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秀云
(上海立达学院,上海 201609)
翻译作为架构不同文化,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桥梁,在二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而外语学习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第二语言学习的推广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各种翻译活动的出现,如文学作品翻译,商业翻译,政治论坛翻译以及英语培训机构的建立都促进了我国跨文化交际。
翻译的本质是翻义,是意义的转换,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黄忠廉在《翻译本质论》(2000)一书中将翻译的本质概括为:“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这个定义明确告诉人们翻译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层面。这就要求译员不但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以此激发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热情,并充分发挥外语的作用。
翻译与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微观层面上来说,翻译是将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语法,修辞,逻辑等具体方面进行对比(连淑能,2010),发现异同点,然后再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最后使得目的语再现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从宏观上来说,翻译是将两种语言所依附的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的信仰观念进行对比。通过对不同文化与思维差异的对比,二语学习者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和源语之间的异同点。其共同点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高效地学习第二语言,找出语言之间的规律,融会贯通,还可以提高自身语言综合素质水平。
跨文化交际则能够推进各国之间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其中翻译就是架起各国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翻译,世界各国语言相互之间都能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各国人民就能够对其他国家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不管是语言本身,还是其国家文化,都是一个互惠的过程。然而一个良好的翻译一定离不开语言环境和文化语境,而只有通过对第二语言的认真学习,合理运用,以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把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学习一种语言,就包括学习其语言基本知识以及语言所折射出来的语言文化,背景等。通过翻译来学习第二语言是指以母语和本族文化为参照框架,以母语为媒介,对母语和第二语言、本族文化和第二语言文化进行比较,也就是通过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的方法来学习两者之间的异同点(龙千红,2003)。这种比较的范围涉及语言本身的诸多方面,比如词汇、句法、篇章,修辞手法以及其语言文化背景等。当学习者学习一门外语时,他们大都是以自己的母语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相异点来获得外语知识。因此母语知识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翻译来达成学习二语的目的。
翻译承担着连接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桥梁作用,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文化水平,还可以增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翻译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的基本技能以及需要认真学习的一项语言文化的内容。以下就翻译在二语习得中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
翻译一直以来被视为学习第二语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管是汉译英或者英译汉的双向翻译实践还是翻译文本本身的学习,这些都能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在翻译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斟酌和探讨,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准确、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可用来解决习得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某些棘手、难以解决的问题(杨慧,2010)。
具体来说,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发现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词汇,语法以及修辞表达方法上有所不同。例如,在汉语中,人们经常说“浓茶”,英语则是“strong tea”,而不是“thick tea”;还有“红茶”,英语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以及“白头发”,英语表达是“grey hair”,而不是“white hair”;再比如汉语中的“力大如牛”,英语的表达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而不是“as strong as a cow”。 除此之外,汉语中可以用一个很普通很常用的字来跟很多词语搭配,例如,汉语的“大”字,人们可以搭配成“大哥”“大白菜”“大病”“大人物”等,但在英语中却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它们是,“elder brother”“Chinese cabbage”“serious illness”以及“an important person”等许多类似这样汉英不同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汉英词汇表达同一个意思,修饰的成分却有所不同,这就是两种语言在修辞表达上的差异,其次也是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通过发现其不同之处,学习者更能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运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这种差异,从而超越差异来更好地、更恰当地运用第二语言,提高学习者的二语语言水平。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还是语言背后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过程。文化比较通常包括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和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对比两个不同层面。具有文化背景的词语,也就是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的翻译就需要译者必须在掌握和了解他国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之后,准确无误地传达所在国家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如若了解了这些文化负载词,那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翻译水平。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的不同则会让人对其语言产生不同意义联想。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狗(dog)是忠诚的伙伴,是西方人眼中的宠物,常常伴随着褒义的感情色彩,比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等。然而在东方文化中,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带着贬义色彩的习语或者词汇相应而生。再比如《红楼梦》里刘姥姥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David Hawkes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这对于西方读者来说理解完全没问题,而且译者做到了行文通顺流畅,句式对仗工整;然而,这种译文放在东方文化中就有些欠妥,由于文化背景因素,“God”不如“Heaven”妥当,因此杨宪益先生将此句话翻译成“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是完全符合东方的文化背景。
所以说,语言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翻译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包括语言本身和语言所折射出的文化,能够加深学习者对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对二语学习的信心。
语言离不开思维,而思维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三者不可分割。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差异在语言中就有所体现。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语言中有诸多方面体现,比如说在谋篇过程中,西方人偏重直线式(linear)思维,更喜欢演绎推理,注重追溯因果;然而东方人偏重迂回式(cyclical)思维,偏爱直觉领悟,注重总揽整体。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落笔就直奔主题,说明要点,然后再逐次逐层详细阐述,分析推理,一般是按照从整体到个体、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细节的原则来谋篇布局。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却恰恰相反,他们更习惯从很多方面来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先详细阐述各种情况,迂回曲折,螺旋环绕,直到让对方慢慢听懂说话人的意思,最后才点出要旨或主题。例如:
At first,college life was a bit difficult for me.I made mistakes in how I used my time.I spent too much time making friends.I also made some mistakes in how I chose my first friends in college.In addition,I didn't make a clear plan for my study,as a result,I failed some tests.
根据上面的短文例子,显而易见第一句就是主题句,后面四句是用来具体说明主题句的,阐述为什么一开始大学生活对于我来说是有点困难的,遵循了从概括到具体的原则,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但是在汉语中,如果按照上面英文短文的语序翻译就行不通了,因为东方人习惯于“前因后果”的顺序来阐述,也就是说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要先说明大学生活对于我来说是怎样有点困难,最后用一句话来点出要旨,这是典型的迂回式思维。
因此,学习翻译不仅能提升学习者二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能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思维习惯,学会用英语思维方式来更好地实践二语,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总之,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习者可以通过翻译来学习第二语言,掌握其语言规律,找出不同于母语的特别之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很快地激发学习者对二语的学习兴趣。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不断改善翻译方法,深入翻译实践,坚持秉承务实创新理念推动二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的应用发展,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