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王玉琳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课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训练解题能力、形成解题技巧、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课型。在练习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做”的练习,还要做到精心设计练习,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益,还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具体地说,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等,下面我们浅谈一下。
关键字:层次性;强化新知;趣味性;逆向思维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一)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练习
顺利学习是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但是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欢乐又是另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更深刻的体验。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的重点,教师应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加之小学的一堂课仅有40分钟,教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收效[1]。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程的重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如下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1、计算如下图所示三角形的面积.
(二)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欠缺设计练习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针对他们存在的某些问题设计一些练习题。首先,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然后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习题,对学生进行及时“调节”。例如:学生在计算“商在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常常有丢掉“0”的毛病,为了防止学生犯这样的错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让学生来做“医生”,去找“毛病”,学生的身份得到了改变,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
学生的能力、基础不同,在设计练习题时防止“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必须打好基础,不能操之过急。为好学生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思考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才能。专门为差生设计一些弥补知识欠缺的基础知识练习,先补救,再提高,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设计练习要有层次性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适合儿童的特点。”开始可先练习最基本的,目的在于使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使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达到熟练。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练习适当数量的综合性的题目和进行实际性的作业,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一种练习是首要的、基本的,因为熟能生巧,必须前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然后才能达到灵活运用,成为技巧[2]。
(一)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
这是练习题中难度最底的题,能促进记忆和掌握,使全体学生在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单项知识的运用技能。
(二)利用变式练习强化新知识
所谓变式是指交替变更所提出材料的形式,以便显示其本质的教学措施。变式题就是改变原题的呈现形式,将标准的、一般的、“定型”的题目改变成相似的、特殊的、活动的[3]。
(三)采用综合练习发展智力
练习一些在思维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题目,可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如:让学生用四个0,三个5写成七位数。要求:①一个0不读;②只读出一个0;③只读出两个0。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多位数的读法,又启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思维。
三、设计练习要有趣味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但“数学是自然的、是亲切的、是有用的”,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一般都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实际原型[4]。例如:十进制记数法可用计数器或算盘表示;乘法分配率可由长方形周长的两种计算方法表示;几何概念的原型在自然界中那就更多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该学科知识的兴趣,而不是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条件” [5]。所以,设计练习时,适当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数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如:用扑克牌玩24点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用七巧板等拼版游戏来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等。
四、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人们的神经细胞如处在单调的刺激影响之下就转入抑制的状态,所以练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6]。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仅题目的内容上要逐步深化,联系纵横,丰富多彩,而且练习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对于不同内容的课,要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概念课可以设计填空、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应用题可设计找中间问题、补充条件或扩题、缩题、编题、一题多边等形式的练习;计算课可设计口算、笔算、简便运算、估算等形式的练习。随着学习的深入,所留思维余地可适当加大,必要时,可要求一题多解,并选择最佳方法进行解答,使学生能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观察和认识客观事实,能不断地从新的练习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权;《小学数学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周家健;《小学数学教学漫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3] 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4] 《小学数学教与学》2008年第3期(上)
[5]胡梦玉;《小学数学教学法》;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