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锦霞
只有正确认识“记录”的真正意义,教师才能把握记录的尺度,真正使其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服务。记录以符号、图表、绘画等方式帮助幼儿表达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猜想和实验后的发现,以便幼儿对操作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归纳,从而自主地构建科学认知。记录只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是为实现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应巧用记录,挖掘记录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记录环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能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要做的是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让他们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1]。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餐后活动等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自主活动时间,如自然角新来的小乌龟、菜园里刚结出的小西红柿……幼儿会随时、自发地开展一些观察探究活动。教师要做的是在幼儿随手可及的地方投放观察记录表,如植物生长记录本、小金鱼成长记录等,提供记号笔、标识牌等物品,让幼儿能够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手持记录,幼儿能滔滔不绝地将自己收获的知识与同伴分享,从中体会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快乐。
例如,在雨后天晴的户外活动时间,教师发现几位幼儿围着小树热烈地说着什么,原来他们在树上发现了几只蜗牛,正在热烈地讨论蜗牛。见到教师,幼儿便兴奋地大叫:“老师,这里有好多的蜗牛啊!”于是教师便围绕蜗牛这一话题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幼儿针对蜗牛的外形、生活地点、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等问题展开了研究,每天记录“小蜗牛的日记”。根据记录,幼儿们相互交流着自己的发现,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还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时,记录便成了他们的最佳表达方式,能够概括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内心语言。因此,记录图表的设计需要做到简单、清晰,便于比较、统计,只有这样才能直入主题,支持幼儿的有效探究。
“做科学”就是严谨、尊重事实,记录当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记录表上的图标应尽可能与实物相近。否则,幼儿会因为难以辨别图标中表示的物体而在实验中出现差错。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记录内容选择不同方式设计图标。
例如,中班开展的“色彩”主题中的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了解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产生新的颜色,使幼儿感知三原色的调色过程、结果。活动要求幼儿将自己选择的颜色记录在左边的空杯子里,将调出来的新颜色记录在带星号的杯子里。这样的记录不仅能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操作过程,体验调色的趣味,还能使幼儿之间更好地交流,从而突破重难点。
此外,教师还应有计划地邀请幼儿参与设计图表的过程,与幼儿共同商量制订记录表中的符号,让幼儿体验自主创作的乐趣。比如,在大班“制作不倒翁”的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表格,幼儿可以记录自己的猜想与实验结果,以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感受动手实验的重要性,然后记录自己成功让物体不倒的操作经验(即运用了什么材料制作了不倒翁)。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增加记录心情一栏,以“胜利”手势代表成功操作的经历,用“爱心”符号代表参与活动的心情。就这样,幼儿在记录表中使用自己设计的符号,充分体验了记录的乐趣,也在操作和记录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探究的意识。
随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化,记录方式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方法,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根据幼儿的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使记录更加有效、更有针对性。
小班幼儿思维、经验及记录能力有限,教师宜选择易于操作、具体形象的记录方式,如采用实物标识及粘贴照片、图片等简单的方式,鼓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有目的性的观察,初步培养幼儿的记录意识,同时为中班开展记录奠定基础。
随着思维抽象性、概括性的提高,大班幼儿已经能够运用数字、图画、图表及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记录,记录的过程体现出自主性和创造性。比如,大班区域探索“组装弹簧笔”,第一次记录方案是让幼儿把弹簧笔的零件按步骤画在记录表上。但在实际活动中,由于绘画能力有限,幼儿往往力不从心,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丧失信心,导致失去记录乐趣。因此,通过反思调整,教师将方案调整为让幼儿将实物摆在记录表上,直接记录实物,这样的记录形式更容易操作,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使用实物,幼儿容易忽略记录的目的,沉迷于摆弄实物。通过层层思考,教师组织全班幼儿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将记录方式调整为将弹簧笔的所有零件制作成可粘贴的小图案标记,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并粘贴标记。这样不仅降低了幼儿记录的难度,缩短了记录时间,还保持了活动的新鲜感,在记录中深化了活动的意义。
比如,在大班“霞浦的海鲜”主题活动中,教师设计了“霞浦海鲜一条街”活动,组织幼儿运用已学到的记录方法记录“我最喜欢吃的霞浦海鲜”。幼儿先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绘画、照片等),接着以班级为单位汇总数字统计表,并将其展示在主题墙上,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在这次活动中各种海鲜获得的人气支持,最后选出“海鲜冠军”。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记录的快乐情绪中。
科学探究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幼儿记录的过程和结果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具有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超乎预设或“错误”的记录,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支持幼儿大胆质疑,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带领幼儿不断进行验证,形成科学的认知。
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喷水瓶”中,让幼儿探索瓶中水喷射远近与喷水孔位置高低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并验证自己的发现。通过表格记录法进行对比,幼儿发现,位于瓶子上方的洞口离水面近,水少,水压小,喷射得近;反之,位于瓶子下方的洞口位置低,水压大,喷射得远。就在幼儿为这一发现欢呼雀跃时,小姜举着手中的记录表大声提出自己的问题:“我记录的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样,我记录的是洞口位置高的洞喷得远。”教师当即请小姜带着瓶子上台为大家演示他的实验过程,结果发现,事实确实如他所说。而教师则耐心地利用投影带领幼儿再次仔细观察小姜的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对比大家发现,原来瓶子上的两个洞的大小不一样。此时,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喷水孔的大小和喷射距离有关系吗?于是,新的探究活动由此生成。教师正是适时地以“错误的记录”为契机,在记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挖掘并生成新的教育资源,使活动得以升华,帮助幼儿拓展了新的科学认知。
综上所述,记录的过程即是幼儿探索、思考、发现快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轻松、愉快地分享快乐、收获成长。教师应利用记录,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让幼儿基于记录不断展开探讨,促使幼儿根据记录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不断整理自己在活动中的经验及收获,从而构建完善、系统的科学认知,为后续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