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赵俊杰,黄中文
(河南科技学院 生命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专业选修课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完善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大学阶段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专业选修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面的拓宽和提高,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课程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保证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专业选修课课程考核评价[2]。科学合理的专业选修课考核评价方式既可以准确评价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为奖学金等级评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人选推荐等提供重要参考;也可以引导和督促本科生丰富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为专业相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3]。国家对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也非常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因此,加强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已经势在必行[4]。
本部分就笔者在美国留学时了解的、通过网页和文献资料查阅、国外高校同行朋友学术交流等获得的国外知名大学专业选修课考核评价情况进行详述,并对国内高校相关课程考核评价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专业选修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提供参考。
陆根书等人研究了2015年QS大学排名前100名中的20所大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发现国外一流大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变,大多数采取多种考核评价方法灵活组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综合考核评价[5]。在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中,考试、作业、论文、课堂参与、实践操作、讨论汇报、报告、问题集、提纲摘要、连续评价等10种的使用频率较高,是主要的考核评价方法。其中问题集(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列表)的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集提交完整的书面解决方案。问题集是授课教师根据已经讲授过的课程内容设计的,一般不涉及进一步深层次研究,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熟悉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典型问题,在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权重。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选修课考核使用论文和课堂参与这两种方法的比例显著高于必修课;从课程的特点来看,理论课使用论文和课堂参与这两种方法进行考核的比例显著高于理论实践结合课,后者使用作业、讨论汇报、实践操作和连续评价进行考核的比例显著高于前者。
多样化、连续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是美国高校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主要特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不仅包含期中、期末考试,也包括论文、家庭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方面。另外,美国高校注重教学相长,比较重视学生平时社会经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英国大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结课论文、考试、报告、演讲等几种方式。专业课主要是以结课论文方式进行考核,每个专业基本都需要写结课论文,由任课教师规定撰写内容;考试一般出现在理工科专业,如生物工程等专业的考试可能还会涉及实验室实操考试;报告属于小组考核的一部分,由组员共同完成;演讲主要是针对商科专业的学生。
法国公立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机制,淘汰率可以达到30%。法国大学的专业课课程设计分为大课(主要是基础理论课)、指导课、实践课三种,课程目标是加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性的探讨,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考核方式上,大课以闭卷考核为主;指导课的考核评价是在授课教师指导下,通过讲解、辅导、研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践课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具体实验、考察和具体操作进行。
总体上看,国外一流大学课程考核的特点有考核方式比较灵活、考核方法多样,理论实践相结合课程的考核更倾向于使用实践操作方法,选修课考核使用论文和课堂参与的方法较多。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划或文件精神,国内有许多高校都进行了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7-9]。浙江工业大学的沈瑛以计算机专业三门选修课为例,探索了改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开放的形成性考试的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中引入了小组作业、自主实验、无纸化考试、开放式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10]。针对专业选修课大班上课的特点,北京科技大学的任玲等人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尝试,改革的时间段选择在平时考核中的专题训练环节,要求根据限定的专题范围,自由选择题目,完成综述性论文的撰写,并进行专题报告;考核评价过程主要有分组完成、高效协作、自由选题、交流报告、适时指导、评价体系完善和匿名问卷反馈等方面[11]。济南大学的吕红浪等人在其专业选修课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中采用全过程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将课程结束后的期末一次考试分解成五到七次的10~20分钟的阶段小测验;在考核内容上,既设计了最基本的记忆性、常识性的问题,又拟定了具有实用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在考核形式上,既可闭卷,也可开卷,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集体讨论完成;在考核时间选择上,小测验进行的时间不固定,既可在开始上课就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堂中间进行,还可以在接近下课时;为了兼顾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单独给这部分学生提供了课外作业及课外讨论题等题目,最终结课后根据学生各环节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考核方式改革,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2]。
在专业选修课各考核环节成绩占比的改革上,多数高校都加大了平时考核环节的份量。哈尔滨理工大学潘承怡等人在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提出强化过程考核,总成绩中过程考核成绩占比高达60%,而期末考试成绩只占40%;过程考核包含的项目及分值分配分别为出勤及表现(10分)、课堂提问(10分)、平时作业(20分)、章节测试(20分)、设计性大作业(20分)、实验和实践(20分)[13]。青岛农业大学的李夕梅等人将其主讲的育种学原理(该校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选修课之一)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原来的考勤(20%)+开卷考试(80%),改为考勤(10%)+课堂讨论(20%)+实验实习成绩(20%)+考试成绩(50%)[14]。其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降低考勤所占比重,增加了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学生表现的成绩及实验实习环节的成绩,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实验实习环节的重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国内不少高校在专业选修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上表现为考核内容灵活、考核形式多样、注重平时考核等特点,正在逐步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
虽然国内有不少高校响应国家号召正在或已经进行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但仍然有大量的高校在专业选修课考核评价方式上存在考核方式简单、重理论轻实践、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课“满堂灌”,考核以传统的理论考核为主,缺乏对实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二是普遍存在重期末考试而忽略过程考核的缺点,导致学生平时不重视课程学习,期末只关注测试重点,考试过后基本忘完的现状;三是考核方法与内容单一、老化。目前,还有不少高校的专业选修课考核存在随意性、应付性等特点,表现为考核采用平时成绩+随意性很高的期末课程论文,或平时成绩+期末几道大题,或平时成绩+课程结束后写总结报告的形式评定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占比较低,一般仅占20%~30%,教师根据学生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给出具体分数,但又没有严格的、规范的评分标准[15]。
专业选修课一般在高年级开设,但很多高年级学生在积极备战考研,他们不重视或顾不上非考研相关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专业选修课,学生经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主要是为学分而来。授课教师也十分清楚,课堂上的出勤检查是浪费时间,而且对教学质量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属于考试课的专业选修课期末考试一般从设计好的A、B两套试题中随机抽取一套进行答题,且不少学校规定期末考试60分以下者直接记为不通过,不允许加平时成绩,造成“一考定终身”的现象,进而导致邻近期末考试的一两周,学生根据教师所划的考试重点死记硬背,进行考前突击。任何一门课程,重点知识都需要非重点内容支撑其知识结构才完善、系统。因此,划重点、考前突击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窄,再加上上一级学生的“经验传授”,导致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另外,“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反映及平时学习的督促,因而不能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上述分析可见,如何从质与量两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以促进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是提高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除了抓好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外,应该下大气力搞好课程考核这一环节[16]。
河南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选修课包括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免疫学、统计与SAS等,共计21门,在考核评价上也存在类似上述的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平时不注重,期末大行动”“高分低能”等现象。为解决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对专业选修课学习过程不够重视、动手能力欠缺、知识面宽度不够及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高校在课程考核上的一些良好做法及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和特点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并在部分专业选修课中进行了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包括生物技术专业在内的大学教育阶段的专业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需要使其了解或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为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进而促进其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提出了“强过程,加实践”或“强过程,加口试”的专业选修课考核评价方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1.加强过程考核
加强授课期间的过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总成绩由过程考核(60%)的各部分累加再加上期末成绩(40%)构成。期末考试以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面对面沟通交流专业问题的能力为主,重点采用实践操作考核(实践性强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或口试(理论性强的课程)。过程考核由课堂表现、课堂测验、阶段测验(预计1~2次)、大作业与汇报等部分构成,各部分成绩占比分别为10%、20%、20%、10%。重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促使学生在整个专业选修课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紧张感,提高学生对专业选修课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过程考核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勤、听课状态、课堂纪律、课堂互动等情况。课堂测验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对每一堂课都要重视起来,要求学生上课当天完成。阶段测验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随机、分阶段进行,对学生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课堂测验和阶段测验以线上测验为主,主要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完成。测验试题系统自动随机抽取,不同的学生抽到的试题不尽相同,即便抽到的试题相同,但题序或选项顺序不同,加上测验设置了需要在限定的有限时间内完成答题,有效遏制了学生相互抄袭现象。测验完成后学生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不达标者(转换成百分制,60分及以上为达标)或虽然达标了但对自己测试成绩不满意者可以在截止答题时间前重复进行抽题、在线测试,系统自动取最高成绩记为该次测试的最终成绩。对当天讲课重点、难点部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还可以在超星学习通上观看讲课视频回放、PPT课件、文献资料、动漫资料、小视频等帮助消化吸收课堂讲授的内容,或通过平台上的讨论区进行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动解决疑难问题。现代化线上测试平台的利用,教师除了在制作题库时工作量较大外,测试的批改、成绩的统计等系统自动完成,减轻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为本考核评价方式在众多专业选修课中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测试内容设计上,这两种测验的试题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为主,附有部分综合性知识测试题,贯彻了基本知识考核前移、重在平时的“强过程”考核思想,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课程讲授。
过程考核中大作业与汇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整理的或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并讨论提出的涉及本课程的一些重要内容、发展趋势等典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制定出最终解决方案,并进行PPT汇报。大作业内容偏难、偏多,解决起来所用时间比较长,一般在上课伊始就发给学生,简要讲解注意事项和要求后让学生根据每周教学内容和进度,自行安排讨论时间,一般不少于3次。组内讨论要求各成员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打分,教师随机抽查;期末考试前每个小组选择1个人进行PPT汇报,另外再选1人当评委和授课教师一起组成评委会,进行小组汇报打分。每个学生的大作业与汇报的总分由自评分和小组汇报分两部分构成,各占50%。小组汇报成绩事关各个组员,因此,无形中迫使小组各个成员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把汇报搞好。大作业与汇报既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协调配合与团队精神。鉴于专业选修课课时一般都不多,大作业与汇报一般只进行1次。通过加强过程考核及各个教学阶段的全程监控,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生能比较高质量、成系统地完成专业选修课学习与考核过程。
2.加强实践操作类考核
生物技术专业选修课中所开设的涉及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课程,如生物信息学、统计与SAS等期末测试可以采取上机操作的考核方式,突出实践教学,以便于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开设的涉及具体实验操作的理论实践相结合课程,如免疫学、生化制药技术、天然药物化学等期末测试可以采取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期末理论与实践测试各占一半,理论测试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口试或笔试,实践操作考试可以随机选取平时实验做过的内容或相关内容,采取3~5人小组式的教师主导下现场测试。以便于督促学生平时实验课上要认真做实验,不能仅是抄别的同学的实验报告上交应付教师。通过实践操作考核全面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掌握程度,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加强口试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等,期末测试可以采取口试方式进行考核。教师要根据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合理设置相应的口试题目、各题型题量和难度,建立口试考核试题库。上课伊始就将题库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及早根据课程进度、授课内容做笔记、备注等进行口试备考。所设计的命题要尽量突出能力考核,即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方面试题占比一般小于40%;试题要尽量激发学生个人思考,留有学生总结与发挥的余地。口试考核中根据题型随机抽取题签,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试考核。口试题库内容较多,不要求学生全部背会,只要非常熟练即可,允许学生口试时带参考资料,可以适当参考,但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很难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口试答题,得分很低。口试题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从题库中自主准备当次测试一半的题量,另外一半以随机抽题方式进行口试,但是这种方式不允许带参考资料。本口试考核设计方案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期末考试时的心理压力,杜绝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自由度和发挥空间,便于充分调动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整体上看,本文所提出的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生物技术专业不同选修课课程内容及侧重点采用“强过程,加实践”或“强过程,加口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是笔者在调研了本校及部分同类兄弟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对专业选修课学习现状及国内外其他专业选修课考核情况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改革措施。与前人相比,本文所倡导的“强过程”更具体、更细化,在实施方式上“科技含量”更高,主要表现为通过综合利用网络平台(如超星学习通)、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等)、个人电脑等完成过程考核,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答题;“加实践”的考核则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生只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即可,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实验课的动手操作,因为最终考核的操作测试是从平时实验课中随机抽取的;“加口试”的考核则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背会相关内容,既减轻了学生心理压力,也使口试题库中设计的范围广、综合性强的题目的考核变得更现实,更能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为今后毕业课题开展及考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河南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选修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已经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统计与SAS 3门课程中进行了试点。结果表明,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的整体教学实行了全过程动态的考察与管理,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风上看,根据学生的反馈,一是使学生从重视期末考试,转向重视全过程学习,端正了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原来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诸多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二是特殊的考核设计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每次上课后的测验使授课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天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为共性问题及时答疑提供便利,为下次授课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参考。
从考核结果上看,生物技术2017级的生物信息学课程采用了本文提出的“强过程,加实践”的考核方式,基因组学课程采用了“强过程,加口试”的考核方式,结果表明,生物信息学的总评分数在90分及以上的高达26人,占总选课人数的比例为56.52%(26/46);基因组学的总评分数90分及以上的比例为25.64%(20/78)。重实践能力培养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测试题或大作业,如“某医院诊断一名患者患上了贫血症,但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患病的起因并非β-球蛋白基因本身缺陷所致。患者基因组DNA样本送到上一级大医院进一步采用基因组学相关技术进行检测,确诊该患者患了地中海贫血症,这家大医院是根据什么做出诊断结果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设计实验进行证明”和“参考给出的检测fasta格式DNA序列中gapN大小及数量的perl程序,自主改造一下以实现检测该序列中EcoRI酶切位点(5'GAATTC3')的位置和分布”等,促使学生不但要加强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还必须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相关网站资源,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等才能较好地完成答题。教学实践证明,本考核方式不仅显著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种突破,既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个人沟通和表达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专业选修课是建立和完善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15]。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积极性[16]。本文提出的考核改革方案集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于一体,实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既提高了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该考核改革方案的实施与完成,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还离不开线上平台+智能手机+电脑的辅助。随着我国5G的不断普及,高带宽、低延时的信息化时代即将到来,相信该考核模式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得到更大普及,为各相关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参考[16]。另外,该考核模式也贯彻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等精神,为培养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