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 吴益民
【摘 要】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其特点就是“小”。文章虽短小,但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一应俱全,因此,小小说一般都是情节紧凑,内容“留白”较多,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本文着力探索小小说教学中紧扣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文体特点 语文要素 小小说 桥
一、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内容,感知文体特点
(师出示初读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②边读边思考:这篇小小说有什么特点?)
(生朗读、思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接触小小说,和我们之前读过的小说相比,小小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文章很短。
师:是的,全文只有500多个字,篇幅短小是小小说的一大特点。
生:段落多。
师:全文共27个自然段,而且每个段落都很短。
生:句子都很短。
师:小小说就是这样凝练、简洁。
(二)重组词句板块,浸入故事环境
1.师:同学们很善于觀察和发现,相信课文中的词句也一定难不倒大家。[出示:像泼 像倒(dào)]
师:这两个词都在写什么?
生:雨。
师:加上标点,就变成了两个短句。(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指名读)
师:感受到当晚的雨势了吗?
生:当晚的雨很大。
师:文中像这样的短句还有很多。有时,短句的表现力更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留意。
[分行出示第二组词语:
咆哮 狞笑 蹿(cuān)上来
没(mò)腿深 舔着腰 爬上胸膛]
(指名读第一行)
师:这三个词在写什么?
生:洪水。
师:但是作者都给予了它们人的形象,请读好这种感觉。
(指名读第二行)
师:谁来比画比画水的高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洪水越来越猛烈,情况越来越危急。
师:连起来读一读,感受洪水的凶猛。
(生读)
师:本文以桥为题目,请快速浏览,找到文中直接写桥的句子。
生交流出示: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师:只有三句话,而且都是短句。但是,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很大的。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桥很窄。
师:所有人都需要从这窄窄的桥面上通过。
生:村里只有这一座桥可以出去。
师:这是全村一百多号人唯一的生命通道。
生:从“发抖”“痛苦地呻吟”“塌了”可以看出木桥不牢固。
师: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它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最终难逃倒塌的命运。(相机朗读相应的句子)
师:刚才,我们读到的一些词句,一开始写——雨,接着写——洪水,最后写——桥。(课件依次出示)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板书:环境)
(三)聚焦人物关系,梳理故事情节
师:通过之前小说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小说的三要素除了环境,还有——
(生回答,师板书:人物 情节)
师:这篇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出现了村民、老汉、小伙子、老太太这些人物。
师:谁来说说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
生: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到结尾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
师:是的,直到最后才知道。很多小小说都有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这也是小小说的一大特点。
生:老汉,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师:所以,我们还可以称他“老支书”。
师:围绕这些人物,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再次默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生默读思考后交流)
师:在刚才几位同学的讲述中,故事情节犹如一个个画面出现在我们面前。首先,当天晚上,村里遇到突发的洪水,村民陷入危险之中。老师把这个画面概括为“遇险”。(板书:遇险)接着,两位同学都用自己的方式,说到了老支书在桥头说的话、做的事,其实,老支书站在桥头,自始至终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
生:指挥。
(板书:指挥)
师:后来,桥上只留下了老支书和小伙子——
(两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道:“他俩最终被水——吞没。”)
(板书:吞没)
师:最后一个画面,谁来概括?
生:祭奠。
(板书:祭奠)
师:遇到险情,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指挥村民离开和被水吞没是这个故事的——经过,而老太太祭奠,是这个故事的——结果。
师:谁能看着板书,再来简洁地说一说这个故事?
(指名说)
师:抓住了主要画面,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就能变得简洁、清晰。
(四)品味人物言行,丰满人物形象
师:当这些画面像放电影一般,一幕一幕地从我们的眼前闪现时,哪里,最让你感到震撼?
(生自由表达)
师:看来,老支书和小伙子之间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那位老支书的一举一动,深深地震撼着你。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14~23自然段,老支书的哪些举动最能打动你,圈画出相应的语句。
(生默读圈画,交流。师相机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生:老汉的“吼”打动了我,因为党员不应该走在群众前面,就算是他的儿子也不可以。
师:请你读读老汉的话。
(生朗读)
师:《现代汉语词典》中“吼”的注释是——发怒或情绪激动时大声叫喊。谁来吼吼?
(指名演示)
师:他的吼,还伴随着一个动作——揪,谁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生演示)
师:从这个动作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小伙子是他的儿子,可也是一名党员,他不允许儿子临阵脱逃。
生2:他真是愤怒到了极点。
师:老汉凶得像一只豹子。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其实你读完这个片段有没有发现,老支书的吼,不止这一处。(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他的吼,也伴随着一个动作——推,谁也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生演示)
师:从这一“吼”和一“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没有时间了,他想让他的儿子快点走。
生2:他用了全部的力气,想让他的儿子活下去。
师:是的,这是老汉的最后一个动作,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本能的爱。(完整出示两个片段)
师:同样是吼,同样是老汉的吼,同样是老汉对小伙子的吼,一样吗?
生1:不一样,第一次吼是希望他留下,第二次吼是希望他快点走。
师:目的不同。
生2:一次吼是愤怒,另一次吼是焦急。
师:心情不同。还有什么不一样呢?第一次吼,老支书是以什么身份在吼?
生:党员。
师:此时,他心中想到的是——
生:村民。
师:第二次吼,老支书又是以什么身份在吼?
生:父亲。
师:此时,他心中想到的是——
生:儿子。
师:不管是作为党员,还是作为父亲,他唯独没想到自己,他心中想到的永远都是——
生:别人。
师:这就叫——
生:无私。
师:一对父子,两名党员,为了群众,他们站在桥头,最终被水吞没。此时,你认为,用“吞没”这个词,还恰当吗?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牺牲。
(板书:牺牲)
(五)联系现实生活,升华人物形象
师:在我们身边,像老汉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比如说他们。(课件出示抗疫画面)
师:和文中的老支书一样,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已经牢牢记住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就是这个时代守护着我们的——老支书。
师:所以有人说——(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生(齐读):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师:今天,我们抓住了故事中的人物,理清了课文脉络,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把老支书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那么文中的其他情节又是如何刻画老支书这个人物的呢?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又有什么帮助呢?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板书设计】
二、点评
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其特点就是“小”。文章短小,但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一应俱全,因此,小小说一般都是情节紧凑,内容上“留白”较多,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文章该如何教呢?王锋老师的课堂教学(第一课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紧扣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王老师的课堂设计便是顺着小说“三要素”徐徐展开的。
1.环境语言
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有推动作用,人物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彰显出人性的光辉。王老师教学先关注环境描写,通过朗读品味关于雨、洪水、桥的三组词句,了解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初步感受环境烘托下老汉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物形象。
2.人物语言
重点聚焦“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矛盾爆发与解决结果,抓住关键词“推”“吼”,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朗读,思考两次“推”“吼”背后的不同,读好语句,感受老汉坚持原则、爱子心切、大公无私的形象。在这矛盾冲突中,小伙子的形象也在变化,由开始的抱怨不满“党员也是人”,到最后想把生的希望留给父亲,侧面也表现出老支书的榜样作用。两个党员的牺牲将小说情节推向高潮,人物形象也越发高大起来。此时,课堂中充满了感动。
3.生活语言
虽然此时课堂教学收效颇丰,但是王老师并不满足于此,他再次深挖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播放新冠疫情期间,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图片,赞美现实中和老支书一样默默守护着我们的人,读懂“共产党员”这一类人的生活“语言”。总结升华,理解单元导语人文主題“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的内涵,落实了语文要素。
(二)坚持问题导向,促进思维生长
小小说的特点简短精练,王老师本节课的问题设计也非常精练、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生长。上课伊始初读课文,王老师以“这篇小小说有什么特点”一问推动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研读课文时,让学生默读文本,用一个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老汉的哪些言行深深地触动了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感悟,感受语言的张力,与文本对话,达到“此时无声却有声”的美妙境界。“同样是老汉对小伙子的吼,两次吼一样吗?”这一问题触发学生从原因、心情、目的、身份四个角度进行思考,升华对老汉形象的认识,加深对小小说“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着眼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聚焦思维发展,整堂课,跟这篇小小说一样,紧张、紧凑、紧实,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