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华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然是大势所趋。但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就像潜伏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寄生虫”,不时会蹿出来,给我们的改革带来阵痛。于是,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下面笔者就从备课、上课、下课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通向高效课堂的“魔法石”。
关键词:高效课堂;备课;上课;下课
一、备课--高效课堂的前沿阵地
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书写的工整与否,内容的详细程度,项目的齐全多样作为评价备课好坏的标准。我们信手拈来任何一本“优质备课”无不符合这些标准。这些标准执行下来的最终结果只能导致备课成为频频传抄的”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那么这些“字如镌刻,千篇一律”的备课真的是高效备课的范本吗?我看未必是。所谓备课,顾名思义是为上课做准备的,什么是好备课?除了我们传统要求的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整体结构;整和关键提问、精心安排小组活动等基本要求外,我认为只要是能最大限度的指导课堂就是好备课。至于诸如书写、详略、项目等形式上的条件都不应该成为评价备课优劣的“硬指标。”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看到过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平时上课几乎都不带备课本,一等到学校或其他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立刻抱成一团,分工合作,你拼这一课,我凑那一课。一时间,有找旧备课的,有上网下载的,有临时编写的,有等抄“成品”的等等。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无论大家怎样忙,都基本上能做到“临危不乱”,有一点是一定要坚持的,那就是一定得认真工整,整洁美观。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一个个有如“字帖”般的如出一辙的“优质备课”就这样出炉了。试问,这样临时抱佛脚的速成备课对课堂教学又能起到怎样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也曾在这样的备课误区上走了很远,那时的备课之与我的作用,并不是在课堂上,却仿佛只有在上级检查的时候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一次,我正准备给学生讲授新课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忽然学校安排随机听课的领导小组推门而入,我想起学校刚刚开始强调的备课必须与上课内容一致的要求,没办法只有拿出那本被我压在桌底的备课本,按上面的内容讲了起来,但就在讲到胡适先生的母亲为他“舔舐病眼”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按上面的提示抛出了一个问题“母亲的这一做法是迷信吗?有没有科学根据啊?”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且不谈这个问题的价值,前半个问题还好回答,但是“有没有科学根据”就把我难倒了,毕竟有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偏方也可能有它的道理和市场。但因为没有任何准备,我怎敢妄下断语?!看着现场查阅资料忙成一团的学生们,我觉得羞愧难当。就是因为我平时不把备课当回事,才导致今天孩子们在这本来可以一句话带过的问题上纠缠不休。最后还连带着当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这件事过后,我好好反省了自己,从此我的备课再也不浪费在如何工整,如何详细等表面功夫上了,相反,我把精力和功夫都花在有效指导课堂的的实用效果上了。备课不再精确地一字不改,反而有许多“突发奇想”被添加在备课纸的各个空隙处,当然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也做了很多预想随时添加在上面。现在备课本已经成了我上课的“必备武器”,在指导我的课堂教学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上课--高效课堂的主战场
陶行知先生说:“灌注的教授法最要不得。他把接爱文化的人当作天津鸭儿填。”2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有很多教师把课堂教学看作自己独自“表演的舞台”。将自己整理好的内容原封不动的灌输给学生,一切教学内容都以考试为目标,和考试有关的就是重点,认为考不到的课文就略讲甚至可以不讲。在教师偶像地位的威慑下,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思考和质疑能力,导致学生出现不会思维,不会创新以及情商较低的畸形发展状态,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近几年频传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许多用人单位表示高分低能是许多大学生就业路上最大的障碍,造成这一社会现象与我们长期落后的教学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的无序现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认为可以采取:“师生合作,讲台共享”的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结合考试大纲,制定教学目标。第二步: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结合预习提纲,自主学习。通过自学,交流,研讨等活动,结合字典、练习册等手头资料,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重点,欣赏文章特点,找出疑点和难点,在个体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共同探讨后再筛选遗漏的重难点为全班性交流研讨作准备。第三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其他学生充分思考或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最后可由学习组长作归纳总结。在这过程中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当好“小老师”、“小先生”。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一个学习小组自学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中的“品读语言”这一环节提出疑向;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面对重财轻义的父母的威逼,“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的跑出门去。”他们提出此句的“跑”如果换为“冲”效果会更好。此见解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纷纷到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趁机提议大家多用几个词比较分析,大家又用“奔”、“闯”“冲”等与“跑”进行进一步比较,又结合字典、辞海等资料的查阅,最后一致認为“冲”所蕴含的突然性和爆发性更能体现我当时那种伤心至极,内疚自责从而不顾一切的复杂内心世界。面对学生的大胆质疑,我适时引导,加以鼓励和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由此形成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第四: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已的主导作用,适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补充、纠错、析疑、评价。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