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22 12:28杨晓斌杨维辛桂维葛香杉杨洋刘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劲力象形脊柱

杨晓斌 杨维* 辛桂维 葛香杉 杨洋 刘龙

(1.上饶师范学院武家学派研究中心 江西上饶 334000;2.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出自古武当山太极张三丰道场,是一种传统的古老太极拳。从1820年杨景始传至今已有200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北方五省[1]。目前,象形太极拳已被黑龙江省五常市人民政府、内蒙古扎赉特旗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象形太极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杨洋等的“简易象形太极十三桩健身功法研究”一文认为“简易象形太极十三桩健身功法”适合室内外静力调整桩法、气法和心法,通过“三法合一论”锻炼有助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康复[2];刘龙等的“居家式象形太极养生功法研究”一文认为“家居式象形太极养生功法”适合当前新冠病毒肺炎背景下的居家、办公室、工作间等,以及各种机舱、船舱、车厢等长途旅行疲劳时练习,有助增强抵抗力和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康复[3]。

以上2篇论文在新冠病毒肺炎背景下,研究象形太极拳健身功法锻炼对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康复作用,有助提高练习者自身免疫力问题。该文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归纳总结了象形太极拳十大运动特点,采用尼康(Nikon)D850单反数码照相机(约4575万像素)拍照模拟仿真与X光片对比,运用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理论交叉研究,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论证。

1 马步夹扣三圆统筹有利于人体运动的平衡、稳定与转换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描述和论证马步夹扣三圆统筹有利于人体运动的平衡、稳定与转换的问题。

1.1 运动特点描述

象形太极拳涉及夹马步、半马步2种步型转换形式。夹马步要求三圆三扣,三圆即圆脚、圆膝和圆裆,这个圆指两脚成圆、两膝成圆和裆(两胯)成圆;三扣即扣脚、扣膝和扣裆,这个扣指两脚内扣、两膝内扣和裆(两胯)内扣,内扣均不能超过45°。半马步要求两膝微屈、两脚内扣和前四后六,两脚微屈指左腿膝关节弯曲160°,右腿膝关节弯曲140°;两脚内扣指左脚在前脚尖稍向内扣不超过45°,右脚在后脚尖稍向外展不超过45°;前四后六指两脚前后承重比例为4∶6。

1.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马步夹扣三圆统筹的因素,有支撑面大小、重心的高度、稳定角度和稳定系数4个方面。支撑面包括支撑点的接触面积和这些支撑点边缘所围成的面积。一般来说,支撑面越大稳定性越好;支撑面越小稳定性就越差。象形太极拳半马步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夹马步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好。重心的高度在支撑面不变的情况下,身体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相反,重心越高稳定性就越差。稳定角度指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稳定角度越大人体稳定性越好,相反,稳定角度越小稳定性就越差。稳定系数是人体依靠重力抵抗平衡受破坏的能力,稳定系数大于1时,人体抵抗外来倾倒力矩,平衡不易被破坏;稳定系数小于1时,人体不能抵抗外来的倾倒力矩,平衡容易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倾倒[4]。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马步夹扣三圆统筹有利于人体运动的平衡、稳定与转换[5]。夹马步身体重心在两腿中心线上,半马步身体重心在两腿中心线偏后,这两种马步的身体重心支撑点都在两腿之间。因此,马步夹扣三圆统筹在象形太极拳演练时,有利于身体起伏、吞吐和桩步转换,夹马步是象形太极拳的特有步型。

2 提膝足平身正项冲有利于脊柱挺拔大脑供养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中医理论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描述和论证提膝足平身正项冲,有利于脊柱挺拔大脑供养问题。

2.1 运动特点描述

提膝指膝关节弯曲90°;足平指脚掌提起与地面平行,紧贴小腿内侧;身正指身体直立端正、脊柱上拔,抬头挺胸;项冲指颈部上冲,头顶悬。提膝足平身正项冲要求,屈膝上提时,脚掌与地面平行,身体直立挺胸抬头,脊柱上拔头上顶,有头悬梁的感觉,提膝平足是象形太极拳的独特方法。

2.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提膝足平身正项冲的因素也要从上述4个方面进行分析。象形太极拳提膝足平的稳定性相对半马步、夹马步的稳定性较差。重心的高度在支撑面不变的情况下,其身体重心相对较高,稳定性也就越差。稳定角度几乎为0,稳定性也就越差。稳定系数小于1,人体不能抵抗外来的倾倒力矩,平衡容易遭到破坏,人体也就容易倾倒。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提膝足平身正项冲有利于脊柱挺拔大脑供氧。提膝平足支撑腿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和稳定,脚掌与地面平行起到增加身体稳定性的关键作用,紧贴小腿内侧摩擦足太阴脾经三阴交,调理肝经和胃经之气[6];身体直立脊柱才能挺拔气血自然上升为大脑供应养分[7]。因此,提膝足平身正项冲在象形太极拳演练时,有利于身体平衡、稳定和气血上冲。

3 裹身丁八转体过渡有利于脊柱扭转刺激神经系统兴奋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运动解剖学理论描述和论证裹身丁八转体过渡有利于脊柱扭转刺激神经系统兴奋的问题。

3.1 运动特点描述

裹身指身体向里紧缩,缠绕包裹之意。丁八指丁八步,是象形太极独特的转体过渡步法,分为正丁八步、斜丁八步2种。正丁八步,一脚掌内侧与另一脚尖呈90°夹角,称为“正丁八步”;斜丁八步,一脚掌内侧与另一脚尖呈45°~60°夹角,称为“斜丁八步”。裹身丁八转体过渡要求,通过丁八步转身过渡来完成裹身的动作过程,丁八步转体是象形太极拳的特有转体方法。

3.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裹身丁八转体过渡的因素,有生理弯曲、椎间盘、负重和旋转角度4个方面。脊柱生理弯曲、椎间盘与一系列的韧带装置,使脊柱具有弹性可以减缓震荡,有效地保护内脏器官,使人体承受较大的负荷。椎间盘具有一定的韧性承受来自相邻椎体的挤压与剪切、弯曲载荷的作用。脊柱的负重为某段以上的体重、肌肉张力和外在负重的总和。据研究体重70kg的人体,第3腰椎间盘的内压力测量值是70kg,几乎等于第3腰椎间盘以上体重的2倍。由于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负荷相当大,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交叉处,因而容易造成损伤。旋转角度有一定限度,一般情况下,颈段可前屈、后伸各35°~45°,左右侧弯各45°,旋转60°~80°。腰段在臀部固定的条件下可前屈75°~90°,后伸30°,左右侧弯各30°~35°,旋转30°~35°[8]。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裹身丁八转体过渡有利于脊柱扭转刺激神经系统兴奋。脊柱是人体中轴骨骼的基本线,脊柱扭转是通过“丁八步”转换来完成的,在极限范围内旋转的角度越大,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就越小,这被称为“脊柱扭转理论[9]”。

4 脚不外撇身不后坐有利于防止膝关节损伤和脊柱弯曲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运动解剖学理论描述和论证脚不外撇身不后坐有利于防止膝关节损伤和脊柱弯曲的问题。

4.1 运动特点描述

撇脚、撅臀是象形太极拳的两大禁忌。脚不外撇指脚尖不能外展;身不后坐指身体不能向后撅臀。脚不外撇身不后坐要求,脚正、身正、脊正和头正四正,脚正指脚的行动姿势端正,身正指身体直立端正,脊正指脊柱挺拔,头正指头顶上冲。脚不外撇是象形太极拳基本特征的独到之处。

4.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脚不外撇身不后坐的因素,有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和脊柱4个方面。踝关节经常内翻或外撇容易造成关节头松动滑脱,导致踝关节扭伤、损伤、滑膜炎、脱位、骨折等。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属于滑车关节。经常外撇脚动作极易造成半月板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外侧副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等。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属球窝关节,是典型的杆臼关节。经常外撇脚动作容易导致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积液、髋关节滑膜炎、股骨头坏死等。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脚不外撇身不后坐有利于防止膝关节损伤和脊柱弯曲。过度或频繁外撇脚容易造成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损伤。身体重心后坐使膝关节转动与转体配合不协调,形成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三节之间劲力相争,导致大、小腿在膝关节部位形成“扭别现象”,造成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和脊柱疼痛、变形或损伤[10]。

5 旋腕翻转粘连黏㨄,有利于动作一气呵成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运动解剖学理论描述和论证旋腕翻转粘连黏㨄有利于动作一气呵成的问题。

5.1 运动特点描述

旋腕指腕关节里旋或外旋的动作,旋腕时配合手背的翻转是象形太极的一大特色;粘连黏指贴住、靠住对方不能离开㨄;㨄指向上方的力,意思是说贴住或靠住对方进身向上发力,将对方掀翻倒地。旋腕翻转粘连黏㨄要求,抓住对方手腕旋转外翻向上掀起的动作过程。㨄是象形太极拳特有的技法动作[11]。

5.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旋腕翻转粘连黏㨄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腕关节上。腕关节是由多关节组成的复杂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和腕掌关节,3个关节都相互关连(除拇指的腕掌关节外),统称为腕关节。狭义上看,腕关节是指桡骨下端与第1排腕骨间的关节(豌豆骨除外),即桡腕关节;但从功能上看,腕关节实际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及桡尺远侧关节,它们在运动上是统一的,腕关节位于腕管的深处。腕关节主要具有屈和伸的功能,也有桡偏和尺偏功能。拇指的腕掌关节为具有两轴面的鞍状关节,故有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及多种活动的功能。桡尺远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共同完成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功能。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旋腕翻转粘连黏㨄有利于动作一气呵成。从动作结构上看,“旋腕+外翻+粘连+黏随+上㨄”这是一系列的手法技术组合动作,不能脱节断层;从劲力变化上看,“横向劲力+旋转劲力+向上劲力”这3种不同劲力的转换不能断劲。因此,旋腕翻转粘连黏㨄的动作结构、劲力变化一气呵成。

6 手法刁钻攻防劲求有利于进身与发力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描述和论证手法刁钻攻防劲求有利于进身与发力的问题。

6.1 运动特点描述

手法指象形太极拳十三种动物的各种动作形态、生存技能本领;刁钻指乖巧、狡诈、狡猾,使人难以应付;攻防指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守兼备;劲求指在劲力上下功夫。手法刁钻攻防劲求要求手法灵活多变、刁钻古怪、潇洒滑脱,使人防不胜防。在攻防运用时,要凭借桩法优势进身发力,最大限度地把力转化成劲才是硬道理。

6.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手法刁钻攻防劲求的因素,有进身与发力2个方面。进身是调整攻防距离的问题,只有进身才能发力。发力有人体内力和外力的区别,若将整个人体看作一个力学系统,则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产生的力,称为“人体内力”;那么,外界其他物体对人体作用产生的力,则称为“人体外力”。有时内力与外力是相互转化的,比如肌张力对于人的整体而言是内力,但肌张力对于作用的人体环节而言则是外力。再如三角肌张力对上肢运动而言是外力,而对人的整体而言则是内力。因此,将人的整体运动作为研究对象,肌张力是人体内力,而将人体环节作为研究对象,环节周围的肌张力则是环节运动的外力。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手法刁钻攻防劲求有利于进身与发力。从动作结构上看,手法刁钻在攻防使用时需要追求劲力完美,也就是“劲”是关键。若想发挥至极致,还必须进身才能达到劲力的最大极限。

7 八法八向向上为㨄有利于纠正“肘”的谬传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描述和论证八法八向向上为㨄有利于纠正“肘”的谬传的问题。

7.1 运动特点描述

八法为象形太极拳八种技术方法运动的方向,即掤、捋、挤、按、采、挒、㨄、靠。掤指向斜上方的力,捋指向斜下方的力,挤指向前方的力,按指向下方的力,采指向下或斜下方的力,挒指向左右方向的力,㨄指向上方的力,靠指向后方的力;八向,即东(右)、南(下)、西(左)、北(上)、东南(右斜下)、西南(左斜下)、东北(右斜上)、西北(左斜上)。其中东(右)、南(下)、西(左)、北(上)4个正方向,称为“四正”,东南(右斜下)、西南(左斜下)、东北(右斜上)、西北(左斜上)4个斜方向,称为“四隅”。

7.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八法八向向上为㨄,有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三大要素,力对人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这三大要素。在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变的情况下,力越大其作用效果越好;在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不变的情况下,力的方向变化影响其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力的作用点不同其作用效果也不同。一般在力的作用点不变的情况下,四正方向的力大于四隅方向的力。也就是说挤、按、挒、㨄的力相对大于掤、捋、采、靠的力。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八法八向向上为㨄而不是通常所说的“肘”。“㨄”这个字是表示力的方向——向上的力。如果是“肘”那就说不通了,第一,基本八法是表示力的方向都是动词,而“肘”是名词表示人体的一个部位,7个动词表示力的方向,唯独一个名词表示人体部位,而且人体有很多部位,为什么只用“肘”而不用其他部位呢?第二,“肘”和“㨄”二字谐音,由于口传心授方言发音不准确,拳谱记录将“㨄”误写成“肘”而流传下来。

8 内气鼓荡遇阻回流有利于产生内劲的波纹效应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描述和论证内气鼓荡遇阻回流有利于产生内劲的波纹效应的问题。

8.1 运动特点描述

内气指在意识导引下人体通过呼吸配合的4种方法,即腹式呼吸、自然呼吸、深度呼吸、胎式呼吸;鼓荡指内气在丹田内部8种流动方式,即纵式循环、横式循环、顺式循环、逆式循环、直线往返、弧线往返、自由流动、鼓荡流动8种;遇阻回流指内气在丹田内部流动遇到阻力就会产生回流现象。内气鼓荡遇阻回流要求内气在丹田内部,在意识导引下通过腹式鼻呼吸,通过规律性训练达到运用自如的状态。

8.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内气鼓荡遇阻回流的因素,有内气和内劲2个方面。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通过内呼吸产生的气,称为“人体内气”;人体外部各部分相互作用通过外呼吸产生的气,称为“人体外气”;人体内气和外气相融合、相互统一,称为“混元气”[12]。内气在意识导引下在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会产生“人体内力”,人体内力再通过相互作用则产生“内劲”,内劲的传导方式呈逐渐扩大的波纹效应。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内气鼓荡遇阻回流有利于产生内劲的波纹效应。一辆马车运输一个大水罐,水罐里有2/3的水,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会使水罐里的水四处飞溅,呈不规则性运动。假如水罐里的水瞬间呈现规则性向一侧运动,就会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足以导致马车向一侧翻倒。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水罐鼓荡理论”。“水罐鼓荡理论”应用在丹田内气鼓荡运动上称为“内气鼓荡原理”。就是说人体内气随着呼吸的节奏,在腹内(丹田)按照不同的循环方式,使丹田内气由不规则运动向规则运动转化。当人体内气在腹内遇阻回流时就会瞬间呈规则运动,此时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产生内力,这种内力再转化成内劲,从而产生内劲的波纹效应。

9 招法连环变化无穷有利于诱敌斗智斗勇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描述和论证招法连环变化无穷有利于诱敌斗智斗勇的问题。

9.1 运动特点描述

招法指攻防动作的技术方法;连环指连续不断;变化无穷指攻防动作技术变换多端招法连环。招法连环变化无穷要求在技术方法使用上具有多变性、连续性。比如象形太极拳五十二势中的“虎形四势双扑掌用法2例”,“被动抓肩(静态)—进身拨臂(动态)—扑脸扑胸(连环)”3种使用方法的变化,还要配合步法、身法、眼法、劲法等综合调度一气呵成。

9.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招法连环变化无穷的因素,有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静态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就是静止状态,一个不动的状态;动态指人体运动变化状态。象形太极拳指对方旧力已去新力未生之际视为“静态”,也是一个“蓄劲过程”;动态即是起动、连续、追击的过程,也就是起、随、追的方法变化。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承、对立统一的关系。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招法连环变化无穷依据“动静理论”。“动静理论”指人与狼斗,人伏洞中,引狼入,静观其变,以静制动,猝然发招,以毙之。用公式表示:动静理论=诱敌+深入+直取+快攻。也就是说,先以引诱的手法动作诱敌深入,诱敌是给对方设下圈套;深入是将引进圈套的对手,在短时间内一招制敌。这是斗智斗勇的“动静理论应用”[13]。

10 寸劲弹发不紧不松有利于产生穿透力

该文从运动特点描述、影响因素分析2个方面,运用运动生理学理论描述和论证寸劲弹发不紧不松有利于产生穿透力的问题。

10.1 运动特点描述

寸劲指一寸之距离发生的劲力,一寸是虚指意为短距离发出的劲力;弹发指像被压缩的弹簧突然弹放而出;不紧不松指人体肌肉、骨骼、内脏和精神不能紧张也不能懈怠。寸劲弹发不紧不松要求全身放松、思想意识和精神集中,调动全身能量在短距离内,通过抖腰振臂迸发出来的劲力,如狮子抖毛惊起四稍的动作等。

10.2 影响因素分析

象形太极拳影响寸劲弹发不紧不松的因素,有放松、蓄劲、抖放3个方面。放松不仅是外在形体放松,还有内脏器官各部位放松,更重要的是神经和精神放松;蓄劲是内力、外力、神经和精神的高度统一过程;抖放是力起于足主宰于腰达于四稍的传导过程。三者之间以精神为引领通过规律性训练,形成条件反射的神经作用。

通过上述运动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该文认为寸劲弹发不紧不松有利于产生穿透力。寸劲是人体力学系统中内力与外力相互转化的综合产物,这种劲力是由爆发力转化成劲而来,发劲干脆短促,一触即发。寸劲能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震憾神经透入体内造成内伤。寸劲在短距离内发出的最大劲力,侵透到人体内部绝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是经过长时间规律性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还要配合“意念”与“精神”。在对方处于空虚状态下,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伤害。即使很小的寸劲发放,也能给人体内部造成一定的冲击;若能将意气、劲力和精神高度统一,则寸劲的冲击效果是具有破坏性的。这种冲击力会产生破坏内脏的波纹效果和回声效果以及内伤恐怖的波纹效果。

11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通过对象形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澄清了象形太极拳十大运动特点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象形太极拳独特的夹马步、提膝平足、丁八步转体、脚不外撇、向上为㨄、内气回流、寸劲弹发等新概念;阐明了“脊柱扭转理论”“水罐鼓荡理论”“内气鼓荡原理”“动静理论”“寸劲的波纹效应”等新见解、新主张和新理论,对新冠肺炎背景下象形太极拳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劲力象形脊柱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浅谈脊柱“S”曲线
同学,你的脊柱还好吗?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形意拳劲力特点及在实战中的体现
图解趣味象形字
武术的“力与劲”之迷雾解码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