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梅
摘 要:国学经典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来源,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对小学生加强经典诵读的教学,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完善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文对当前阶段的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24
国学经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来源,能够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对小学生开展经典诵读的教学,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的情操更为高尚,有利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使他们的人格更为完善。可以说,对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可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研究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诵读经典中得到健康成长。本文对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对当前经典诵读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性探究,继而提出了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对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有所助益。
一、在小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的意义
1.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小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奠定他们成为人才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但凡优秀的人才,都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的文化传统十分重视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承载文化传统的国学经典,自然也承担着教育学生成才成人的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的责任人之一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我国的国学经典作品中,包含着诚实守信、忠孝仁爱、尊老爱幼等优秀思想,这些内容并不守旧,反而是经历岁月磨砺的精神财富,能够让学生终受益。拥有这些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生,往往有较好的精神气质,生活态度也更积极,懂得尊重别人,也知道自尊自爱,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有着崇高的精神信仰,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这样,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2.促进小学生识字量的增加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蒙学经典成为学生的一般启蒙课程。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等,这些典籍中的文字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方便学生对这些内容熟悉并掌握,有利于他们学习更多的文字。这些经典书籍也有益于身心成长,帮助学生明理思悟。学生通过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也还有利于他们语感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他们识字量的提高,并加深他们对文字的认知度。学生掌握的字词在达到一定量后,自然就为顺利阅读奠定了良好基础,继而促进他们理解力、感悟力。
3.提升小学生的记忆力
小学阶段记诵的知识,往往难以忘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教育现象。研究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处于培养的关键期,他们对所记的内容抓拾感比较强,又处于经常巩固记忆的状态,因而比较难忘。可以说,小学生的记忆力有着非常大的潜力,这就需要教师去用心开发,鼓励他们背诵更多的东西。如果错过关键期,后续再想开发的话,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
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水平的黄金期,语文教师要借助国学经典,适量地给他们布置记忆任务,一方面提升他们的记忆力,另一方面让他们所记诵的东西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财富。虽然有些国学经典的知识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他们来说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知识储备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之前背诵的国学经典就会释放出能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策略
1.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很多教师说,要想开展好经典诵读,必须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其实,经典诵读的氛围不是强行打造出来的,而是靠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养成了每日诵读经典的习惯,这种书香盈室的氛围自然就形成了。小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和意识,只要班级中的学生都从事经典诵读,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氛围影响,而变成行为上的自觉。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晨读课,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读物进行诵读。同时可以播放适合经典诵读的背景音乐,为学生的诵读推波助澜,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加上朗诵的手势和语气,使学生的诵读行为富有艺术性,这样更能增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诵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从每节语文课中抽出3分钟,作为学生诵读经典的表演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展示给其他学生听。这样有利于加大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重视力度。只要长期坚持这些诵读行为,就会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久了,就会转变成他们的诵读习惯。
2.将经典诵读的内容故事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经典诵读的内容晦涩难懂,他们不太感兴趣。但是,国学经典包含了很多历史典故,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向学生讲述经典背后的历史故事,以此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并借助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经典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能够让学生更易记忆,也更好地理解。
比如,可以向学生讲述《孟母断机》的故事,让学生通過故事了解孟子小时候是如何听从母亲的教诲而最终成才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更乐于接受国学知识,领悟起来也比较快,诵读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同时还会对教师形成期待,从而实现用故事刺激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教育目的。
3.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情景,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即视感
小学生的感官能力比较强,他们一般喜欢具体形象的事物。而国学经典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来说还比较抽象,一般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国学经典的内容变得可听可视可感,诵读国学经典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在诵读《七步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方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使他们与曹植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即视化的学习情景中,更容易投入自己的情感,学习的印象也比较深刻。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诵读,他们带着情感与感受去诵读,效果更加理想。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所诵读的国学经典内容通过手抄报的形式绘制出来,配上名句。教师可从中选出优秀作品,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4.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为讨厌的就是写作。只要一提到作文,他们就比较头疼。其实令他们头疼的原因,主要是缺少创作素材,写作起来缺少漂亮的句子。而国学经典背后的历史典故非常丰富,能够成为他们写作中的素材,使他们言之有物。国学经典中的名句,也能让他们在写作中进行引用,以此提高他们的文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将这些经典名句写入笔记本,并做好归类,为写作做好铺垫。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展示摘抄笔记的比赛。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摘抄经典名句的习惯,他们积累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这有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景伟、齐艳霓《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华夏教师》2019年第10期。
[2] 吁婷《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江西教育》2019年第6期。
[3] 韩文娟《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4] 马洪亮、杨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施路径》,《汉字文化》2019年第4期。
[5] 苏霞《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中国教师》2019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