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玉
(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具有创新力和富有生机的人群,以及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对社会和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影响其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并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年青一代的社会思潮、大局意识等,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作为主流的他们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并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付出艰苦努力。虽然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社会责任感缺失、不能正确对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象。在当前风云变幻、全球抗疫的严峻国际形势下,适时强化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培养和教育,将会稳定大学生“三观”的成长方向。
一些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概念认识不清,社会责任意识欠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遵规守纪、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就是应有的发展方向,虚化社会责任或认为社会责任与己无关。这部分学生在帮助他人、团结协作方面缺乏主动性,没有以社会为己任的积极行为,在关乎国家和民族大义方面比较迷茫。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大学生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理想的实现,对于“祖国未来”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缺乏正确认识。个别学生甚至在把个人理想上升到社会理想时产生出嘲弄、反感和抵制情绪,有一种“小富即安”而羞于拔高理想的封闭心理。
有些大学生以自我价值实现为中心,过多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发展,缺乏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精神。在“社会责任和自身利益发生矛盾你如何取舍”的问题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的了社会责任,将近一半的学生不知如何选择,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自身利益。在选择学校社团、入党、困难补助申请等事务中,还存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动机不纯的情况,有个别学生甚至提供虚假材料争取“好处”。
一部分学生在争取权利时“寸步不让”,在承担义务时“畏缩不前”,认为履行义务就是吃亏,缺乏担当精神。在家里是“伸手就要”的孩子,甚至不能体会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在学校则不能正确处理和同学的关系,不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漠视集体荣誉。
从个人成长来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内心交织着种种矛盾的特殊时期,处于知识学习的增长阶段。社会经验欠缺,社会和心理的成熟度滞后于生理的成熟度,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角色定位模糊、对所处环境不能客观判断,导致“人云亦云”的“跟风”现象和面对挫折的“逃避”、消极应对等脆弱表现,以至于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
从成长环境来看,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客观因素,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教育预期等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还包括家庭成员在个人和社会经历、经验、能力带来的教育倾向性。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是在父母及整个家庭的呵护下长大,家人关怀备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自我”意识强烈,缺乏责任意识。
通常,孩子18岁离开家庭,以成年人的身份进入大学校园,开始独立自主生活。学校担负起为社会、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提高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打造科学、合理、优良的教育环境。用一系列的校规校纪、奖罚政策保障、约束并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目前来看,高校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思政教育的模式固化、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和责任感激励、“一切为了学生”的全方位服务等导致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老生常谈的说教又使教育显得“疲软乏力”,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也会造成一部分青年学生缺失社会责任,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过渡、道路选择时期,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正确判断。尤其是在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多元文化等滋生的一些诸如腐败、社会公德失范等社会不良言论、不良现象,强烈地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致使一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良好的德育环境是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的保障,这是一项长期的、贯穿一个人成长始终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体系偏向于功利化、现实化,而忽略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和对人类社会的关怀。
强调适时对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基于社会发展中一些新鲜事物、突发事项、突出现象、突变事态等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唤醒、激活和强化,从而帮助其树立正能量的人生价值观,发展为有胸怀的社会人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奠定了真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世界各个地区思想文化交锋、交融、交流,以及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多样的、多变的、多意识形态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所提出的,具有的社会针对性。[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及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责任观,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实现“中国梦”,青年大学生应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勇敢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强大的社会责任意识驱动下,青年一代要格外珍惜在校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和道德文化修养,实现自我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里最为重要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思想引导,提高其道德素质并不断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获取与奉献的关系。相关教材的编订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理论和案例,把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渗透到各个章节;课堂教育要注重创新,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摒弃老生常谈;主题班会主旨鲜明,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参与设计,充分挖掘、凝练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境界,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开拓新媒体教育平台,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发展的受益者,打造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利用网上党校、在线班级论坛等方式,拓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阵地。
先进典型具有偶像、楷模的光辉形象,对大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尤为重要。加大社会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深挖身边典型人物和事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辨别是非能力,为其树立感恩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先进典型数不胜数,在抗疫过程中,就产生了非常多的英雄人物,所有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者,为我们守候着生命的防线。这其中多少人都是我们大学生的同龄人,这种熠熠闪光的党性、人性和舍身成仁的大义,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引领大学生积极追随、奋发向上。
加强青年时事教育,可使其认清国际形势、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明确个人前进方向。青年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多维度、深层次分析局势,并激励自身学习专业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担当起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大任。
以创新作为驱动的发展战略,是当今社会的新动力,以创新教育为拓展途径,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反映出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响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3]:“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4]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展现出的勤劳、智慧、坚持、奉献和责任担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领并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反哺社会、服务于国家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可见,志愿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5]青年大学生是志愿活动的生力军,志愿活动中要求的工作能力、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社会提供有意义的志愿活动平台、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提升和践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关键一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效,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高度。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适时强化、因势利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