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细兰 施娒
【关键词】同伴冲突;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6-0067-04
【作者简介】周细兰,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福建莆田,3511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提出的冲突解决风格理论认为,冲突发生后,冲突双方有两种可能的策略可供选择: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关心自己”表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的武断程度;“关心他人”表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程度,两者定义了冲突行为的二维空间。由此分为五种不同的冲突处理策略:对峙、妥协、逃避、迁就和合作。同伴冲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如若处理不当,会破坏学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若能妥善地应对和化解冲突,则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本课借鉴托马斯的冲突解决风格理论和汤姆·戈登的“我信息”表达方式,通过心理游戏、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和思考中认识解决冲突的必要性,理解合作是化解冲突的关键,进而学会运用“我信息”表达方式,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初识冲突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画方圆。
PPT展示游戏规则:第一轮——左右手同时在纸上画圆或左右手同时画方;第二轮——左右手同时在纸上作画,但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学生听老师口令,完成游戏动作。
教师:对比两轮游戏,你们认为自己在哪轮游戏中画得更好、更顺利一些?为什么?
学生1:当然是第一轮,画得快很多。
学生2:第二轮花的时间多一些,而且画得歪歪扭扭。
教师: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类似左右手之间的冲突?比如争吵、打架、冷暴力?
学生1:我前几天刚和同学吵过架。
学生2:我和××同学已经很久不说话了。
教师:我们经常因为想法不一致,与同学发生冲突,你还记得是哪些冲突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有趣的“画方圆”游戏,创设舒适、轻松、温暖的课堂氛围,自然地引出“冲突”概念,从而导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团体转换阶段:回忆冲突
教师:同学们,请列举一个让你记忆深刻的同伴冲突事件,填写学习任务单(见表1),用图画或文字表达均可。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我和某小学同学本来关系特别好。因为我把她的一些私事告诉给其他人,之后我们就一直处于互相不理睬的状态。最后,我们彻底绝交了。这件事让我再也不敢和其他同学建立好朋友的关系,担心出现类似的情况。
教师:每个同学都可能遇到争吵、冷暴力等同伴冲突事件,而同伴之间的冲突又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才能有效地化解冲突?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同伴冲突事件,催化学生尝试化解冲突的意识,由此将暖身阶段启动的团体动力凝聚在找寻有效化解同伴冲突的目标上,为后续的团体工作阶段做准备。
三、团体工作阶段:巧解冲突
1.体验活动:两点一线。
PPT展示活动规则:请两名学生代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并让他们按要求在这条直线上移动。两个点代表处于冲突过程中的两个人,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冲突解决的程度。
教师:如果这两点保持不动,两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冲突解决了吗?
学生:两点之间的距离没有变化,同伴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得到解决。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1、2。视频内容:视频1中的两个同学身体倾斜站立,双臂交叉放于胸前,互相蔑视地看着对方;视频2中的两个同学在老师的劝说下极不情愿地向对方道歉。
教师:两点保持不动,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没有变化,这也与视频中呈现的冲突双方的状态一致,即对峙或妥协状态。
教师:如果这两点分别向后退一步,距离会发生什么变化?冲突解决了吗?
学生: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了,同伴之间的冲突也得不到解决。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3。视频内容:在冲突发生后,两个同学都避而不谈冲突事件。
教师:冲突双方处于逃避状态,两点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
教师:如果这两点中的一点往中间移,另一点往后退,距离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距离变化不明显,同伴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4。视频内容:一个同学不停地向另一个同学点头弯腰并道歉,而另一个同学无动于衷。
教师:两点之间的距离并未改变,冲突一方处于迁就状态。
教师:如果这两点都主动往中间移,距离会发生什么变化?冲突双方的关系如何?
学生:距离在逐步缩小,冲突双方有主动正视冲突的意识。
教师:两点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冲突双方能面对冲突,这是有效化解冲突的关键,也是托马斯冲突解决风格中的第五种——合作。在正视冲突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学会良好的沟通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两点一线”活動和“同伴冲突”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体验五种冲突解决风格的不同,化抽象的理论为形象的画面,促使学生产生态度改变的意向,自然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2.情景剧表演:身边的冲突。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
情景剧内容:
旁白:小方、小丽是七年级(2)班的学生,平时关系不错。一天下课,小丽匆匆忙忙地跑出教室。她不小心碰翻小方新买的笔盒,文具撒了一地。小丽觉得课间操马上要开始了,先暂时不收拾。于是,继续往外跑。小方回来后,看到自己的文具掉了一地。
小方:谁这么缺德,把我的笔盒碰翻了?
小丽: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教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请在小组内交流,续编小方和小丽的对话,并派代表发言。
小组1:小方说“你就是故意的”,小丽回应“你怎么蛮不讲理”,小方紧接着说“你才不讲理呢”。
小组2: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关系可能很和谐,会向对方道歉。小方说“我刚才那么大声说你,是我不对”,小丽回应“我打翻你的文具盒,是我不对”。
教师:我们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对话内容,冲突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主要区别就在于说话方式的不同,这就是“你信息”和“我信息”表达。
PPT展示不同的表达方式(见表2)。
教师:冲突双方的说话方式不同会导致沟通结果的不同。如何运用“我信息”表达有效化解冲突呢?
PPT展示“我信息”表达的步骤:表达事实或行为,即引发情绪的行为与事实;表达感觉,即真实地表达“我”当时的感觉;表达事实或行为的影响,或你希望对方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剧,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共鸣;通过续编对话,让学生认识到“你信息”和“我信息”表达的不同,激发学生尝试运用有效化解冲突的表达方式。
3.实战演练“我信息”表达。
教师:下面请以小方和小丽的冲突为例,小组成员之间练习“我信息”表达。
PPT展示:当小方看到自己的笔盒被打翻在地,她应该如何表达?看到小方生气地骂自己,小丽应该如何回应?
小组1:小方可以说“你把我的笔盒打翻在地(事实),我真的很生气(感觉),我需要你跟我解释并道歉(需要)。”
小组2:小丽可以说“你这么大声地在同学面前说我(事实),我觉得没面子,心情很不舒服(感觉),我希望你说话时语气好一点(需要)。”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对如何运用“我信息”表达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反馈,提升学生“我信息”表达的实战能力。
四、团体结束阶段:升华冲突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感悟与收获呢?
学生1:我认识到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的。
学生2: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PPT展示自编小诗《巧解冲突》:同伴冲突是常事,有效化解为关键;正视问题是首要,交流善用我信息。
教师:今后,希望大家在遇到同伴冲突时能主动正视冲突,尝试在沟通中运用“我信息”表达方式,积极改善同伴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本课的内容,再次明确活动的主题、方法和意义,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积极运用于课后实践。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选题方面,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化解冲突;在教学方式方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心理游戏、情景表演、自制视频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两点一线”体验活动和“身边的冲突”情景表演,直观地呈现了化解冲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处理得当,张弛有度。但如何将抽象的托马斯冲突解决风格理论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笔者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钻研,以期找到更为合适的呈现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凸显心理课的浓浓“心理味”。
【点评】
心理课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本节课以初中生人际交往为主题,教学过程中情理交融,让学生“习”得其法,“悟”得其神,具体特点如下。
1.理论依据有高度。本节课以托马斯的冲突解决风格理论和汤姆·戈登的“我信息”表达方式为理论基础,为如何有效化解同伴冲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教学过程有理有据,学生易于理解、接纳,且能尝试将具体的方法用于实际的同伴冲突中,从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2.师生互动有广度。从“画方圆”的暖身活动到“回忆冲突”的小组讨论,从“身边的冲突”情景剧表演到“我信息”表达的实战演练,师生互动活动紧凑有序,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了活动和交流。互动覆盖面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互動中体验、感悟、成长。
3.学科特色有温度。课堂上,授课教师充分挖掘“情”的因素,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如“身边的冲突”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通过对比常见的两种对话内容,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共鸣,从而催化学生思考引起冲突结果不同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心理课独有的舒适感与安全感。
(点评嘉宾:施娒,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施娒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