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功
(江苏省泗阳县王集初级中学 江苏 泗阳 223700)
根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该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并结合案例,对思维导图的运用给予详细的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启示。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它是由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的用来辅助思维的工具,以中央的图形为焦点向四周发散,以分支为节点不断进行发散,形成树状结构。它可以通过图形、文字等形式将思维表征出来,具有简单化、清晰化、具体化、可视化的特点。利用思维导图分析不同的文章脉络、归纳知识,将课堂中大量的信息或者书面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有利于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意思呈现出来,有利于记笔记。
思维导图对英语阅读教学有很大的作用,下面以阅读:Two Citiesin China为例来分析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本文将思维导图贯穿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以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
2.1 阅读前的思维导图。在阅读前可以设计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图式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图式知识。这篇文章是通过介绍中国的风景名胜来进行文化渗透,教师可以根据中国文化进行头脑风暴,从多个角度来介绍中国,比如地理、历史、建筑、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节日等,从而引出中国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北京和桂林,教师可以从北京和桂林的两个城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分别介绍两座城市的历史、地理、风景名胜、建筑等不同的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不同的角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中国,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 阅读中的思维导图。文中介绍的是中国的两个城市:北京和桂林。第一篇介绍的是北京,介绍了北京不同的风景名胜,以及每个名胜古迹的地理、历史及风貌。第二篇介绍的是桂林,主要介绍的是自然风景,以及每个自然风景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如果用文字来描述着两个城市,学生介绍时会显得没有条理,而且会介绍得不够到位甚至不知道怎么去介绍。教师在阅读教学时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第一遍略读,通过略读掌握文章的主旨,并用关键词将文章的主旨放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第二遍寻读,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分别放在思维导图的分支上。通过对文章的梳理,学生大脑中产生一张关于两座城市的思维导图,并从整体上和细节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3 阅读后的思维导图。对文章梳理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任务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因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介绍北京和桂林两座城市。除了思维品质的培养,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部分原因是学生不会阅读,害怕阅读,以至于读完一篇文章后,对文章的主旨和脉络一知半解,但是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学生在阅读时会事倍功半,同时提高学生爱阅读的兴趣。思维导图的运用还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很容易地掌握了文章的大意以及文章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觉到阅读的快感,希望多读几篇文章,并用思维导图建构文章的脉络和主旨,这就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积极性。
3.1 思维导图与任务教学。任务教学强调的是“做中学”,它是以任务为中心,以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设置各种任务,激活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能力。任务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与任务型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以发挥英语阅读教学的最大效能。
3.2 思维导图与教师引导。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与老师的引导紧密相连。案例中,在阅读前,教师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头脑风暴,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激活背景知识,找出中国的文化有哪些;在教师的引导下,挖掘出北京和桂林这两座城市,接着对这两座城市进行发散思维。
3.3 建立思维导图。在阅读前,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呈现出来,然后在这些主题上再进行分层展开对子话题的讨论,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的中国文化;读中,通过略读和寻读,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建构思维导图,将文章的脉络逐层梳理,从而掌握文章的内容;读后,根据思维导图,教师设置任务,可以是复述或者是写作,巩固思维导图的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