重不同专业之间的互补和相互协调。李孝轩则提出了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必须具有适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10]。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依照传统研究型大学专业设置的标准进行,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教学,这一现象阻碍了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出能凸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专业。
崔淑卿等人基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提出了专业设置的四个特点[11]:第一,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以职业为导向,密切联系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第三,审慎设置,适时调整。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听取行业、企业等多方的意见,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同时要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第四,广纳生源,公平入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入学门槛相对较低,招生条件更为宽松,可以利用自身发展的特色和独特的办学定位吸引学生,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出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了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专业设置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数量的“小而精”与“大而全”。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确定要开办哪些专业,部分学校仅开设几个专业,而部分学校开设的专业覆盖面较广。二是专业方向的技术性。技术性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考虑的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因此技术性是其专业设置的显著特征[12]。三是跨越了传统学科的疆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通常是按照专业领域进行专业设置的,大部分专业都是为某一职业量身定制的,这种专业通常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13]。四是服务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产业性。在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专业因产业需求而设,产业因专业人才而兴[14]。
总的来说,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科专业自身来说,要体现产业性、应用性、技术性、跨学科的特点,产业性是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发展;应用性是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问题;技术性是指立足岗位需求,培养职业能力;跨学科是指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从专业设置调整的特点来看,具有适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用性是指结合实际情况,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针对性是指明确职业导向,面向企业特殊的实际需求;灵活性是指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身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郎耀秀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是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规律相协调的原则。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科学规律,因此其专业设置要寻找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交叉点,使之相互协调。二是社会需求与自身办学能力相协调的原则。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考虑社会需求,还要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积淀是否满足学校专业设置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追求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眼前利益与长期发展目标相协调的原则。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办好长线专业,也要办好短线专业,同时长线专业要服务于短线专业的建设,从而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志军对34所“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遵循差异性、地方性和应用性三个原则[15]。第一,差异性是指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能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的设置,而是要与地方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同时要注重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这样既可以避免专业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又可以引导适应实际的新兴专业的发展。而新兴专业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可以通过对相关专业进行细化,使相同的专业往不同的方向发展。第二,地方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特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当和当地的政策相适应,同时要结合自身优势,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突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征。第三,应用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关键[15]。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遵循“三位一体”的原则,即应用性、适用性和区域性。这种原则为德国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知识的应用型人才[7]。同时其专业设置遵循就业导向原则,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对接各地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16]。
总的来说,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既要有宏观层面的指导原则,也要有具体的操作原则,宏观层面要把握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规律、社会需求与自身条件、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在具体操作层面,切合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体现应用性属性、适用性以及效益等各方面的原则。
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与本校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策略,但是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王志军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中的34所院校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联盟”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7]:一是“联盟”院校现有专业的就业质量不高;二是“联盟”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总体不合理;三是“联盟”院校设置的专业应用性不突出。由此可见,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的办学定位并没有完全实现。王伟舟提出和王志军相同的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脱离,且各应用技术型高校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难以保证专业质量[18]。
郝雪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导向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19]30-34:第一,市场切合度不高。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钩现象,缺乏相应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机制,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第二,应用性特征不突出。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仿照普通本科院校,忽略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教学方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知识的教学,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校企间有效互动不够。校企合作是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让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过程,可以更充分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也只是存在于表面形式,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充分的参与其中,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第四,地方、行业及校本特色不明显。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并不明显,没有充分利用区域发展的资源,弱化了学校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同时行业作为指导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专门机构,并没有发挥好推进校企合作等职责。第五,高校办学自主权薄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根据国家制定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设置专业,这种规定限制了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导致应用技术型高校缺乏专业设置的积极性,其所设置的专业出现“雷同”现象,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总体来说,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受限,企业、行业并没有完全参与到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备,我国需要重视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更好地实现其服务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定位。
应用技术型高校最早起源于欧洲,在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就是德国,我国很多学者对德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同时随着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我国的发展,一些学者从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几点专业设置可借鉴的经验。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很多学者(郝雪[19]20-23、蔡彬清[20]、张进[21]、卫世乾[22]、蔡泳帆[23]等)对欧洲和国内地方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可借鉴的经验:第一,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设置区域特色专业。各应用技术型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利用各地区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设置特色专业,充分考虑自身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实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第二,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并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欧洲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国内相比更为系统化、科学化,有更多专业的经验可供借鉴:第一,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欧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是严格区分开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提供的教育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应用性教育。第二,具有较为显著的职业导向性。欧洲应用技术型高校注重根据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从而更加适应国家的就业形势。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欧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注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第四,享有程序规范下的高度自主权。欧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与我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大的不同,其拥有高度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受政府的约束比较小。欧洲有着严格的程序确保专业设置有序进行,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保证专业设置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应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型高校设置规范的程序,从而确保专业设置能够持续稳定有序地进行。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让高校、政府、市场和行业企业都参与其中,发挥好高校的自主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及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侯爱荣[24]、于凌云[25]等学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优化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与地方的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相匹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教育部主管部门和高校都应该构建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并依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根据搜集的相关信息评价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其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及时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从而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建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各应用技术型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所处地域千差万别,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定位的缺失和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而指导学校的发展。
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导致了专业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企业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参与者,也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受益者,让企业参与专业设置过程,可以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一是要构建高效的产学研协同、校企资源相互依赖的模式。要采取多种形式让企业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过程,同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其中。二是重点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产业相关的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的相关专业,并加强对传统专业的引导。三是依靠学校原有的发展优势,形成品牌特色专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或开设新兴专业。
通过建立专业长效预警机制,最终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自觉性,从而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构建全面的专业预警机制。要建立相应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二是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评估机制。首先,要平衡高校和政府之间专业设置的权力,扩大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政府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监督,避免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性和盲目性。其次,要健全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的改造和退出机制,及时对不合适的专业进行调整,促进高校专业结构优化。最后,建立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认证制度,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出大量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要想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依靠应用技术型高校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关于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系统的研究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很多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且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内容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现状探究、优化路径以及对国外的经验分析等方面,且大部分研究都存在着论点过泛、缺乏足够的调查等问题;二是研究视角趋同,大多数研究是从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矛盾等方面出发,很少从学科视野和实践凝练等多维度视角开展研究,同时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三是研究方法较单一,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文献法和比较法,且普适性研究较多,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较少。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