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菁菁
(江苏省泗洪县曹庙中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备的一项素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学科的基本特性,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完善教学方法,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全面能力的培养。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应对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下,应该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和信息素养。
1.1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加强教学课程的整合优化,使对学生信息技术和良好信息意识的培养不在局限于信息技术课,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体的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教学环节中做到精讲多练,遵循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多给学生自主操作和练习的机会,多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基础。
1.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样,在愉悦教学氛围中,更容易学生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在具体学习中敢于提问、质疑、探究、思考,提升教学的参与性和全过程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阶段,也是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形成的起步时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树立全局统筹观念,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多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探究,关注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从而更愿意投入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打破教学活动的被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自主、探究,着重的是对学生自主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顺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多激励、唤醒、鼓舞,围绕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和全面能力的发展。
2.1 采取分层教学,强调教学的整体兼顾个体。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具体教学中,要多观察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一刀切”“齐步走”教学模式造成教学的“两极分化”现象,影响教学的有效落实。当然,实施分层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采取合适的方法,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进一步的提升优等生的学科水平,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水平、巩固学困生的基础水平,使教学达到整体兼顾个体,满足每一位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求。
2.2 注重教学的拓展性和延伸性,提升信息技术学习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多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和实践应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软件,如:图形图像制作、网页制作等等,在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基础水平的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学科,进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科意识和素养的形成。
2.3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是学生能够自主投入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内在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体验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去训练和操作,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应用时间,并适当的布置课外作业,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去相互交流、探讨,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共享性、便捷性、丰富性等特征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垃圾广告等也充斥着互联网,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对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加强对学生健康文明上网以及网络道德、法制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强化学生鉴别信息真伪能力和负责任使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防范性。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是基于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发展特征基础上,应用新课改的客观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多观察、多关注、多了解学生,多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多训练、实践操作,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全面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思维和学科素养,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全面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