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
摘要:形意拳作为我国武术的一大优秀拳种,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形意拳劲力与运动特点的研究,延伸到实战中,运用套路演练、实战攻防、结构严谨,使形意拳劲力在实战中更具影响力,也使得形意拳得到更好的推广与重视,对于当下武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国家也在加强对武术事业的推广,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形意拳,学习形意拳。形意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积极推广、发扬。
关键词:形意拳 实战 劲力 技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048—04
形意拳实战的训练可大致概括为两种训练:一是对劲力的练习,二是对身体上的练习。这两者是构成技击技术较为基础的元素为劲力以及招法。劲力具有促使招法变化的作用;而招法则在某一程度上体现出运动员所具备的一定劲力;也就是说,在形意拳实战训练过程中劲力与招法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成的。形意拳劲力在一方面可以被认为是武术习练中所展现出的一些具备普遍的规律性的元素。例如:众所熟知的攻防技击技术,它的习练就必要具备一定的劲力,若失去了劲力,形意拳的实战也就变成了“花拳绣腿”般的空架子。习练者们也常常会互相提到说:如果自身劲力不足,一方面,拳法运用起来就会感觉迟缓且懈怠;另一方面,劲力发挥的不够畅通,拳法就无法改变劲力强度的大小,最终则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可以看出劲力的发挥对于武术习练中的攻防技击技术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1]实际生活中,以攻防技击技术为寻求目标的习练者若是无法理解劲力的发挥在攻防技击技术中的含义、与练习运用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在武术招式招法中下功夫,最终也只能学到拳术的套路,而无法学到拳术的技击技术。
1 形意拳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形意拳的发展历史
形意拳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其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并称为中国武术四大名拳。关于形意拳名字的由来可谓是众说纷纭,在对各类专家学者的资料归纳分析比较后,较为人们所熟知且得到大部分人所认可的说法是:形意拳是在心意拳的基础上,衍化发展形成的新拳种,距今仅一百余年的历史,太谷是全国形意拳两大发源地之一(另一发源地为河北深州)。在这一百余年的历史演进变化中,形意拳门派产生了各类名家,发展的迅速且旺盛,最终逐渐被后世列为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四大名拳之一,可见其非凡的影响力。其次,关于形意拳的形成,这是其所接触到的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的。由此,形意拳的形成也有其内部条件:心意拳是属于少林支派所有,其创始者是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山西永济人。姬际可将技艺传授给了曹继武,接着曹继武又将技艺传授给了山西祁县人戴龙邦。在雍正五年(1727年),由于清政府开始颁布禁武令,戴龙邦被迫回归故乡生活,于是他将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侄儿戴文雄。河北深县人李飞羽前往祁县一心想要拜师学习心意拳。在李飞羽出师后,就接受了来自于太谷县城富商孟脖如的聘请,前往孟宅赶上了保镖护院的工作。之后,在主家孟脖如的推荐之下,李飞羽收了车永宏为徒弟。随后,车永宏便于李飞羽及其众多师弟齐心协力的研究心意拳术。也是李飞羽第一个提出了以“形”代“心”,改名“形意拳”的想法,形意拳随之开始名闻于世人之中。[2]
1.2 形意拳的现状
形意拳从初期阶段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困难,从古至今形意拳的拳师们都为形意拳的发展以及推广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期形意拳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套路以及理论。^形意拳在历经了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构成了以三体式为主要功架,运用于套路和基本步法之中,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为主要练习方式,也叫五行拳。以“龙、虎、猴、马、鸡、鼍、鹞、熊、鹰、燕、蛇、鲐”这十二种动物的的外形运动以及神情为拳术的技术特点,在实战方面,又添加了徒手对练、部分器械和形意拳套路作为格斗方式。在形意拳套路方面,一些拳师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逐渐创编出了形意拳的诸多套路,逐渐改变了形意拳在练习以及实战中的缺点,对形意拳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另外,新套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形意拳老套路中技术动作少,套路单一,没有观赏性,新套路从而更广泛的运用于比赛、表演等。形意拳在技击实战方面,大部分习练者,尤其刚刚接触形意拳的习练者来说,很难掌握,习练形意拳,不仅要学会形意拳的套路动作,而且也要了解形意拳的技击,形意拳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在技击实战中扮演着主角的角色,所以,习练形意拳必须懂得劲力的運用,而现在的习练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单一的习练形意拳的套路,而把形意拳技击实战搁置一边。我们要把形意拳发展下去,就有必要把形意拳的套路与实战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形意拳更好的发展。
2 形意拳劲力与运动特点介绍
2.1 形意拳劲力的介绍
在形意拳的习练过程中,在每个动作即将快要结束的瞬间,由腰与手臂互相作用,发出类似于太极的缠丝劲一般的劲力,这种突然、短促并且带有一定杀伤性的劲力就是经常所说的“寸劲”。在运用劲力时,形意拳的习练者要保持一定的松劲、柔劲,在有一定基础之后,浑身的肌肉感受到很舒适自然。在发放寸劲时,形意拳习练者的身体各个环节都要给予配合且保持内在的精、气、神得以上下贯之。习武之人熟知,在自身处于松散状态下时瞬间的发力,是比其他任何时候产生的打击力都强的。由此可见,寸劲运行的距离很短,但爆发的冲击力却很大,它是形意拳取胜于他人的重要技能与功法,同时也是习武之人所追求的最为本质的形意拳劲节。
2.2 形意拳劲力的分类
形意拳攻防的劲力大致可分为:一为提劲;二为追劲;三为按劲。
(1)提劲
提劲是指使对方身体偏离地面,导致身体后移失去重心的为目的。它始于吐气,是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人体重心基本位于脐部周围,双脚是本身重心的支撑点,要想使对方制服摔倒在地,首先就需要去破坏对手的重心,迫使对手重心逐渐迁移出身体支撑面,最终失去重心摔倒在地,这也就是提劲的目的所在。
(2) 追劲
提劲结束后开始运用追劲,按劲开始后追劲结束,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击败对方的关键环节便是追劲,同时也是促使对方不能迅速的改变脚法的关键之处。主要使用表现为:当对手处于身体被你掀出重心不稳,且你前脚快落,后脚跟快跟的时候,你的后脚应该使力迸发出你的胯劲,迫使对手迅速地后移自身已经失去支撑点的重心,如此一来对手便瞬间手忙脚乱,向后方转移,想要改变脚下的步法却又无法实施。[4]
(3) 按劲
按劲,按劲劲力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沉肩,以助于催胯,吐气坐丹。运用按劲时动作要齊整,发力要同步,内外要合一。前足掌下踩之时,劲力开始,前膝要向前用力,在后脚瞬间合膝之时,运用按劲。运用按劲时要注意按劲跟进着地时要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粧步要厚实,势法要清晰,从而有助于后续的进攻。
形意拳的劲力又分为:一为明劲;二为暗劲;三者为化劲。
(1)明劲
明劲在发、放的运用上,关键是要强调寸劲的发、放。而寸劲发、放的距离较为短,因此明劲就是在最短的距离之内迸发出最大的劲力。劲力发、放的距离越短,到达攻击目标的速度随之越快。那速度越快,将对方的防御和变化的难度系数也提高了。但是想要在最短的距离之内,迸发出最大的爆发劲力,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才可以掌握的。[5]明劲中寸劲的发、放之时要注意到意、气、劲、力的发放须同时进行,从而使得各环节在瞬间可以完美的配合,发挥出整体最大的功效。
(2)暗劲
暗劲,柔劲与刚劲相比之下,柔劲练习的难度更高。首先柔劲的各类动作比刚劲要更为复杂,另一方面柔劲的柔不是一味的软、无力,而是运用一种很是巧妙、熟练、隐蔽、圆滑、短促的劲力,要想完成它,第一步就要身心放松。暗柔的练习需在明柔练成后再进行,因为明柔练习过程中较容易发现错误之处,可以及时的纠正。要注意的是:刚劲,不等于硬。单纯的硬便成为了僵,就是拙劲。刚劲的运用要成为一种身体自然反应,化劲之时做到收放自如。
(3)化劲
化劲,化劲是一种化解对手作用力的手法,其基本实质有两点:一是以小化大,以自身较小的力量来化解对手较大的力量,与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道理相同;二是改变对手的进攻方向,使之转移到其他方向。化劲之中也不可缺少绷劲,在化劲的过程中,应随机应变,但来回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对手不知己方劲路,背对为止,是化劲的妙处。
2.3 形意拳运动的特点
(1) 紧密
形意拳的运动比较简便,但节奏分明,较为明显。上肢的运动基本是以双臂伸屈来完成的,动作严密紧凑,快慢分明,有“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之说。拧裹钻翻,与身法紧密相连;下肢的运动则是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入行犁,落脚如生根。[6]两臂起钻落翻要有拧劲、裹劲、抱劲、螺旋劲等。练习过程,一招一式的发劲都要协调有力,发劲一致,下盘动作要以收胯、护裆、屈膝、扣足,迅速沉稳。转身技术动作要求干脆迅速,上步震脚有力步伐紧凑,整体动作以腰为轴心,重心不能偏移,做出动作一招一式都要结合劲力。这是形意拳紧密的体现。
(2) 协调
动作协调是形意拳练习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特殊要求,是需要人体身体素质为关键的。因而形意拳里的协调与其他拳种所提到的协调是不一样的。它要求动作紧凑、踏实、稳定;要求手脚协同,眼到手到;要求出手三尖相对三节相随,上肢是先臂接而肘后而手,下肢是先胯接而膝后而足,各环节始终贯穿如一,上下保持齐整。[7]身体各个部位无脱节的现象,体现出全身各环节的高度协调与齐整。如此在使浑身的骨骼、关节、肌肉等受到所需的练习的同时也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一定的锻炼。总而言之协调素质的练习对与人体各个生理机能都有调节作用。
(3) 沉稳
沉稳,在形意拳中具体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力量。一是在练习中,刚劲转变为柔劲要求与刚柔兼济相同所体现的;二是从形意拳套路的各个动作要领中体现出来的。比如三体式站立、龙形式、虎形式等,这些动作都是要达到上体宽舒,下体稳定,逐步走入沉稳的要求。习练形意拳时,要能够使观赏者在观赏时心情舒畅、浑身充满力量并且很投入的感觉。形意拳的沉稳,不是只有静止才能体现出来,而是在演练的过程中给人一种张弛有度,松静自然的感觉。
(4) 完整
形意拳完整的特点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及对形意拳的意识上的领悟才能很好的掌握。形意拳的完整是综合了紧密、协调和沉稳等特点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内部的意、气、力活动和外部的协调(头部、躯干、四肢的活动)相互配合统一的一种表现,是形意拳内外兼修所获得的结果。形意拳技术动作要求发力均匀,做动作时需要手脚并到,每个动作的劲力都要与出拳、步伐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与呼吸形结合,呼吸的吐纳与劲力的发出相辅相成一气呵成,这种与呼吸的配合不单单是刻意的一吸一呼,而是一种意识、感知的配合从而达到对习练的调节,使得在运动的过程中行云流水,发力紧凑均匀,动作坚实稳定。从动作上来说,伸展与收缩,旋转、跳跃在进行的过程中快慢明显,劲力分明。
3 形意拳劲力在实战中的体现
3.1 形意拳劲力的机理
形意拳的劲力源于人体内部与外部的呼吸吐纳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劲力从整体可分为三种:明劲、暗劲、化劲。明劲,具体表现在外部,所发出的劲力都是肉眼清晰可见的,注重发力时的寸劲,让人视觉感到刚猛有;暗劲,通常不被肉眼所观察到,发劲时灵活整体出其不意,注重对发力的巧妙运用,抓住时机,使其难以防备;化劲,化劲多在防守时运用,刚柔相济,与“四两拨千斤”相似,注重对化劲练习的熟练程度以及运用实践。劲力由技击又可分为:提劲、追劲、按劲。提劲,在实战中的作用主要是使对手失去重心,运用杠杆原理和套路中的技术动作,发挥出提劲的作用;追劲,在实战中的作用一般运用在使对手已经受到攻击而后紧随的又一进攻,使其不可防备,出其不意;按劲,按劲在实战中的作用是攻击对手,给对手造成伤害,运用时自身下盘要稳,不要过急。形意拳的劲力实质都是对意识的认识和身体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由肢体完成的一种冲击力,具体到结果主要表现为:浑圆爆发力、气势覆盖力、轻灵隐藏力等。
3.2 形意拳劲力在实战中的作用
形意拳的格斗在运用上比较强调“顺势借力”。
“顺势”,就是顺人之势,顺从对方的来势;“借力”就是利用合力、重心、杠杆和惯性等力学原理J顾着对方劲力的方向随机及时加力,以达到使对手倾倒或受挫的目的。[8]
形意拳的技击,不仅要做到攻防相互的外表,而且也要做到疏松筋骨、伸张肌肉。形意拳在实战的练习过程中,劲力是非常重要的,明劲、暗劲、化劲这三种劲力在实战中尤为明显。明劲一般用于正面的进攻,在正面进攻时刻释放出最大的劲力,给对手造成伤害:暗劲一般用于双方纠缠的进攻中,出其不意,趁虚而入,使对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伤害;化劲一般用于防守过程中,对手在进攻的同时,巧妙的将对手的力化掉,与四两拨千斤类似,可使对手处于被动状态,是自己变为进攻的一方。形意拳的劲力用法变换多端,不局限与某一技术动作,而在于随机应变。
4 结语
形意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瑰宝,是武林界中璀燦的明星。虽然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后起之秀发扬光大了武术在竞技方面的实战作用,把强身健体和实战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因此,对形意拳进一步的挖掘与整理,传承与保护,使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现在练习形意拳的人只注重拳术的外形,却忽略形意拳的实战性,我们应该把形意拳的实战技击技术与拳术的套路表现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指导学生形意拳练习的套路外还要注重形意拳的技击技术,尤其形意拳劲力的掌握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劲力的运用,不止在套路的练习中会演练的更好,而且在实战中也可以实现一招制敌的效果。为更好的将形意拳传承下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了解并学习形意拳的劲力。
作为一种具有科学性武术运动的形意拳,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实战与竞技方面。它在实际应用中不但汲取了其他拳种的精华,而且强化了自身的攻防技法。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目的。把劲力、猛烈、局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一招制敌,一击必杀的效果,这也是形意拳历盛不衰的根源之一。虽然形意拳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完美的训练模式与框架,但是没有普及到全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使教学与训练进一步规范化,使形意拳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金.刍议“劲力是传统武术的本质追求”[J].搏击·武术科学,2014(05):36-37.
[2]王欢.论形意拳中的“六合论”[J].武术研究,2017(03):44—45,48.
[3]宋伟.山西形意拳的现代传承方式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2.
[4]韩丽云.浅析形意拳的“劲力”[J].搏击·武术科学,2005(04):30-32.
[5]朱美晨.寸劲在武术散打拳法中的重要性和训练方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2):79-80,95.
[6]王国志.洽释学视野下武术身体语言解读[J].武术研究,2016(07):1-4,28.
[7]王克海.论形意拳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运动特点[J].搏击·武術科学,2008(07):21-22,26.
[8]杨利松.浅析形意五行拳在搏击中的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8(03):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