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宇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之一,他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可见“做”字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中要以“做”为中心,让数学课堂“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要把学生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数学课堂“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得到发展。传统的数学课堂,偏重于“教”,忽略了“做”,重理论少实践,学生得不到发展,课堂效率低下。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在课堂中要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引发学生动脑思考,让课堂“动”起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创设实际生活情境等。
(一)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爱玩是天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游戏来辅助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提高课堂效果,巩固教学质量。
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开展了一个小游戏——“我说你做”。要求学生听老师的口令,完成相应的动作:“男生站起来,女生坐”、“女生站起来,男生坐”、“戴眼镜的男生跺跺脚”等。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使整个课堂“动”起来,为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故事情境 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上课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悟空捧着一个大西瓜,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不高兴地说:“猴哥分西瓜不公平,分给我的最少,你的最多。”悟空听后笑道说:“呆子。”教师马上问:“为什么叫八戒呆子?”学生对《西游记》熟悉又喜欢,所以课件一演示,同学们便被吸引,纷纷举手回答。教师乘机追问:“八戒怎么觉得自己最少呢?”学生跃跃欲试,教师乘机揭示课题。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忍不住想要尝试,使整个课堂“动”了起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促进知识迁移,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元角分》这一课时,先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认识人民币。还创设了一个小女孩买1元练习本的情境,问学生如何付这个一元钱,让学生动手从自己的盒子里拿出这个1元钱。一年级的学生对“钱”并不陌生,都有到超市购物的经历,所以在这里教师通过创设购物情境,调动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习,让课堂“动”起来。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能使学生充分把握新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拓展学生的创造力,使整个课堂“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让每一位学生自主发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交往技能。
在教学《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时,分小组完成摸球游戏。要求:(1)摸前摇匀,不准偷看,摸后放回;(2)每组摸20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表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不难总结出可能性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数量多,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小。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使整个课堂“动”起来。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要求学生拼三角形,给学生准备好不同长度的6根小棒,要求学生任意取三根小棒看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把所有的情况记录下来,并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发展,使整个数学课堂“动”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做合一”的“做”字不止体现在学生行动上,也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上。要让学生在思维上“做”,就是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发散思维,拓宽思维空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整个课堂在另一种方式下“动”起来。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在主动求知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课程最后设计了一道数角的题目。让学生观察,独立动脑思考。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角,而这幅图中角数量多,学生不易数清。教师适时展示一个角的图形,问学生图中有几个角,接着在这幅图的基础上添加一条射线,问此时图中有几个角。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不难思考出图中角的数量,也知道数复杂的角的数量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充分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