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继远
(江苏省泗洪县曹庙中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运用行动研究法,构建以生生互动为主要手段的初中体育课堂,并分析社会心理学的互动在促进高效课堂目标达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生生互动式体育课堂可促成教学即时效果提升,表现为生生互动式课堂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可促进学生成长的长远效益提升,表现为生生互动式教学弱化个体内化和外化问题使个体行为发生积极转变,促进个体人际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个体情绪社会性发展。
1.1 生生互动式体育课堂的设计思路。生生互动为主要方向,以拓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形式,改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满足学生同龄互动的需求,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的发展;促进以“学”为主课堂的建立,强化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全面设计生生互动式体育课堂。
1.2 教学内容的遴选。提高体育课堂效率,让体育课堂教学既能满足考试要求又能促进学生技能掌握,既有好成绩又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具体选择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时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结合体育中考各项目,成绩是升学的依据,不能废弃;二是均衡项目发展,选取教材中存在的现实中有条件教授的非体育中考项目,促进学生各项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
1.3 生生互动课堂内容的设计。体育课堂有着天然的互动优势。其游戏特征也有利于多样化互动方式的展开,因而在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都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互动学习。为了丰富学生互动体验,合作性互动、竞争性互动、合作—竞争性互动三种模式都将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作为课堂互动学习的组织形式。合作性互动强调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合作,为达到共同目标彼此配合、相互协作,主要使学生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产生顺应、模仿等心理效应;竞争性互动主要使学生体会群体或个体产生分歧时激发出的个体不屈不挠、自尊、自信等心理体验,但由于其负面效果比较突出,应在教学中尽量减少单纯的竞争性互动;合作—竞争性互动,是合作与竞争互动的中间状态,兼具二者之丰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加利用。
2.1 一人替代小组。在生生互动教学前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人替代小组”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初步从以教为主的课堂进入小组互动学习的课堂,学习思维难以转变过来。组长的角色替代了以往教师的角色,将活动的过程安排妥帖,组员过分依赖小组长,因而不能提出活动过程中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和意见;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停留在任务阶段,认为学习就是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达成目标,不能将学习视为一个需要自己去建构的过程,从而不能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个体的学习融入到社会性的情境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调动,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体育课堂可以说是对合作、竞争等社会活动的预演场所,有着天然的情境优势。学习小组应该是学习实践场的实践共同体,可以促进个体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
2.2 忽略边缘人士。互动学习初期,小组成员之间关系进展较为缓慢,容易出现内向性格的学生参与程度较差的问题。可采取配对学习形式,为其提供情感及行动支持,拉近内向学生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解决边缘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小组学习的问题。“配对学习则被证明是能有效地避免学生游离现象的同伴学习模式。”教师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指定学习伙伴助力边缘学生进步与融入群体。
生生互动式学习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以生生互动为主的体育课堂中,由于学练“权力”的下放,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了从教师控制到学生自主设计的转变。以往学生听从老师安排、鲜有对练习内容进行思考、按部就班、不在意自己在课中能学到多少;而在生生互动课堂中,学习小组会根据课时总体目标制定练习活动的小目标,并尽全力去达成,部分小组成员也会基于趋同心理为维持团队和谐而突出自我的表现,维护团队利益。
因此,高效课堂应该致力于学生能力整体性、生态性发展,既关注当前学习效果,又注重学生个体成长的长远效益。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教学观念上,部分地区及学校仍对“运动中心论”和“生物体育观”原有课程体系存在路径依赖。把体育学科的部分功能当成全部,只关心技术教学和学生体质的提高,忽视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上陈旧单一,教师专制型课堂、放任式课堂依然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