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
(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随着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与核心目标,也是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原动力和出发点,它进一步诠释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真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真浓;课结束,趣犹存。”如何抓住学生体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呢?例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前三小节时,我的做法是:(1)听课文录音,想象听到秋的哪些声音?(2)指导朗读,抓住“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理解。(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①黄叶会和大树怎么道别?②蟋蟀会和阳台怎么告别?③大雁又是怎样叮咛?④秋风送来了怎样的歌吟?在老师的牵引下,学生走进了文本,自然而然地想象到:黄叶和大树妈妈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蟋蟀和阳台朋友的难分难舍的告别之情;大雁像妈妈一样对朋友充满关爱,留下一片片暖暖的叮咛;秋风给田野送来丰收的快乐……
有了这样的体感体验,有了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融洽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上要富有创造性;每个环节的设计要有闪光点、激趣点、兴奋点、创新点;每个环节要着力抓好知识训练点、能力点、学习方法点、习惯养成点。这样的课堂就是实效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如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如教学第二自然段“翠鸟的外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文中用了哪些颜色词?(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要读出颜色的美。(3)美丽的翠鸟和鹦鹉相比怎样?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要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5)学习归纳作者的观察方法。(6)练习,运用观察方法观察描写小动物。又如教学第四自然段“翠鸟的动作”时,我的设计是:(1)朗读课文,找出动作的词。(2)体会动词写出了什么?(3)再读课文,找找文中还有哪些词可以看出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引导学生理解“一下子、没一会儿”意思?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观察仔细、认真、有序,用词准确的特点。(4)练习、用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词写一句或一段人物或动物的话。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好好学习,就要千方百计地注意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到自豪、欢乐、惊奇、赞叹……”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成功的体验对于个体的心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清代教育家严昊先生也曾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使学生在具有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来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首先让学生读题预测课文会发生什么故事?让学生明白可以根据题目预测;其次,在学习完每个情节后,让学生预测故事怎么发展?并找出预测依据;最后,你会预测老屋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根据课文故事反复的手法和相似的情节,学生可以很自然地预测出老屋发生的故事,在预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成功、进步、快乐,还学习到了预测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要想实现语文教学效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得到优化,教师就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应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总之,广大语文教师在改革、创新的发展中,应该重视核心素养的指导,应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方法,来构建更生动、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