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学课堂”的语文教学:基本内涵、核心特征与实施策略

2021-11-22 11:26王宁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会学语境素养

王宁

【摘 要】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学习者的要求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锻炼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会学课堂”的实践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会学课堂”突出以生为本、注重传授阅读策略、聚焦培育语用素养、重视培育信息意识。“会学课堂”在实施策略上:注重整合资源,力求从“碎片”到“整体”的转型;优化过程,力求从“教”到“学”的转型;丰富语境,力求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型。

【关键词】会学 策略 语境 素养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的价值不在于进行知识堆积,而在于帮助学生获取习得知识所必需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交互式使用信息工具,具有自主性和反思行动等素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应是机械地背诵、记忆、提取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逐渐形成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以“学会学习”为价值取向的“会学课堂”的实践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利于培育学生实现终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一、“会学课堂”的基本内涵

“会学课堂”的重心从关注外在的知识到关注人的成长。会学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中,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并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以形成真实的学力,逐步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二、“会学课堂”的核心特征

1.突出以生为本的课堂

“会学课堂”力求改变“知识本位”现象,改变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课堂,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释放。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者。教师将单元知识结构化,形成有意义的单元整体,把教会学生的过程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和尝试的机会。学生在小组合作及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彼此相互尊重,善于倾听对方的见解,将新的知识整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活动及课堂主话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其看作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意义建构。

2.注重传授阅读策略的课堂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高效的主动学习者。学会学习的核心是有应用学习策略的意愿、知道选择适宜的策略、应用这些策略注意连贯性。阅读素养指向以下三种能力:其一,提取与检索能力;其二,整合与解释能力;其三,反思与评价能力。教师可采用“问题学习”“项目学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体验学习”等超越“被动学习”的积极的教学策略,并分阶段地提供复述、预测、提问、记笔记、勾画主要观点、图像化、联结、概括、快速阅读、有目的地阅读等多种阅读支架,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关联、归纳、内化知识,从而真正学会学习。“会学课堂”尤其注重自我监控和正确应用学到的信息这两个学习策略,加强评价对学习鉴别、诊断和促进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控制和促进自己的学习。

3.聚焦培育语用素养的课堂

“会学课堂”不追求以知识为中心的学力,而是寻求以“语用素养”提升为中心的学习,旨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等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一种真实性学力。“会学课堂”培养的不是“鹦鹉学舌”“纸上谈兵”的人,而是能带得走的、生活中能用得上的语用素养。在这里,教师要扭转知识本位的思想,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建构学习者积极参与的丰富而具体的真实情境,以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积极转化。

4.重视培育信息意识的课堂

“会学课堂”能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强调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实现语文教学由线上到线下的有效延伸。教师能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效培养学生获取、鉴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基于“会学课堂”的实施策略

1.整合资源:从“碎片”到“整体”的转型

传统的课时教学以一节课为一个单位,易使师生陷入具体的知识点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和探究性活动难以充分展开,使学生难以形成综合能力和实践创造力,更难以培养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素养。“会学课堂”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教师从单元整体入手,在对单元做理性思考和通盘把握的基础上,整合单元的学习资源。首先是学习情境的整合。它以问题、话题、项目引导的形式,将单元的学习从始至终置于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其次是学习目标的整合。“会学课堂”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设计较为复杂和综合的学习任务群。再次是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资源,可以是跨学科的资源整合;也可以是专用教室、图书室、网络资源、社区活动室、博物馆等资源整合。

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以前教师是一篇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等,这样的学习是散点式的。假如我们以“生活的真谛”为主题统领,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一主题下再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就能在感受人性温暖、伟大的同时,与当下“最美逆行者”等生活中真实的人与事联系起来,进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小说价值的重新认识。

2.优化过程:从“教”到“学”的转型

从“教”到“学”的转型,注重从“记忆的课堂”转向“探究的课堂”。教师应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把探究的过程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挑战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的对话性实践与真实问题解决中,综合运用阅读与品析、表达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生成可以迁移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教”到“学”的转型,注重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注重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高阶思维的培养,尤其是问题提出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深度学习的“思维文化”。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精心设计指向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发生的挑战性问题,逐渐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作为积极的倾听者,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多维的联结,改善与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技能。从“教”到“學”的转型,更加注重学习的评价,积极建立“目标—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学机制。评价要突出主体性、诊断性、激励性。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由《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组成。教师可设计以下系列学习任务:(1)通过讨论认识文中人物的特点。(2)给人物增加内心活动的描写,并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图表将人物的思维可视化。(3)搜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召开一个故事会,并交流讨论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师生作为学习伙伴对学生的表现,诸如发言、讲故事、表演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时可遵行“说两个优点,提一个建议”的方式。这种在特定情境中的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的出发点始终是学生的“学”,学习过程中充满着挑战、探究、合作和思维的张力,比一篇一篇按部就班地听教师讲解、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更富有期待感和生成性,更能在语文的实践中提高语言素养与思维品质。

3.丰富语境: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型

学生的语用能力借助教学训练进行培养收效甚微。“有效的学习唯有当学习者真正浸润在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境脉时才会发生。”“从语文教育目标上看,培养学生特定语境下准确理解和得体表达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標。”因此,教师要设定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语用的情境,精心组织“探究”“表达”“交流”的活动,让学生作为当事者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有效培育其语用素养。首先,教师要注重语文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设定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研究项目,诸如灾难防护、智慧表达、诗歌游学、垃圾分类、我为小说写书评等研究项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其次,教师要努力改变课程结构中学科本位过于强势、科目缺乏整合的现状,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学习。通过诸如“火星移民”“广告与生活”“身边的博物馆”等主题性微课程安排,学生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认知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进而展开深度思考和主动探究,在主动学习中培养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学生在阅读《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后,教师请学生完成如下任务群:(1)请你担任导游,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向游客介绍你的家乡。(2)请你精选图片或录制一段有代表性的视频,配上解说词,发到网上,吸引游客来到你的家乡。(3)为游客规划最佳旅游路线,提出旅游建议。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学生的动笔写作,起到了传达、分享、描写、劝说等多种作用。由于拥有了明确的读者和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呈现了积极、主动的状态。

当然,“会学课堂”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会学课堂”变革的起点。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的传递者”努力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协调者、对话的组织者和合作学习的协调者,勇于打破惯常教法,为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8.

注:此文系南京市首批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以‘会学为价值取向的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实践探索”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会学语境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