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周 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要求我们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不能忘了传道,要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
以文化人的“文”是指文化,强调的是育人的核心内容。以文化人的“化”是育人的路径和基本方法,与“教”紧密相连,是指教化、教育、化育,也隐含了渐化、默化之意,强调的是一种由微而著的渐变渐化过程。“以文化人”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减少学生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活动的抵触,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感染人、熏陶人,让学生和教师与文本达到情感上的一致共鸣,育人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以下,我以高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为例,分析如何从情感的“共通”达到“共鸣”,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现象描述】
《狼牙山五壮士》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重温革命岁月”单元里的一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的五位战士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不怕牺牲,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教材。
某老师在教学“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时,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一位男生站起来读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时,把“雹子”的“báo”读成了了“包子”的音。学生立刻自己笑了起来,这里本该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却因为该生无所顾忌的笑让课堂顿时变得十分尴尬。
老师赶紧纠正读音,让该生再读一次,没想到他还是读成了“bāo zi”。这下不仅是他自己再一次笑了,还引发了一阵哄堂大笑。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老师并没有采取有效教学措施,继续上下去,可即使我再声情并茂地朗读,竭力想把学生拉回文中五壮士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场面都无济于事了。学生的反应十分平淡,师生无法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唱着独角戏,一篇经典的爱国主义教材失去了它的育人价值。
【问题诊断】
课后,我回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细细思考了背后可能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
1.未能观照学生的学习基础
按理说,课堂上的这一段小插曲并不会如蝴蝶效应般打乱整堂课的节奏,何至于因为一位学生的偶然性错误而引发哄堂大笑呢?《狼牙山五壮士》的情感基调是悲痛的、壮烈的、铿锵有力的。如果学生真的受到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形象的感染,他们断然不会笑出来。很显然,学生对课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了解,现在我们身处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学生很难找到情感的共通共鸣,对狼牙山五壮士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壮烈伟大并不能感同身受。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认知不在同一层次,对情感的把握也就处在不同的水平了,师生相互之间是不协调的,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尴尬场面。
2.未能及时干预学生的行为
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采取合理措施,巧妙地解决偶发事件,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但这位老师并没有及时做出应对措施,而是继续自己的教学,导致课堂教学陷入被动局面,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影响了上课的积极性,导致无法完成育人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3.未能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这是一篇感情很充沛的文章,文中有很多关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高尚品格。教师如果能组织指导好朗读,必定也能因势利导,扭转被动的局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情感浸润人心。
【教学策略】
1.寻找共通点,引发共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备课,除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有哪些必要的知识储备是学生上课前应该掌握的,教师要胸有成竹。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只有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教师对文本的对话,缺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双向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上课没有朝气,收获甚少,越发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机。教师缺少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通,教学缺乏激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延伸,教师和学生达不到情感上的共鸣,师生关系必定也不融洽。
在《狼牙山五壮士》中,教师要想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文化人。首先就要找到和学生思想的共通点,有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去“搭建”这样的共通点。在课前就要组织学生通过阅读图书报刊、网络查询等途径,搜集整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狼牙山五壮士的生平事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教师处在同一层面。学生在主动搜集爱国主义资料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壮士的形象感染,教师在学生已知经验的基础上引导、点拨,情感就能一步步深入,最终达到共鸣。
2.目中要有人,随机调控
学科育人的目标要因课文而异,因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异,因课堂变化而异,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要求。在真实的课堂中,会出现很多突发情况,学生是有思想、有差异性的个体,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掌控课堂局面的能力。上述这位男生很可能平时就是一个调皮、纪律感不强的学生,他读错了“雹子”能毫无顾忌地笑出来,老师提醒后,还是读错仍然笑,班级中像这样的学生本身就是少数,既然遇到了,我们就要解决。如果当时教师对此行为评价到位,巧妙地化解这一尴尬,比如教师停下来,让该生想一想这样笑对不对,激起他内心的羞愧感,让其他笑的学生也反思一下,交流彼此的想法,教师再适当地引导,课堂节奏就不至于被扰乱。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目中有人,随机调控。
3.朗读悟形象,润物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知识和情感不能分割,文本和教化功能不可分割。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抗敌、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主义精神,显示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就要通过形象感染、情感熏陶来“以文化人”。途径是多样的,在语文课堂中,朗读就是一种有效的情感表达。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情感强烈的文章,可以组织分层次朗读,一步步将情感推到高潮。可以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的方式,在不断的朗读中感悟、体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育人,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了情感的双向流通共鸣,从而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堂是落实育人功能的主阵地,我们要利用好经典的文章,“以文化人”,让师生在课堂上动真情,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